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天然气进口大幅增加,缺气现象或缓解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10月份我国天然气、电力生产稳定。数据显示,10月份,生产天然气13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日均生产4.3亿立方米,环比增加0.2亿立方米。1-10月份,天然气产量129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3%。1-10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天然气7206万吨,同比增长33.1%,天然气进口的大幅增加,将有效缓解我国天然气供需缺口,冬季天然气价格上涨现象或不会出现。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新能源天然气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

        随着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顺利投产,实现了天然气大规模跨区域的利用,在解决了运输瓶颈的同时,带动了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1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314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7%。预计2018年将达到2650亿立方米。

2013-201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近年来天然气逐渐成为民众热论的话题之一,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我国能源转型,“煤改气”等政策的实施,天然气需求陡然增加,带来了一系列民生问题如天然气涨价,天然气短供等。下面介绍一下我国天然气价格机制发展历程。

        我国天然气价格定价机制发展历程如下:

        我国天然气工业形成于 20 世纪50 年代。天然气价格最早制定于1956年,其井口价格为每千立方米70 元。按照价格管理形式,我国天然气出厂价格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6—1993 年)单一的国家定价阶段。

        1993 年以前,国家对天然气井口价格一直实行单一的国家定价。无论是对天然气实行分地区定价,还是制定全国统一价格,甚至实行价格“双轨制”时,其计划内、外井口价格均是由国家定价。在这一阶段中,按制定价格的原则,又可分为两个时期。(1)1958—1981 年,优惠低价政策以鼓励使用天然气时期。1958 年,受当时天然气勘探开发特别是输送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之产量较少,原石油部为了鼓励就地使用天然气,将价格由70 元下调为30 元。这期间虽然对天然气井口价格作过微调,但总的原则仍实行的是优惠低价政策,以鼓励天然气消费。(2)1982—1992 年,通过提高天然气井口价格,筹集天然气勘探开发资金时期。1982年以后,为筹集天然气勘探开发资金,国家在逐步提高天然气井口价格的同时,采取了多种价格形式,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实行天然气商品量常数包干,对超包干基数外供天然气实行高价政策。1987 年颁布了《关于颁发天然气商品量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允许天然气生产企业在气价外向用户收取净化费,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井口价格偏低而采取的一种价外收费的补充形式,主要是为了弥补生产企业的成本支出。1992 年,原国家计委对我国陆上天然气实行了分类气价,按用途分为化肥用气价格、其他工业用气价格、城市居民用气价格和商业用气价格。同时对四川天然气井口价格实行了计划内外并轨。

        第二阶段(1993—2005 年)国家定价、国家计划指导价并存阶段。

        这一阶段,国家对天然气价格作了重大改革。1993 年为加快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国家实行了企业自销天然气价格政策。1994 年,国家再次调整天然气价格,天然气包干内外井口价格完全并轨,对企业自销天然气井口价格又规定了中准价,允许生产企业在此基础上上下浮动10%。自此,我国进入了国家定价、国家计划指导价并存的价格管理阶段。企业自销天然气价格政策是扶持天然气工业的重要举措,是对传统的天然气价格管理形式的突破。实行企业自销天然气价格政策,一是有利于筹集天然气勘探开发资金,二是对提高天然气产量和外销商品率、满足市场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2002 年,国家调整了天然气价格结构,将井口价外加收的净化费并入价内,合并后统称为出厂价。另外,在这一时期进行的西气东输工程中,首次采用了价格调整机制,实现了天然气出厂基准价与原油、LPG(液化石油气)和煤炭价格的联动。

        第三阶段(2005-至今):我国对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定价。

        2005 年 12 月我国开始改革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简化了价格分类,将出厂价并为两档,实行政府指导定价。2010 年 5 月 31 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再次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并取消天然气价格的双轨制,扩大天然气出厂价格的浮动幅度。2011 年 12 月,我国开始在广东、广西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按照替代能源价格测算广东、广西两省的天然气门站价格。

2013-2017年中国天然气供需缺口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虽然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在2017年达到840亿立方米,但是国家加大对天然气进口的采购,将有效缓解天然气供需紧张态势,今年将不会出现限气甚至停气的现象。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FSWs)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与此同时,当前以化石原料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低碳转型的刚性需求。

2025年10月25日
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驱动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放量 企业积极布局助力高端化突破

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驱动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放量 企业积极布局助力高端化突破

聚酰亚胺薄膜作为综合性能卓越的“黄金薄膜”,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已覆盖消费电子、风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半导体、汽车、医疗、5G通信等多领域。尽管国内行业技术与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但电子级及高端产品仍存短板,进口依赖度较高。在广阔应用前景与国产替代需求推动下,国内企业正积极布局产能,以满足下游需求,助力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2025年10月24日
散热瓶颈催生百亿市场 我国金刚石复合材料行业蓬勃发展 华为取得技术突破

散热瓶颈催生百亿市场 我国金刚石复合材料行业蓬勃发展 华为取得技术突破

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高功率芯片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功率密度急剧攀升,“热障”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致命瓶颈。在此背景下,金刚石复合材料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性能优势站上风口,并且实现了应用范围的极大拓展。尤其是在半导体散热这一前沿阵地,CVD金刚石散热片正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至2030年,其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市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锑矿行业:储量居全球首位 光伏打开新增量 出口进入“管制新阶段”

我国锑矿行业:储量居全球首位 光伏打开新增量 出口进入“管制新阶段”

我国锑矿储量全球第一且分布集中,但经多年开采后矿石品位下降,静态储采比偏低,资源保障压力渐显。供应端受环保政策收紧、开采难度加大等因素制约,产量总体呈收缩态势;需求端应用多元,既以阻燃剂为核心基石、铅酸蓄电池提供稳定支撑,又有光伏产业带来新增量。此外,我国锑矿出口已正式进入明确的“管制时代”,管制政策的落地对行业出口格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加氢站通常用于为氢能源汽车提供燃料,是氢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重要基础设施。2015年前,我国只有北京氢能示范园加氢站、上海安亭加氢站、郑州宇通加氢站等少数几个加氢站。近年来,随着国内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加速发展,叠加中央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各地加氢站建设加快。2024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已经达到5548辆,销量已达540

2025年10月20日
多维发力保供应链!我国石英坩埚行业光伏级市场本土主导 半导体级高端仍待突破

多维发力保供应链!我国石英坩埚行业光伏级市场本土主导 半导体级高端仍待突破

石英坩埚是半导体与光伏单晶拉制的核心消耗品,其中半导体级石英坩埚市场规模随晶圆产能扩张快速增长;而光伏级石英坩埚市场此前高增,但2024年多重因素影响呈收缩之势。竞争格局来看,光伏级市场由本土企业主导,而半导体级市场高端产品仍待突破。当前国内上游高纯石英砂长期依赖进口,不过我国正多维度发力,正通过找矿、技术研发与产能建

2025年10月20日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消费不足但产量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出口业务成为新增长极。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产量为205.80亿只,需求量为45.69亿只。

2025年10月15日
项目转型突破提速 我国煤制烯烃行业迈入高端绿色发展阶段 宝丰能源盈利领先

项目转型突破提速 我国煤制烯烃行业迈入高端绿色发展阶段 宝丰能源盈利领先

在 “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中国煤制烯烃产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即从过去单纯的规模增长,转变为追求高端技术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煤制烯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2025年10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