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材料行业概览
(1)新材料定义及分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园行业投资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未来趋势研究》显示。新材料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及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包括特殊金属功能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
(2)新材料行业发展特点
新材料产业特点包括技术含量高、投资周期长、革新速度快、下游联动性强、生态环保性强。
(1)新材料产业园发展历程
我国新材料产业园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十二五”以来,一批国内领先产业园区积极布局发展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园迅速成为产业园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阶段 |
时间 |
具体事件 |
萌芽期 |
20世界90年代前 |
新材料产业逐渐成为国内园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发展初期 |
20世纪60年代-21世纪初 |
1995年,以科技部为牵头单位,中国开始筹建新材料产业园。 |
2009年,新材料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
||
2012年,“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积极支持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企业、项目、产业园。我国新材料产业园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 |
||
快速发展期 |
2010年至今 |
随着新材料产业逐渐成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各地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 |
(2)新材料产业园分类
发展至今,按照发展模式,国内新材料产业园可主要分为资源依托型、市场指导型和技术驱动型三大类。资源依托型新材料产业园依托地方优势特色矿产资源建设发展,市场指导型新材料产业园拥有发达的下游产业基础市场,技术驱动型新材料产业园则依托区域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技术研发实力,重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类型 |
建设特点 |
具体建设分析 |
发展制约因素 |
典型案例 |
资源依托型 |
地域特色明显,依托地方优势特色矿产资源 |
资源依托型产业园依赖当地资源,因此会强化对关键资源的占有和整合并购实现资源垄断或独占,有序开采,同时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此外,该类型产业园会提升产品技术附加值,大力发展材料深加工,拓展产业链;发挥资源优势,跳出资源局限,寻找市场。 |
一般该类产业园对资源依赖程度高,部分资源不可再生,如矿产资源,资源开采与加工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产品以大宗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为主。 |
中西部:包头、攀枝花地区产业园 |
市场指导型 |
周边拥有发达的下游产业基础市场,以下游需求为产业发展驱动力,发展市场需求的新材料产品 |
该类新材料产业园一般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发展大宗规模化材料产业;面向下游制造业的庞大需求,开展技术转移,实现进口材料的替代升级;利用进入市场的先行优势,实施规模领先策略,以较高的行业市场占有率,构筑竞争壁垒。 |
一般该类产业园对产业基地周边地区的经济活跃度、交通便利性等条件要求较高,对后发地区构成较大的发展门槛。 |
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发达地区的产业园 |
技术驱动型 |
多学科交叉渗透、多产业融合,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依托区域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技术研发实力,重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在当地或者周边地区实现产业化生产 |
该类新材料产业园会更注重把握新材料技术发展趋势,在潜在替代材料及创新材料领域取得关键突破,通过专利的获取构筑技术屏障,建立区域内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能力,改善产业化条件,努力实现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带动地方新材料产业及经济发展。 |
依赖高端智力资源,集中在新材料产业的尖端领域,产品附加值高,代表国家在该领域的竞争力,对技术、工艺、人才素质要求较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也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 |
京津冀鲁西安、成都等地区的产业园 |
二、新材料产业园行业市场发展环境
1.供给端
(1)新材料产业重心逐渐转移至亚太地区
全球新材料行业竞争梯队化明显。其中第一梯队在技术研发实力、经济实力、市占率等方面占绝对优势,代表包括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地区。第二梯队近年来高速发展,代表包括韩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第三梯队处于追赶阶段,代表包括巴西、印度等。随着全球新材料产业巨头迅速扩张,新材料产业链的中低端逐渐向亚太地区(如中国)转移,我国新材料产业园有望进一步发展。(2)新材料产业园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集中化、规模化、效益化、绿色化动态发展
技术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打开产业新局面,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在产业园内形成扩散效应和关联效应,打造产业聚集地,驱动产品迭代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园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我国新材料产业园正逐步实现产业集中化、规模化、效益化、绿色化动态发展。(3)因地制宜,重点规划,进一步促进新材料产业园培养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将战略性重点规划新材料产业园区/基地,优化产业结构,并进一步促进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培育。 新材料基地 |
建设目标 |
稀有金属材料基地 |
重点建设陕西西安、云南昆明稀有金属综合产业园基地,福建、厦门、湖南株洲硬质合金材料基地,加快中西部资源优势地区建设特色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
新型轻合金材料基地 |
重点建设陕西关中钛合金材料基地,重庆、山东龙口和吉林辽源新兴铝合金材料基地,山东闻喜、宁夏石嘴山新兴镁合金材料基地 |
工程塑料基地 |
重点建设江苏苏东、上海、河南平顶山工程塑料生产基地及广东改性材料加工基地 |
特种玻璃基地 |
重点建设陕西咸阳、江苏、广东、河南洛阳、安徽特种玻璃基地 |
高性能复合材料基地 |
重点建设江苏连云港、山东威海、吉林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基地 |
稀土功能基地 |
重点建设北京、内蒙古包头、江西赣州、四川凉山及乐山、福建龙岩、浙江宁波等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 |
高品质特殊钢基地 |
以上海、江苏等为中心,重点建设话懂高品质特殊刚基地 |
特种橡胶基地 |
重点建设北京、广东茂名、湖南岳阳、甘肃兰州、吉林、重庆等基地 |
高性能氟硅材料基地 |
重点建设浙江、江苏、山东淄博、江西九江、四川成都高性能氟硅材料基地 |
先进陶瓷基地 |
重点建设山东、江苏、苏州先进陶瓷基地 |
2.需求端
新材料市场需求广泛,能够实现价值并获得利润,因而吸引大量新型企业涌现,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进而支撑产业园的发展。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为4.5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5.4%;202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为5.4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0%。预计2021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7万亿元。
3.政策端
近年来,我国政府充分发挥在政策制度、公共服务以及产业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新材料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提高新材料产业的整合度,扩大产业园规模,提升整体竞争力。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到2015年,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对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 |
鼓励信息、新能源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鼓励交通运输、高端制造及其他领域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鼓励公路工程新材料开发与生产。 |
《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 |
重点发展与元器件性能密切相关的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压电与声光材料、电子功能陶瓷材料、磁性材料、电池材料和传感器材料等;在电子装备及元器件中用于支撑、装联和封装等使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各种复合材料等;在生产工艺与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光刻胶、化学试剂、特种气体、各种焊料、助焊剂等。 |
《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 |
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发展相关配套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
突破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在纳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开发超导材料、智能材料、能源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开发超级结构材料、新一代光电信息材料等新材料。 |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
将纳米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稀土材料、高温结构材料、新型建筑节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及新型催化剂、复合材料、特种纤维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等24种新材料列为优先发展。 |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
建立和完善新材料产业政策体系,加强新材料产业政策与科技、金融、财税、投资、贸易、土地、资源和环保等政策衔接配合;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发布重点新材料产品指导目录,实施新材料产业重大工程;推进组建新材料产业协会;建立健全新材料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和规范新材料产业有序发展。 |
三、新材料产业园行业现状
1.新材料产业“特色聚集发展”
早在2019年9月,我国便公布了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公布,其中包括9家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和5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福建、湖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和新疆入榜。
省份 |
城市 |
项目名称 |
福建 |
福州 |
新型功能材料 |
厦门 |
新型功能材料 |
|
莆田 |
新型功能材料 |
|
湖南 |
娄底 |
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 |
岳阳 |
新型功能材料 |
|
山东 |
淄博 |
淄博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 |
烟台 |
烟台市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 |
|
河南 |
平顶山 |
新型功能材料 |
安徽 |
铜陵 |
铜陵市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 |
浙江 |
宁波 |
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 |
贵州 |
铜仁 |
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 |
陕西 |
宝鸡 |
宝鸡市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 |
江西 |
赣州 |
赣州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 |
新疆 |
乌鲁木齐 |
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 |
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新材料产业基本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轴心,东北、中西部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分布,各区域材料产业的发展和空间分布都各有优势、各具特点。
具体来看,聚集区类型分布方面,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数量最多,为43个,其次是化工新材料和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数量分别为25个、22个。
聚集区地区分布方面,山东、江苏两地新材料产业核心聚集区数量并列第一,均为8个,其次是广东,数量为7个。
(1)新材料产业集群布局趋同,仍有待优化
由于中央对新材料企业提供补贴资金,地方政府为实现利益最大化,针对当地新材料企业提供保护,限制外地新材料企业进入,造成我国新材料产业布局结构趋同、产能过剩等问题,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扭曲,形成“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产业格局,导致区域间比较优势无法发挥。 新材料产业集群 |
问题 |
建议 |
环渤海 |
技术交流扩散不足 |
(1)由于该地区分割导致技术交流不足,地区新材料产业定位模糊。因而政府需加强地区整体规划,明确各地区新材料产业的特色定位,依托北京的新材料成熟技术,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2)该地区聚集全国最多的科研力量,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但需要加快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加快传统材料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新材料产业加速提升。 |
新材料产业定位模糊 |
||
长三角 |
集群间联动效应较弱 |
(1)以上海为中轴,加大对周边集聚区域的带动作用,推动上海的新材料技术向外传导。周边集聚区域主要从事配套生产制造环节,形成错位竞争的跨区域协作。 (2)促进企业间建立紧密联系的产业链,加强材料的深加工和向产业链高端扩张,提升竞争力。 (3)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和科技经费充足,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研发机构。需建立新材料研发体系,加强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 |
科研成果有待产业化 |
||
珠三角 |
企业抗波动能力弱 |
(1)珠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由中小企业组成,多数依托低成本优势竞争。因而需支持头部企业的发展,发挥整合和辖射作用,带动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走出低成本竞争的陷阱。 (2)发挥区域内加工工业的优势,加强工业配套与产业集群的联结,结合国内外市场拉动产业集群,扩展集群发展空间。 |
工业配套产业不明显 |
(2)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是保证材料质量和性能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材料自主创新技术能力和知识专利技术的最高体现形式。中国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的发展初具规模,但仍以传统材料的产业标准体系为主。产业技术标准不高,材料检测设备技术更新较慢、基础数据不健全,且缺乏环境标准的设立和考核,难以与国际材料标准接轨。这导致我国材料产业依赖国外材料标准,且新材料产品出口受限。(3)新材料产业高端人才短缺
我国新材料产业园发展中存在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技术的创新和更替,阻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此外,新材料高端领军人才较少,导致新材料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根据工信部2016年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新材料产业人才缺口2020年将达到300万人,2025年将达到400万人。四、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园优秀案例分析
1.国外新材料产业园优秀案例分析
以美国硅谷和韩国大德为例,美国、韩国积极推动新材料产业园发展规划,加大对技术研发投入,发挥企业研发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联盟建设,重视长期的金融支持,积极吸引和培育新材料高端人才。 新材料产业集群 |
问题 |
建议 |
环渤海 |
技术交流扩散不足 |
(1)由于该地区分割导致技术交流不足,地区新材料产业定位模糊。因而政府需加强地区整体规划,明确各地区新材料产业的特色定位,依托北京的新材料成熟技术,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2)该地区聚集全国最多的科研力量,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但需要加快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加快传统材料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新材料产业加速提升。 |
新材料产业定位模糊 |
||
长三角 |
集群间联动效应较弱 |
(1)以上海为中轴,加大对周边集聚区域的带动作用,推动上海的新材料技术向外传导。周边集聚区域主要从事配套生产制造环节,形成错位竞争的跨区域协作。 (2)促进企业间建立紧密联系的产业链,加强材料的深加工和向产业链高端扩张,提升竞争力。 (3)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和科技经费充足,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研发机构。需建立新材料研发体系,加强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 |
科研成果有待产业化 |
||
珠三角 |
企业抗波动能力弱 |
(1)珠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由中小企业组成,多数依托低成本优势竞争。因而需支持头部企业的发展,发挥整合和辖射作用,带动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走出低成本竞争的陷阱。 (2)发挥区域内加工工业的优势,加强工业配套与产业集群的联结,结合国内外市场拉动产业集群,扩展集群发展空间。 |
工业配套产业不明显 |
2.国内新材料产业园优秀案例分析
全国新材料布局呈现多元化发展,其中江苏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处于国内领先位置。目前江苏省共发展103个涉及新材料产业开发区,97个新材料产业园,在重点新材料领域先后推动形成了一批产业链完善、配套齐全、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包括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苏州纳米城、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园、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等。 新材料产业园 |
概况 |
发展特点 |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 |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是2001年由南京化工园区发展而来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是南京市唯一以发展现代化工为主的专业园区。园区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顶尖、特色鲜明、产品高端、安全绿色”的新材料产业高地。新材料科技园主导产业规模、项目集聚度与区域集约开发水平均位居全国同类园区前列,多个特色产业规模在国内乃至世界均处于领先地位。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连续九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第一方阵,位居沿江化工园区和江苏化工园区首位。 |
培育多个新材料创新平台:园区拥有集萃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化工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多个合作创新平台,开展一系列的研产(包括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新型催化剂材料、先进膜材料、化工环保新材料以及检测服务平台)。 |
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围绕新材料科技园的发展定位,研究借鉴德国路德维希港等成功转型经验,强化规划引领;并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进行产业链招商引资,坚持集群发展;加强绿色评价体系支持优质企业发展,坚持优化质量。 |
||
重点发展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园区围绕化工新材料产业,鼓励新材料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 |
||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对标先进园区强化创新要素集聚,通过并购重组、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深化合作,持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重点引进产业发展人才团队,强化高端创业人才集聚。 |
||
苏州纳米城 |
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苏州工业园区直属国有企业,成立于2010年9月1日,是推动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主营业务覆盖产业园运营、股权投资、技术研发、公共平台、知识产权等板块。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立足“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战略,聚焦“国际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先导区”的目标,实施“4321”发展战略,聚焦微纳制造、新一代半导体、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纳米健康等四个细分领域,构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生态圈,实现纳米产业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
搭建纳米技术资源网络: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投资链、人才链,在微纳制造、纳米材料、能源环保技术和纳米生物技术4大领域,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规模企业和国际资源等形成多层次合作关系,打造超十万条的数据项目库。 |
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成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微纳机电制造分会,实现以微纳机电制造产品为主线的资源整合,完善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关系;创办国家专利导航纳米技术产业发展实验区,建成可检索专利的平台;发起中国首支纳米技术产业基金;并提出国际产业集群—合作平台—苏州产业集群的合作模式,突破国际科技合作常规局限。 |
||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以国际产业集群—合作平台—苏州产业集群的模式,每年引进一个国家级“中国中心”,推动国际纳米技术产业资源合作和交流。 |
||
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园 |
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园处于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部,是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已形成高性能纤维材料、硅材料、复合材料等产业集群,拥有中复神鹰、江苏奥神、汉高华威、中复碳芯电缆、杜钟氨纶等新材料企业近40家,其中复神鹰已成长为国内碳纤维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是全国最大的环氧模塑料生产基地和最大的碳纤维研发生产基地。 |
产业定位清晰:新材料产业园区坚持以高性能纤维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差别化氨纶纤维等板块,集聚了近百家新材料企业,已成为国内品种较为齐全、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性能纤维产业基地,包括中复神鹰碳纤维、奥神新材料等。 |
龙头引领产业链延伸: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全力突破复合材料及应用端,进一步推动多元化、规模化、低成本发展,迅速形成国内一流的高性能纤维产业基地。如深化与中建材、中国商飞等大型央企的合作,重点突破风电叶片、新能源汽车、商用飞机“三大领域”的轻量化应用,打造业内领先的复合材料产业园。 |
||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支撑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打造小试中试、检测、设计等技术平台,助推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快速发展,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建立夯实基础。园区重点打造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如江苏省高性能纤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和江苏省高性能纤维及先进复合材料创新中心。为全省高性能纤维企业在产品质量控制、新型产品研究、产品市场推广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
||
常熟新材料产业园 |
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依托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重点发展氟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专业化、特色化生态产业园,形成了氟化工和以聚氨酯及相关助剂为主的精细化工两大主导产业链条。作为江苏省首批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省内首个化工行业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逐渐成为亚洲最大的氟材料生产及进出口基地,并连续8年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对全国化工园区的综合测评中入围前20强。 |
优化发展氟化工新材料产业: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系江苏省沿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火炬计划常熟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地”的核心区,是全国唯一的以氟化学、氟材料为特色的开发区。园区优化发展氟化工行业,立足现状产业优势,对氟化工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上游鼓励高端氟化工产品研发,下游主要发展ODS替代品、氟涂料、氟树脂、氟橡胶等含氟材料。 |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江苏省首批科技产业园,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牵头组建了氟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了常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
||
建设江苏省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常熟新材料产业园作为江苏省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拥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国内最大的ODS(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生产基地;拥有全球最大的CDM项目,经联合国核准的温室气体年减排量相当于1400多万吨二氧化碳。 |
五、新材料产业园发展趋势
1.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
优先依托现有的成熟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动其向产业集群转变。一是充分发挥已有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优势,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实现企业的纵向合作和横向互动,形成企业协同网络。二是大力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网络化组织,促进要素、信息的交流、互动和共享,加快不同主体之间的“化学相融”,增强创新活力。三是推动园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通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区域生态,增强产业根植性,提高产业竞争力。2.实施产业化创新驱动
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新材料产业园应对接国家创新体系,围绕市场需求的产业化导向和科学发现的科技水平导向,依据科学发现和市场需求产生的创意,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结合,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孵化新产业,实现产业化创新。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