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湿法隔膜替代干法隔膜趋势已经逐步明朗 目前我国 80%锂电池隔膜依赖进口 未来将有极大进口替代空间

导读: 湿法隔膜替代干法隔膜趋势已经逐步明朗  目前我国 80%锂电池隔膜依赖进口  未来将有极大进口替代空间。隔膜是保证锂离子电池安全稳定工作的核心材料。目前我国 80%的锂电池隔膜依赖进口,未来随着产能的扩大,将有极大的进口替代空间。 

参考《2016-2022年中国锂电隔膜产业现状分析及十三五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隔膜是保证锂离子电池安全稳定工作的核心材料。目前我国 80%的锂电池隔膜依赖进口,未来随着产能的扩大,将有极大的进口替代空间。 

        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性能优异的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隔膜的主要作用是使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此外还具有能使电解质离子通过的功能。 

        隔膜材质是不导电的,其物理化学性质对电池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电池的种类不同,采用的隔膜也不同。对于锂电池系列,由于电解液为有机溶剂体系,因而需要有耐有机溶剂的隔膜材料,一般采用高强度薄膜化的聚烯烃多孔膜。 

 

        隔膜技术工艺:干法和湿法。对比两种工艺的原理,干法的原理为物理拉伸、结晶和萃取;湿法工艺的原理为相位分离,制备的隔膜性能更为优良,微孔分布均匀性好,孔径大小合适,闭孔温度低,双向拉伸强度高,刺穿强度高,可以制备较薄的隔膜。较之干法工序,湿法工序更为复杂,生产周期更长,资金投入更大,技术壁垒也较高,其生产设备的复杂程度也远高于干法工艺。出于以上原因,湿法的价格较贵,所以未来湿法在动力电池中仍将走高端的市场路线,而中低端动力电池仍将以干法为主。 

        隔膜产品主要有单层PPPP+陶瓷涂覆、PE+陶瓷涂覆、双层PP/PE、双层 PP/PP 和三层PP/PE/PP 等,其中前两类产品主要用于3C 消费电池,后几类产品主要用于动力锂电池。 

        市场化的隔膜材料主要是以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为主的聚烯烃(Polyolefin)类隔膜。其中,PE产品主要由湿法工艺制得,PP  产品主要由干法工艺制得。总体而言,PE PP 两种材料的特性为:①PP  相对更耐高温,PE  相对耐低温;②PP  密度比PE  小;③PP  熔点和闭孔温度比PE 高;④PP  制品比PE  脆;⑤PE  对环境应力更敏感。 

        消费类锂电池注重能量密度,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对应的隔膜越薄越好。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干法的薄度有极限限制,且一致性也较湿法差。在中高端的锂电池市场,采购湿法的比例更高;而动力电池中,干法多层为主要的隔膜类型。湿法隔膜原本具有熔融温度低的劣势,通过无机材料的涂覆,耐热性能得到明显提升。随着涂覆技术日趋成熟,涂覆后的湿法 PE 隔膜已开始逐步替代高端的锂电池市场。包含动力电池在内,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轻薄化已经成为趋势,湿法更具优势。 

        国内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企业主要以干法为主,而湿法工艺在热稳定性、与电解液浸润性及热收缩性等方面优势明显,更能满足动力锂电池需要。因此随着动力电池的需求爆发,湿法替代干法的趋势已经逐步明朗。 

        据测算,伴随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对电池隔膜将产生4.7 亿m2  的需求,而未来 5 年需求将达到37 亿m2,以锂膜单价3 /m2  估算,动力锂电隔膜将产生百亿元以上市场空间。 

        2015  年我国锂电池隔膜产量6.28  亿平米,同比增长49.5%,细分来看,干法隔膜出货 3.9  亿平米,同比增长33.1%;湿法隔膜出货2.38  亿平米,同比增长 90.5%。湿法隔膜增速远高于干法,一是需求快速增长,2015  年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开始转向湿法隔膜;二是三元动力电池占比上升,带动湿法涂覆隔膜销量增加。 

        近两年来,随着国产隔膜产能的增加,中低端产品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且在新增产能的冲击下,国产隔膜价格出现了快速下滑,据高工锂电统计,2010  16μm  干法隔膜均价为7.5  /平米,而2015  年为3.5  /平米;2010  年国产16μm  湿法隔膜市场均价为9.5  /平米,而  2015年为/平米,跌幅均超过了50%。隔膜价格大幅下滑主要是由于国内低端产品产能迅速扩张,低价竞争战略占据市场;此外,下游电池、电芯行业也存在中低端产能过剩,竞争无序问题,也为低端低价格隔膜提供了市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硅基负极材料行业现状: CVD制备硅碳材料渐成主流选择 国产话语权将持续增强

我国硅基负极材料行业现状: CVD制备硅碳材料渐成主流选择 国产话语权将持续增强

硅基负极理论比容量远高于石墨,具备较大发展前景,逐渐成为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热点。硅负极不同掺硅量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目前硅基负极材料已在手机等多个场景逐步开启规模级应用。从技术趋势看,硅氧和硅碳为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应用主要技术路线,其中新型 CVD 硅碳凭借在能量密度和膨胀控制方面的突出表现,正逐步成为行业主流选择。

2025年04月17日
中国锂电池回收产能遥遥领先 动力电池渐成市场焦点 国内回收技术逐步与国际接轨

中国锂电池回收产能遥遥领先 动力电池渐成市场焦点 国内回收技术逐步与国际接轨

全球现有设施的锂电池回收产能约为160万吨/年,就地区来看,亚洲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中国受益于政策支持推动,回收产能遥遥领先。国内锂电池退役量保持快速增长,将推动我国锂电池回收行业进一步发展。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电池铝箔行业:钠离子电池有望打开新增长曲线 鼎胜新材龙头地位愈发稳固

我国电池铝箔行业:钠离子电池有望打开新增长曲线 鼎胜新材龙头地位愈发稳固

受市场需求上升驱动,近年来我国电池铝箔产量快速增长。同时随着技术进步,电池铝箔应用领域已拓展至钠离子电池领域。但受技术及成本等因素限制,目前钠离子电池仍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量产规模较小,对电池铝箔需求也未形成有效支撑。未来,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成本降低以及产业链完善,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将加速推进,并逐步实现大规模量产,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BOPET薄膜行业新增产能居高不下 出口量显著增长 但结构性矛盾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我国BOPET薄膜行业新增产能居高不下 出口量显著增长 但结构性矛盾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国内市场供过于求,同时受益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原料、运输端等成本优势,以及日韩逐渐退出普通BOPET薄膜市场,近年来我国 BOPET 薄膜出口量增长显著。但由于BOPET薄膜行业还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的挑战,BOPET薄膜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

2025年04月15日
我国可控核聚变行业分析:政策助力 资本涌入 多家民营企业技术实现突破

我国可控核聚变行业分析:政策助力 资本涌入 多家民营企业技术实现突破

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科技创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众资本涌入核聚变领域,主要核聚变企业融资规模加速扩大,如复鑫力、聚变新能、瀚海聚能、翌曦科技、星光玄能及安徽曦融兆波科技等企业融资金额从数千万元至亿元不等,投资方涵盖产业资本、财务投资机构及地方政府基金,行业商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

2025年04月15日
“对等关税”政策加码 我国锂电池行业有望维持较强国际竞争力

“对等关税”政策加码 我国锂电池行业有望维持较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已达30%,而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仅16%,可见海外需求上升空间较大。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锂电池累积出口额611.21亿美元,同比下降6%。从出口区域来看,我国锂电池出口第一大市场为美国,2024年出口金额为15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占我国锂电池出口额25%,假设最悲观下这部分出

2025年04月11日
我国铁矿石行业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 进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铁矿石行业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 进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铁矿石资源虽总量丰富,但普遍存在品位低、贫矿多、开采难度大等问题,导致实际可利用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长期超80%,且行业已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在“基石计划”及其他政策推动下,一方面,鞍钢集团、河钢集团等企业加大对国内铁矿石资源的开发力度,铁矿石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另一方面,中国宝武、力拓集团等企业

2025年04月03日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受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提升带动,进而推进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市场。传统导电剂应用已相当成熟,其中炭黑2020 年占比约 72%。碳纳米管等新型导电剂将凭借更好的导电性能开始逐步渗透,预计2025年新型导电剂占比将达50%。导电剂开启国产化趋势,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2025年04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