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硅片加工为电池片是实现光电转换的核心步骤,我国电池片产业起步较早,是我国的传统
优势产业。截至2016年底,我国电池片总产能约为63GW,同比增长18.9%,产量约为51GW,同比增长 24.4%,为全年全球产量的 68%。
电池片产业集中度较高,2016 年,我国前十大电池片企业产能达 30.7GW,约占全国总产能的 49.2%,产量约为 26.36GW,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51.7%,产业集中度较高,排名靠前的十家企业产能规模均达到了 1.5GW 以上。其中,晶澳、天合光能的电池片产能达到了 4.5GW 以上,产量规模位居国内前两位。此外,部分企业在 2016 年大举进入光伏电池片生产环节,如通威太阳能、江西展宇等,而隆基(乐叶)、江苏中来、协鑫集成等再 2016 年也加速在电池片领域布局。
晶硅电池分为单晶硅和多晶硅两种,相比之下,多晶硅产线技术门槛较低,资金投入少,转换效率较低,在光伏应用大规模推广的初期迅速占领了市场。近年来,随着单晶电池效率不断提升、单晶硅片金刚线切割的导入带来成本的快速下降,单晶电池的性价比有了显著提高,同时,2016 年中国继续实施“领跑者”计划以及分布式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效产品的需求增大,促使终端市场对单晶产品的需求增加。2016 年,单晶组件渗透率提升至 27%,据 EnergyTrend 预计,2017 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35%。目前,规模化的单多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分别达到 19.8%和 18.5%,采用 PERC 电池技术的单多晶电池则进一步使效率提升至20.5%和 19%。
PERC 是目前最为成熟高效的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根据国际光伏技术路线图,过去 6 年(2011-2016)产业化的电池效率以每年 0.3%的速度增长,但是主要是针对晶体硅光伏电池的迎光面改进。随着相关工作进入瓶颈,光伏行业开始把注意力放到电池的背光面,推动 PERC(Passivated Emitter Rear Cell)——发射极及背面钝化电池技术产业化。PERC 电池与常规电池不同之处在于背面,PERC 电池采用了钝化膜来钝化背面,取代了传统的全铝背场,增强了光线在硅基的内背反射,大幅降低了背面的复合速率,从而使电池的效率提升 0.5%-1%。作为当前光伏制造企业进行技改后所获得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电池产品,PERC 产线单多晶兼容,只需增加背钝化及激光开孔两道工序,每条 120MW 产线增加的成本不超过 600 万美元,约等于量产时额外增加 4 美分/瓦的制造成本,效率却可以显著提升。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和 Taiyangnews 统计的数据,2015 年,PERC 产能高达约 4.9GW,产量约 3GW,2016 年,产能和产量分别有望达到约 11.8GW 和 8.1GW,截至 2017 年初,我国企业已建成及规划布局的 PERC 电池产能超过 14GW,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多晶领域全面推广金刚线切+黑硅+PERC,单多晶性价比之争再起。前两年单晶在金刚线切割上取得的降本成果给多晶带来压力,倒逼多晶企业全面推广金刚线切割技术。据多晶龙头保利协鑫表示,2017 年 7 月份其多晶金刚线切片产能将达 1 亿片,占据总产能三分之一,预计年底将全部改造完成。多晶的金刚线切片若能大规模放量,将导致单位产出增加,辅材消耗降低,切片成本可下降约 0.4-0.6 元/片。与此同时,和金刚线切割相匹配的黑硅制绒技术正在日臻成熟的过程中,相较于常规硅片产品,黑硅片转换效率可提升 0.2%-0.4%,可提升组件(60 篇片型)输出功率 5 瓦左右。目前高效多晶电池转换效率可以达到 18.6%,若叠加 0.4%黑硅制绒和 1%PERC 技术,“金刚线切+黑硅+PERC”技术可以促使多晶电池量产效率达到 20%。据《中国光伏行产业发展路线图》预计,多晶黑硅+PERC 市场份额有望从 2016 年的 1%提升至 2020 年 30%。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是光伏行业永恒的主题,对于多晶来说,金刚线切+黑硅的引入将带来成本端的下滑同时叠加 PERC 技术后又能带来效率的提升,性价比将显著提升。随着多晶黑硅 2017 年下半年有望实现量产,我们预计单多晶产品路线之争将再次掀起,进一步倒逼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性价比,从而降低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促进光伏平价上网的实现。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