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史及市场规模走势情况分析


          新能源( NE):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新能源领域涵盖广泛,下面主要通过介绍光伏行业半导体的应用来说明新能源领域半导体的发展。
         早在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就发现,光照能使半导体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光生伏特效应”,简称“光伏效应”。1954年,美国科学家恰宾等人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首次制成了实用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诞生了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实用光伏发电技术。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全球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燃料能源正在一天天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同时全球约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时,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以其独有的优势而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廉价、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
         20世纪80年代,太阳能电池的种类不断增多、应用范围日益广阔、市场规模也逐步扩大。
         20世纪90年代,光伏发电技术快速发展。2006年,世界上已经建成10多座兆瓦级光伏发电站。美国是最早制订光伏发电发展规划的国家,1997年又提出“百万屋顶”计划。日本于1992年就启动了新阳光计划,2003年日本光伏组件生产占世界的50%,世界前十大厂商有4家在日本。德国新的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大大推动了光伏发电市场和产业发展,使德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光伏发电发展最快的国家。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等国,也纷纷制订光伏发电发展计划,并投巨资进行技术开发和加速工业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光伏发电发展更加迅速,1990~2005年世界光伏组件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1999年光伏组件生产达到200mw。商品化太阳能电池效率从10%~13%提高到13%~15%,生产规模从1~5mw/a发展到5~25mw/a,并正在向50mw/a甚至100mw/a扩大;光伏组件的生产成本降到每瓦2.5美元以下。
         2010年之后,我国光伏技术也快速发展。国际上目前很难确定选择哪一种太阳能电池最佳,虽然晶体硅太阳电池的销量最大,但公认今后薄膜电池最具有潜力。另外,不同太阳能电池的特性各不相同,在光伏市场中各有其不同的应用领域。例如,非晶硅电池主要应用于商用电子方面,多晶硅电池主要用于光伏屋顶,单晶硅电池主要在大功率应用上。最近几年,国际上对多晶硅薄膜电池的研究较活跃,但采用哪种工艺方案较佳尚难断定。近几年,有机纳米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有较大提高,受到一定的关注。
         目前,中国已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要生产基地,并逐步形成了高纯多晶硅制造、硅锭、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光伏组件封装以及光伏系统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产生了一批领先国际的大型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虽然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目前居全球第一,但产业链发展不协调,有的产业供大于求,有的产业供不应求。加之产业整体技术薄弱,在整个光伏产业链技术壁垒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中,国外的主要厂商采用的是闭式改良西门子方法,而这项技术在我国尚属空白。中国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使用的多为直接或间接引进的俄罗斯多晶硅提纯技术,其生产成本高、耗能高,在整个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据统计:2014年我国光伏产业市场规模为3649亿元,2015年国内市场规模在4590亿元左右,较上年同期增长25.8%。
2012-2015年我国光伏产业市场规模走势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光伏发电行业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未来前景趋势研究报告

         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已呈现区域化、集群化,临近企业之间形成产业链互补和经济合作,产业竞争力实现了整体提高。由于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光伏产品制造成本的快速下降,推动了全球光伏应用的发展。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下降,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光伏发电在全球推广应用力度的逐步增强,光伏产品的价格呈现快速下滑趋势。
         综上所述,我国光伏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一直高速发展。目前,虽然正在经历产能相对过剩阶段。但是,随着业内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突破技术壁垒,合理发展;加之政府宏观调控,积极引导。我国光伏行业是环保、安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未来前景无限光明,发展空间极其广阔,长期发展,潜力无限,必将造福全人类。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QLY)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国内大飞机扩产将推动航空复合材料行业国产化进程 eVTOL市场增长带来新增量

国内大飞机扩产将推动航空复合材料行业国产化进程 eVTOL市场增长带来新增量

从国内市场看,C919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中的应用比例达到 12%左右,C929宽体客机主体结构的复合材料应用占比将超过 50%。随着C919、C929扩产,叠加国际贸易形势日趋复杂,航空复合材料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

2025年04月25日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实施对中国储能行业影响分析 国产企业该如何应对?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实施对中国储能行业影响分析 国产企业该如何应对?

截至目前,美国用了仅仅两个半月的时间,储能电池关税税率就从10.9%飙升至173%,翻了近16倍,对美国本土储能生产造成极大影响,短期内对中国储能出口影响较大。然而这次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对中国储能产业敲响警钟,国产企业必须尽早重新谋划全球化策略,以应对美国市场变化,并重构新的秩序。

2025年04月25日
水务行业:水资源形势严峻拉动水处理需求 水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数智化转型如火如荼

水务行业:水资源形势严峻拉动水处理需求 水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数智化转型如火如荼

水务是涵盖水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供水管网和排水系统建设、污水处理、生活供水等方面的综合性行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趋于成熟,我国供水总量有所下降,增速有所放缓。随着政府积极倡导节能减排,采取节水措施,预计我国用水总量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从市场结构看,我国供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源,用水则以农业用水为主。我国

2025年04月22日
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多家企业积极布局 产业化进程有望迈入高速增长通道

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多家企业积极布局 产业化进程有望迈入高速增长通道

与主流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全钒液流电池不仅安全性更高,而且循环使用寿命更长,对环境也更加友好,在长时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已步入进入商业化运营初期,实现小批量出货。同时在广阔前景吸引下,近两年来多家企业积极布局全钒液流电池赛道,并加速相关产能布局。但全钒液流电池行业仍面临

2025年04月21日
我国硅基负极材料行业现状: CVD制备硅碳材料渐成主流选择 国产话语权将持续增强

我国硅基负极材料行业现状: CVD制备硅碳材料渐成主流选择 国产话语权将持续增强

硅基负极理论比容量远高于石墨,具备较大发展前景,逐渐成为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热点。硅负极不同掺硅量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目前硅基负极材料已在手机等多个场景逐步开启规模级应用。从技术趋势看,硅氧和硅碳为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应用主要技术路线,其中新型 CVD 硅碳凭借在能量密度和膨胀控制方面的突出表现,正逐步成为行业主流选择。

2025年04月17日
中国锂电池回收产能遥遥领先 动力电池渐成市场焦点 国内回收技术逐步与国际接轨

中国锂电池回收产能遥遥领先 动力电池渐成市场焦点 国内回收技术逐步与国际接轨

全球现有设施的锂电池回收产能约为160万吨/年,就地区来看,亚洲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中国受益于政策支持推动,回收产能遥遥领先。国内锂电池退役量保持快速增长,将推动我国锂电池回收行业进一步发展。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电池铝箔行业:钠离子电池有望打开新增长曲线 鼎胜新材龙头地位愈发稳固

我国电池铝箔行业:钠离子电池有望打开新增长曲线 鼎胜新材龙头地位愈发稳固

受市场需求上升驱动,近年来我国电池铝箔产量快速增长。同时随着技术进步,电池铝箔应用领域已拓展至钠离子电池领域。但受技术及成本等因素限制,目前钠离子电池仍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量产规模较小,对电池铝箔需求也未形成有效支撑。未来,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成本降低以及产业链完善,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将加速推进,并逐步实现大规模量产,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BOPET薄膜行业新增产能居高不下 出口量显著增长 但结构性矛盾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我国BOPET薄膜行业新增产能居高不下 出口量显著增长 但结构性矛盾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国内市场供过于求,同时受益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原料、运输端等成本优势,以及日韩逐渐退出普通BOPET薄膜市场,近年来我国 BOPET 薄膜出口量增长显著。但由于BOPET薄膜行业还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的挑战,BOPET薄膜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

2025年04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