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4年4月山西焦炭出口贸易特点及现阶段值得关注的问题。4月份出口量同比明显增长,环比继续下降。4月份山西焦炭出口量继续下降,同比增长96.3%,环比下降34.4%,出口价格环比下降4.9%。
参考《中国焦炭煤炭行业全景调查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2013-2017》
据太原海关统计,2014年1-4月份山西省共出口焦炭32.9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同)增长5.1倍;价值5亿元人民币,增长3.4倍;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515元人民币,下降27.6%。同期,全国焦炭出口241万吨,增长3.3倍。按照收发货单位口径统计,山西省出口焦炭223万吨,增长4倍,占全国出口的92.5%。
4月份,山西省出口焦炭2.6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同)增长96.3%;价值4058.7万元人民币,增长35%;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532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2%。
一、主要特点
(一)4月份出口量同比明显增长,环比继续下降。4月份山西焦炭出口量继续下降,同比增长96.3%,环比下降34.4%,出口价格环比下降4.9%。
(二)全部采用一般贸易方式出口。
(三)国有企业为出口主力。4月份,山西省有焦炭出口记录的企业有11家。其中7家为国有企业,出口焦炭1.9万吨,同比增长48.7%,占全省出口总量的70.8%;3家为民营企业,出口焦炭0.7万吨,同比增长7.7倍,占全省出口总量的27.2%;1家为外商投资企业,合计出口焦炭520.8吨,同比增长10倍,占全省出口总量的2%。
(四)印度仍为山西省焦炭出口主要国家。1-4月份,对印度、日本、墨西哥市场的出口量占总值的82.3%。其中,对印度出口11万吨,占同期焦炭出口总量的33.4%;对日本出口10.6万吨,占同期焦炭出口总量的32.3%;对墨西哥出口5.5万吨,占同期焦炭出口总量的16.6%。
(五)山西省焦炭出口量位列全国第三。按照经营单位口径统计,1-4月,山西省焦炭企业出口量占同期全国241万吨出口总量的13.7%,位列第三。北京同期出口焦炭92.3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38.3%,位列第一;天津同期出口焦炭73.6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30.5%,位列第二。
(六)山西省是我国出口焦炭的主要货源地。按收发货地口径统计,1-4月份,山西省焦炭出口量223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92.5%,全国出口焦炭的主要货源地为山西省。
二、山西省焦炭呈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
前4月焦炭出口呈现量增价跌趋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取消焦炭出口关税和配额管理后,焦炭出口成本下降,提升了出口焦炭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因国内钢企严重拖欠货款,而国外客商多以信用证方式结算,具有资金回流速度快、风险小的优势,一些国内焦化企业和贸易公司正改变营销策略,逐步拓展国际业务。三是焦炭出口市场需求放缓。印度大力支持本土钢企发展焦化配套项目,自给能力不断增强。日本4月份开征消费税,对弱势复苏的制造业市场形成一定打压,导致钢企采购量减少,焦炭的出口价格缺乏市场需求的有力支撑。四是我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国内焦企缺少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业务拓展能力十分有限,难以掌握焦炭定价权,严重受制于下游企业的采购意愿,缺乏提价空间。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一) 产能过剩问题倒逼焦化企业加快转型,构建完整产业链。近年来,中国焦炭产能及产量逐年增加,除了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2009年出现全行业减产之外,国内焦化行业一直都处于增产状态。2013年,中国焦炭产量达到4.76亿吨,位居前4位的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及陕西省去年的焦炭产量分别为9077万吨、6396万吨、4317万吨和3444万吨,合计达2.32万吨。相比之下,国内焦炭的总产能却有6.2亿吨左右,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中国炼焦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焦化行业实现利润约79.22亿元,主营销售利润率平均仅1.34%;焦化企业亏损面为38.87%,亏损额达117.7亿元,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约74%。目前,焦化行业正在调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并尽量减少新增产能,但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把供需结构调整到正常轨道。
虽然一直有大批焦化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但全行业总体上还略有利润,不过这些利润并非来自于焦炭本身,而是焦炭副产品。焦炭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煤焦油、粗苯、煤气等副产品,产业链完整的焦化企业可以对这些副产品充分利用,如利用煤气制取工业甲醇,对粗苯进行精制提炼。通过延长产业链,合理利用副产品来拓宽盈利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贴焦炭的亏损,实现扭亏增盈。工信部公布的我国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已于4月1日正式实施,将焦炉煤气制甲醇、煤焦油加工、苯精制生产企业纳入管理范围。焦化副产品行业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考虑环保因素。
(二) 欠款难收导致的资金紧张成为焦化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前期部分焦化企业为解决库存量较大的问题,以先付货后结款的方式去库存。今年以来,部分钢企停产、债务违约甚至老板跑路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受到国内钢企盈利能力持续下滑、节能减排环保压力增加、银行不断收紧贷款、地方政府预征税费等多重因素影响,因资金链断裂引发的钢铁行业洗牌风险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焦化企业的供货款很难在短期内回笼,资金链承压使得焦化企业的生产运营陷入困境。
(三) 国际市场存在需求空间,拓展能力略显不足。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中国钢铁产量也步入高峰平台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生铁产量为17970.2万吨,同比仅增加了24.2万吨,对焦炭需求拉动乏力。面对国内需求市场的持续低迷,焦炭产品销售竞争形势日益严峻,部分焦化企业正在转变销售思路,把焦炭出口作为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有效应对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策略。Resource-Net创办人Andrew Jones在第三届国际钢铁原料供应链发展战略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国际煤焦产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全球煤焦市场”专题会议上发言指出,由于产能增加自给能力提升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焦炭贸易量从2008年开始下降。在过去的4年里,全球贸易量维持在每年2000万吨左右。波兰自2009年起成为全球主导焦炭出口商,在欧洲市场供应量稳定。哥伦比亚出口焦炭主要为拉美传统市场,同时还出口至欧洲。俄罗斯和乌克兰出口焦炭至欧洲和中东市场。中国拥有巨大的焦炭供应量(占世界70%的产量),取消出口关税后,质高价优的焦炭将再次得到全球买家认可,贸易量有望逐步提升,仍有可能取代波兰成为全球主导焦炭供应商。目前,我国规模以上焦炭生产企业有700多家,其中与钢厂直接配套的焦炭产量还不到目前总产量的1/3,有2/3的焦炭产量是“找米下锅”,市场供需很不稳定。而美国、日本和欧洲95%的焦化企业与钢铁用户直接配套建设,供需结合紧密。焦化企业与贸易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信息掌握不及时,亟需架构供需桥梁。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