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环保政策推行下聚乳酸未来有望放量,我国乳酸行业迎来新增长动能

       乳酸又称2-羟基丙酸,是自然界中最为广泛存在的羟基酸,于1780 年被瑞 典科学家Scheele 首次发现。乳酸是自然界最小的手性分子,以两种立体异构体 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即左旋型L-乳酸和右旋型D-乳酸,L-乳酸和D-乳酸等 比例混合即为消旋的DL-型乳酸。

       纯品乳酸为无色液体,工业品为无色到浅黄色液体。无气味,具有吸湿性。 相对密度1.2060(25/4℃)。L-乳酸和D-乳酸熔点均为53℃,DL-型乳酸熔点为 16.8℃;沸点为122℃(2kPa)。乳酸能与水、乙醇、甘油混溶,水溶液呈酸性, 酸度系数=3.85。

       乳酸具有一般有机酸的性质,其盐类可溶于水。乳酸能与多数醇生成酯,也 可以与有机酸、酸酐、酰氯等反应生成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乳酸加热时可发 生缩聚反应生成丙交酯或线型聚酯。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重要的有机酸,乳酸及其盐类等衍生物目前已广泛应用 于食品、医药、饲料、化工等传统应用领域;而乳酸通过缩聚反应生成的聚乳酸 作为近些年出现的一种环保绿色的新型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在纺织、塑料、包装、 农用地膜、现代医药、3D 打印等新兴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乳酸及聚 乳酸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下图所示:

乳酸应用格局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世纪80年代,我国约有50多家小型乳酸厂,数年来,随着市场竞争逐渐淘汰至10家左右,年产能合计约20万吨。

       目前,全球乳酸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泰国、西欧、中南美及日本等,近70%的厂商采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产。科碧恩-普拉克公司在美国、泰国、西欧等都建有乳酸生产工厂,其生产的乳酸约占全球50%-60%的市场份额,中国生产的乳酸约占30%的市场份额,其余地区的制造商市场份额约占10%。

2020年全球乳酸生产分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乳酸的下游应用中,用于食品饮料领域的乳酸在2020年占整体市场的45.30%,其次为应用于聚乳酸市场占比约为38.60%。预计至2027年,随着聚乳酸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聚乳酸将超过食品和饮料行业成为乳酸的第一大应用领域。

2020年乳酸应用格局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金丹科技作为目前国内乳酸及其衍生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其中L-乳酸年产能10.5万吨,乳酸盐年产能2.3万吨。山东百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兖州市投资建设年产3万吨乳酸、0.4万吨乳酸钙、0.3万吨乳酸钠及0.3万吨乳酸乙酯项目,目前已形成年产4万吨乳酸及其盐和酯的生产能力。日本武藏野与江西省科学院合资,于2001年在南昌建立了5000吨L-乳酸厂,以甲酯法生产乳酸,2007年新增D-乳酸生产线;2009年日本武藏野全面接收该厂并更名为武藏野化学(中国)有限公司,后在2014年迁至江西宜春新建L-及D-乳酸生产线,共1.5万吨产能。江苏森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沿用原华德公司技术,于2007年在盐城建了约1万吨的新厂,生产外消旋DL-乳酸及乳酸钙。

       宜宾五粮液集团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湖南省安化乳酸厂、孝感凯风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乳酸厂规模约为5000吨。2017年,河南永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濮阳投资建设年产3万吨L-乳酸项目。行业内近些年陆续出现新进入者,主要原因是看好乳酸及其衍生品丙交酯、聚乳酸在可降解生物新材料领域的广阔市场前景。

       聚乳酸系乳酸单体经脱水缩聚所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种典型的合成类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由于其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生物可降解性、环境友好性、良好的力学性能及易于加工成形等优点,在生物医用高分子、纺织行业、农用地膜和包装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聚乳酸绿色循环过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聚乳酸的自降解以水解为主要形式,通常不需要特殊水解酶,降解产物可参加体内循环,最终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排出体外,对环境不产生污染。聚乳酸属脂肪族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其力学性能主要受其结晶度的影响,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等性能相当,可有效替代石油基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可采用注塑、热塑、挤出成型、吹膜成型、发泡成型等方式加工。

       我国政府在2007年12月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且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2015年4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国家鼓励科研、生产单位研究、生产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可降解的薄膜覆盖物和商品包装物;使用农用薄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农用薄膜对环境的污染。2018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2020年1月,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于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商超、药店等领域塑料制品禁限提出了要求,各省也陆续出台实施方案。

       2021年1月1日将是全国塑料污染治理首个重要阶段性节点,超过50个城市的外卖、商超等领域将禁用塑料袋,全国禁用塑料吸管。

       通过环保立法来限制或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共识,也将有利于推动乳酸及聚乳酸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lyz)

         更多深度内容,请查阅观研报告网:
        《2021年中国聚乳酸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现状与发展商机前瞻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Email: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量增利减、结构性过剩 我国锂电池行业繁荣背后隐忧渐显

量增利减、结构性过剩 我国锂电池行业繁荣背后隐忧渐显

目前,我国锂电池行业虽然出货量增速涨势凶猛且产业链已具备全球竞争优势,营业收入整体持续增长,但是仍然面临净利润规模总体还较低、产能结构性过剩、盈利能力差等困境。未来,锂电池市场竞争将不再是“有多少产能”,而是“有什么技术”、“能拿下哪些高端客户”以及“如何进行全球化布局”。对于锂电池企业来说,活下去的关键在于摆脱同质化

2025年09月06日
动力、储能电池拉动消费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供需关系有望改善、市场价格或回升

动力、储能电池拉动消费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供需关系有望改善、市场价格或回升

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组件之一,承担着储存和释放锂离子的关键功能。近年来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快速扩张。2024年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达354.6万吨/年,较2020年(81.1 万吨/年)增长 337%;其中中国主体地位明确,2024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较2020年增长391%,占全球的比重高达96%,较202

2025年09月05日
政策驱动+海外需求激增 我国储能电芯供不应求 500Ah+大电芯正成下一个“风暴眼”

政策驱动+海外需求激增 我国储能电芯供不应求 500Ah+大电芯正成下一个“风暴眼”

但自进入2025年以来,得益于国内外储能市场爆发,我国储能电芯市场由供大于求进入供不应求的状态,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远景储能等企业的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订单量激增至需排队等候。

2025年09月05日
新型储能行业重塑能源版图 低价竞争态势下市场两极分化 国产出海按下快进键

新型储能行业重塑能源版图 低价竞争态势下市场两极分化 国产出海按下快进键

在储能市场中,抽水蓄能总量较大,但新型储能近年占比持续提升。截至 2024 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72.0GW,同比增长28.6%,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呈继续下降态势,首次低于60%;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 165.4GW,首次突破百吉瓦,同比增长 81.1%。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金刚石下游应用呈现多元化发展特点 功能化应用进程不断推进

我国金刚石下游应用呈现多元化发展特点 功能化应用进程不断推进

金刚石俗称“金刚钻”,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矿物。其是目前人类所发现的最硬物质,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电学和化学性能。我国金刚石行业起步于1963年,经过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目前行业正处于创新发展阶段。同时历经六十余载砥砺奋进,我国金刚石行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金刚石

2025年09月01日
全球陶瓷基复合材料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我国目前已建成相对完善产业链

全球陶瓷基复合材料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我国目前已建成相对完善产业链

陶瓷基复合材料作为新型战略性热结构材料,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19-2023年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从697.8亿元增长至77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而预计2024-2031年复合增速将超过10%。

2025年08月29日
全球圆柱电池行业格局生变:大圆柱电池在动力及储能领域逐步起量 中国厂商异军突起

全球圆柱电池行业格局生变:大圆柱电池在动力及储能领域逐步起量 中国厂商异军突起

根据数据,2024 年全球圆柱电池出货量达128.2 亿只,同比增长 3.6%;其中电动汽车为最大下游市场,占比超50%;其次是电动工具与3C,分别占比13.4%、7.9%;储能领域需求显著上扬,与3C占比差距缩小。

2025年08月25日
我国磁性材料应用多点开花 行业“大而不强” 高端化仍是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磁性材料应用多点开花 行业“大而不强” 高端化仍是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在磁性材料研究领域持续深耕,在非晶合金、稀土永磁、超磁致伸缩、巨磁电阻等方向不断取得突破;同时,依托微细化组织调控、晶体学精准控制、薄膜化制备及超晶格构建等新技术的支撑,磁性材料的种类正日益丰富,产品体系持续完善。

2025年08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