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以史为鉴:正极材料盈利受益于原料涨价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态势预测报告

          钴是钴酸锂和三元正极材料的必需元素,正极材料的定价模式是“原材料+加工费”。按正极材料类型不同,含钴锂电池可分为钴酸锂和NCM(镍钴锰)三元电池。钴酸锂电池具有高压实密度,主要用于3C数码;三元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钴酸锂和三元材料的产业链类似,自上而下要经历“钴矿-钴盐-前驱体-正极材料”。原料在正极材料的成本中占比极大,钴酸锂主要原料为四氧化三钴,三元正极材料主要原料为硫酸钴。碳酸锂也是正极材料生产中的重要原料,根据分子式1吨钴酸锂预计需0.82吨四氧化三钴和0.38吨碳酸锂,1吨三元523正极需要0.58吨硫酸钴和0.38吨碳酸锂。当原料价格上涨,能否实现成本转移(原料成本上升幅度小于产品价格上升幅度)是判断毛利是否受损的关键。
钴酸锂和三元正极材料产业链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数据中心整理
根据分子式1吨钴酸锂需0.82吨四钴+0.38吨碳酸锂,1吨三元523需0.58吨硫酸钴+0.38吨碳酸锂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数据中心整理
          2007年正极材料毛利随金属钴暴涨达到历史顶峰。2007-2008年的金属钴大幅涨价,曾超过80万元/吨。原料涨价使正极材料(当时主要是钴酸锂)生产环节盈利水平大幅提升,钴酸锂价格2008年初增至42万/吨,当升科技的毛利率由8%快速上涨至14%,吨毛利高达10万元。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钴价一落到底,钴原料价格连续8年低位徘徊,整个产业链盈利较低。同时,智能终端产品成本下降,导致钴酸锂价格大幅下跌,毛利水平大幅压缩。三元正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能过剩日益显现,毛利率继续下降。
钴金属历史价格及正极材料毛利率/净利率变化
 
数据来源:Wind 资讯、公司公告,中国报告网数据中心整理
          2016年上半年碳酸锂涨价,带动正极材料盈利能力明显回升。2015年新能源汽车在补贴政策下销量释放,动力锂电拉动上游碳酸锂需求跃增,致使国内出现供给紧张的局面。2015年至16年4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快速上涨,正极材料价格亦随之提升,相应的带来了产品毛利率好转。随着下游电池领域对钴的需求总量不断增加,国内钴加工企业基本完成了去库存,16年下半年钴盐价格重赢涨势,年底四氧化三钴报价19万元/吨,较年中上涨6万元/吨。前期由于上游碳酸锂价格从17万/吨跌至13万/吨,正极材料毛利在年底有所回落,但从全年来看,正极材料整体盈利能力已重回上升通道。
2016年钴酸锂售价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物理与化学电源行业协会、百川资讯,中国报告网数据中心整理
          2017年正极材料的价格涨幅大于原料成本的涨幅,在将成本转嫁给下游的同时抬高了毛利。今年金属钴延续了16年年底的涨势,继续带动加工环节各材料售价的提升,下游正极材料(钴酸锂、三元材料)的价格也相应上涨,2017年春节后更是呈现了爬坡式增长,钴酸锂和三元523的价格最高分别达到了42万元/每吨和19.3万元/吨。尽管5月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碳酸锂原料却迎来上涨,随着6月上旬海外钴价又一轮上扬,国内钴产品报价再度回调,正极材料的价格将维持上半年整体上涨的行情。基于“收入涨幅-成本涨幅”的分析,截止6月28日,国内四氧化三钴较年初上涨18万/吨,电池级碳酸锂上涨1.4万/吨,对于钴酸锂的总成本增加15.3万/吨,而售价上涨16.5万/吨,预计单吨毛利增厚1.2万;另硫酸钴涨价3.4万/吨,以及碳酸锂的涨价导致三元523的成本较年初增加2.5万/吨,三元523价格同期上涨3.8万/吨,利润空间亦增加。
2017 年钴酸锂吨毛利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物理与化学电源行业协会、百川资讯,中国报告网数据中心整理
          正极材料的供需矛盾是毛利提升的主要原因,同时受益于产品升级。
          (一)从上游来看,钴矿资源紧缺,钴盐产能无法完全释放。刚果金的钴矿资源已被瓜分完毕,手工矿又有关停,未来两年之内估计很难有大量的供给。数码电池巨头ATL(苹果主要电池供应商,不做钴酸锂正极材料)与最上游直接签订了1.8万吨的供货协议,同时国家又陆续收储了5000吨钴,验证了市场对未来钴金属供给的担忧。对于国内钴加工产业链,在钴矿资源紧缺和环保趋严的双重压力,钴盐有产能无法完全释放的风险,导致钴盐领涨并将向下游寻求传导。在钴盐产量不足的抑制下,正极材料供给已开始出现紧缩。
          (二)从下游终端看,手机销量是钴酸锂需求的关键。根据IDC预计,2017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增长4.3%,叠加单个电池用钴量10%的增加,整体钴酸锂的需求增长约为6-7%。由于锂电产品在3C产品中成本占比低(如智能手机,电池成本只占5%左右),3C数码终端对正极材料涨价极不敏感,钴酸锂的价格对成本上涨的传递通畅,在出现供需缺口时毛利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3C正极正处于技术标准升级,更多企业开始4.25V等高电压产品,高电压钴酸锂价格高于普通钴酸锂10%-15%。加上去年部分手机电池质量事故,行业对数码电池也更重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将对钴酸锂毛利有所改善。
          钴酸锂涨价能力强于三元。而对于三元NCM,由于终端整车厂议价能力强,正极价格对成本涨价的传导能力稍弱,但其钴含量远小于钴酸锂,成本受钴产品涨价影响较小,导致三元正极的价格涨价幅度(23%)虽不及钴酸锂(72%),短期内却不会限制其毛利的上涨。此外,新能源汽车3月进入快速放量期,产业端动力电池需求回暖,在三元锂电渗透率提升下,上游正极材料的需求也将加大,而高镍化结构升级也将推动毛利率提升。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FS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加氢站通常用于为氢能源汽车提供燃料,是氢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重要基础设施。2015年前,我国只有北京氢能示范园加氢站、上海安亭加氢站、郑州宇通加氢站等少数几个加氢站。近年来,随着国内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加速发展,叠加中央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各地加氢站建设加快。2024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已经达到5548辆,销量已达540

2025年10月20日
多维发力保供应链!我国石英坩埚行业光伏级市场本土主导 半导体级高端仍待突破

多维发力保供应链!我国石英坩埚行业光伏级市场本土主导 半导体级高端仍待突破

石英坩埚是半导体与光伏单晶拉制的核心消耗品,其中半导体级石英坩埚市场规模随晶圆产能扩张快速增长;而光伏级石英坩埚市场此前高增,但2024年多重因素影响呈收缩之势。竞争格局来看,光伏级市场由本土企业主导,而半导体级市场高端产品仍待突破。当前国内上游高纯石英砂长期依赖进口,不过我国正多维度发力,正通过找矿、技术研发与产能建

2025年10月20日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消费不足但产量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出口业务成为新增长极。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产量为205.80亿只,需求量为45.69亿只。

2025年10月15日
项目转型突破提速 我国煤制烯烃行业迈入高端绿色发展阶段 宝丰能源盈利领先

项目转型突破提速 我国煤制烯烃行业迈入高端绿色发展阶段 宝丰能源盈利领先

在 “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中国煤制烯烃产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即从过去单纯的规模增长,转变为追求高端技术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煤制烯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2025年10月14日
我国液流电池行业:企业积极布局产能 商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我国液流电池行业:企业积极布局产能 商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在政策推动、技术进步与长时储能需求增长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液流电池行业已步入商业化初期,实现小批量出货。近两年来,受行业广阔前景吸引,越来越多企业积极布局赛道并加快产能建设。

2025年10月13日
全球铝塑膜中长期景气度高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 行业降本增效大势所趋

全球铝塑膜中长期景气度高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 行业降本增效大势所趋

固态电池因高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成为产业趋势,其软包封装形式依赖铝塑膜性能大幅升级,因此对铝塑膜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提升。预计到 2030 年固态电池在全球锂电池市场中的渗透率约为 10%,出货量超600GWh,市场规模超过 2500 亿元,相关固态电池需求将持续攀升,将为铝塑膜市场带来较大的增量空间。

2025年10月10日
氢能“芯片”的国产化突围:我国质子交换膜部分关键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氢能“芯片”的国产化突围:我国质子交换膜部分关键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质子交换膜被誉为氢能产业的“芯片”,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氢能产业的进步。随着氢能产业的蓬勃发展,质子交换膜的需求和技术水平也将得到快速提升。

2025年10月10日
成本和环保压力冲击 全球可燃冰开采行业技术路线大博弈 中国后来居上

成本和环保压力冲击 全球可燃冰开采行业技术路线大博弈 中国后来居上

中国深海可燃冰资源集中在南海,根据国土资源部 2016 年数据及 2017 年有关报道,初步预测我国海域(集中在南海)可燃冰资源量约 800 亿吨石油当量,分布面积覆盖25 个有利区块、约 42 万平方公里。当前中国试验式开采位于南海神狐海域128平方公里范围内,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凭借强大的国家意志和持续的研发投入,

2025年10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