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中国覆铜板分类:复合及特殊基板空间最大(图)

        覆铜板(CCL)全称覆铜箔层压板(Copper Clad Laminate),是制作印制电路板(PCB)的基础材料。覆铜板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与电子信息工业,特别是与 PCB 业同步发展。覆铜板与多晶硅、压电晶体、光纤预制棒一样,都是电子产业的基础原材料。目前,中国既是 PCB 第一大国也是覆铜板第一大国,但原材料仍然处于“逆差”的状态,大量的高端产品仍需要依靠进口(如下图)。2015 年,中国大陆覆铜板和铜箔的进口金额分别为 10.1 亿美元和 10.9 亿美元。5G 时代,我们看好 PCB 产业链将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生益科技等新材料龙头将成为 PCB 产业链的“核心资产”。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高频覆铜板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预测

图表:PCB 用覆铜板及铜箔目前仍处于“逆差”状态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因为覆铜板唯一的下游是 PCB,因此覆铜板的终端产品就是 PCB 在计算机、通信设备、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应用。当覆铜板用在制作多层 PCB 时,也被称为芯板(CORE),其担负着 PCB 板的导电、绝缘、支撑三大功能。覆铜板的性能对 PCB 板的性能、品质、可加工性、制造成本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是电子工业的基础。 

图表:覆铜板的生产流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简单来说,覆铜板的制程就是将增强材料(玻纤布基、纸基等)浸泡树脂加工,以一面或双面覆盖铜箔并经热压而制成。树脂、增强材料等原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与覆铜板性能息息相关。 

        目前,覆铜板的分类较为复杂。按照机械特性分类可以分为刚性板、挠性板两类。刚性板更多用于通信设备、移动通信基站、军事、IDC 及办公(打印机)等产品,而挠性板更多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领域。按照增强材料划分,可以分为纸基、玻璃纤维布基、复合基(CEM 系列)、积层多层板基和特殊材料基(陶瓷、金属芯基(常见的铝基板)等)五大类。按照覆铜板的绝缘材料、结构分为有机树脂类覆铜板、金属基覆铜板、陶瓷基覆铜板。一个型号的覆铜板可能同时符合多个分类。 

图表:玻璃纤维布基覆铜板剖面图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图表:覆铜板按照不同性质的分类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图表:覆铜板市场上常用分类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 Prismark(下表)统计,目前覆铜板应用最广泛、量最大的仍然是传统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基板(FR-4)产品,但该品类已经进入高度成熟、逐步萎缩的阶段。而复合材料基板、特殊树脂基板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预计二者未来在覆铜板市场中的占有份额将逐步趋近于 FR-4。 

        未来覆铜板需求将呈现三大趋势: 

        1、达到 RoHS 环保要求(无铅兼容、无卤等); 

        2、更轻薄便携(轻质高强度、刚挠结合、HDI); 

        3、数据传输速度越来越快,功率更大(高频高速等覆铜板); 

        4、适应更复杂环境(大面积、高耐热性、高 Tg 材料、抗腐蚀、低 CTE); 
 
图表:全球不同基材刚性覆铜板市场变化(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下游需求的复杂化,特种复合基材及特殊覆铜板(一般指特殊绝缘树脂材料)的需求占比将大幅提高,同时该类产品门槛更高、厂商更集中,整体毛利率高于传统产品。特殊覆铜板主要是高速、高频板和封装基板。一般来说材料厂商的产品体系多按照树脂填充材料来分类,目前特殊板主要包括 BT/环氧玻纤布板、改性 FR-4(降低 CTE 和 Dk/Df)、PPO 改性环氧板、类 BT 板、碳氢化合物板、PTFE 板、PI 玻纤布板等。特殊覆铜板应用领域包括 IC 载板、高速数字电路、无线射频(RF Wireless)、空间科学领域。其中,碳氢化合物性价比较高,加工相对容易,目前较多用在非毫米波段的通信射频设备中;PTFE 材料在超高频段的厘米波或毫米波段性能最好,但价格昂贵、机加工性能差,目前较多用在毫米波雷达中。而 PPE/PPO 等材料耐热性能好,热膨胀系数低,价格适中,更多被用在大型路由器、IDC 和通信高速电路中。 

        目前,特殊材料领域领先厂商包括日本厂商三菱瓦斯、Panasonic、Hitachi Chemical(日立化成),美国厂商罗杰斯、Isola、泰康利,韩国厂商斗山以及台湾厂商联茂、台光、台耀等。目前国内高技术、高附加值 CCL 品种稀缺,例如高性能特殊树脂、高频高速、高散热、高Tg、低损耗型板材。 
 
图表:全球主要特殊覆铜板公司的特殊材料板材型号 公司名称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C)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雅鲁藏布江工程开动!我国水电站行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振 市场长期成长性确定

雅鲁藏布江工程开动!我国水电站行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振 市场长期成长性确定

2025年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行。雅鲁藏布江下游规划5座梯级电站、装机容量6000-7000万千瓦。据长江水利数据,此次开工建设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共规划5座梯级电站,装机容量预计为6000-70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000亿kwh,以外送消纳为主,

2025年07月23日
我国纳米材料行业:政策支持技术革新 市场具备进一步发展空间 纳米膜增长潜力大

我国纳米材料行业:政策支持技术革新 市场具备进一步发展空间 纳米膜增长潜力大

全球纳米材料市场持续扩容,2024年全球纳米材料市场规模增长至1562亿美元。从地区分布情况看,欧美为全球纳米材料主要市场,总占比达61.8%;亚太地区在环保意识和科技发展下对特殊材料需求愈发强烈,从而成为全球第三大纳米材料市场,占比达26.6%。

2025年07月20日
全球固态电池行业商业化进程将加速 中国取得多项突破 有望成为市场引领者

全球固态电池行业商业化进程将加速 中国取得多项突破 有望成为市场引领者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在固态电池发展方面都已有自己的国家战略或发展蓝图,全固态电池有望逐步实现量产:日本丰田公司已经宣布其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韩国三星等公司已经宣布建设全固态电池生产线。

2025年07月18日
我国阴极辊行业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市场高度集中 泰金新能市占率领先

我国阴极辊行业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市场高度集中 泰金新能市占率领先

近年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终端行业蓬勃发展,我国电解铜箔产量不断攀升,为阴极辊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数据显示,我国电解铜箔产量由2019年的43万吨跃升至2024年的10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09%。值得注意的是,电解铜箔产品结构呈现明显分化:2019-2023年电子电路铜箔产量从29.2万吨增至

2025年07月17日
全球光伏背板市场需求萎缩 玻璃背板成主流 国内多家头部企业业绩承压

全球光伏背板市场需求萎缩 玻璃背板成主流 国内多家头部企业业绩承压

近年来,全球光伏背板需求增速持续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2024年大幅萎缩至7.32亿平方米,同比降幅达28.16%。随着双玻组件凭借更高发电效率的优势在市场中快速普及,玻璃背板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27.7%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64.6%。

2025年07月16日
我国光伏硅料深陷产能过剩泥潭 市场价格腰斩至“白菜价” 行业巨头盈利普遍下滑

我国光伏硅料深陷产能过剩泥潭 市场价格腰斩至“白菜价” 行业巨头盈利普遍下滑

目前我国光伏硅料面临着产能过剩格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硅料产能高达500万吨以上,然而市场需求却仅为300万吨。此外,硅业分会在2025年4月发布的《多晶硅市场一季度回顾及二季度展望》中,也明确指出了市场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截至2025年4月底,国内硅料产能达257万吨,而实际需求仅100万吨出头。

2025年07月15日
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增速超全球 成本下探将促应用拓展 营收困境下头部企业转型自救

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增速超全球 成本下探将促应用拓展 营收困境下头部企业转型自救

氢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技术,是工业脱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国家明确扶持的赛道。近年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发布,利好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

2025年07月14日
制备技术成熟、新能源带来核心动力 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 2025年规模将超450亿元

制备技术成熟、新能源带来核心动力 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 2025年规模将超450亿元

石墨烯凭借超高载流子迁移率和极高的导热率,应用渗透至多个领域,其中新能源领域将成为行业扩张核心动力。石墨烯制备技术多样且不断成熟,我国石墨烯产业规模效应初显,其中石墨烯粉体年产能快速突破、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整体来看,随着供需两端向好,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超450亿元。

2025年07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