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进口煤价格优势逐渐丧失

        导读:进口煤价格优势逐渐丧失,自从我国2009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以来,煤炭进口量一路攀高。面对今年南方煤炭需求疲软的态势,进口煤与内贸煤互相压价促销,抢占市场份额,为环渤海煤价下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中国煤炭贸易市场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4-2019)

        当前,北方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实际交易价格为475元/吨,到达广州港的到岸价为550元/吨,与澳大利亚进口煤到岸价格相差无几。在今年国内煤炭价格不断下跌的大背景下,进口煤价格优势逐渐丧失;进入8月份,随着内贸煤炭价格触底企稳,下游电厂加大了从北方港口下水煤炭的采购量和拉运量。此外,由于进口煤的海关、接卸、化验等各项费用和时间成本的问题,以及相关政策对进口煤的限制,预计今年下半年,煤炭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将有所降低。全年,我国进口煤炭达到3亿吨左右,同比去年减少2700万吨。

 

        自从我国2009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以来,煤炭进口量一路攀高。面对今年南方煤炭需求疲软的态势,进口煤与内贸煤互相压价促销,抢占市场份额,为环渤海煤价下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上半年我国共进口煤炭1.598亿吨,同比去年增长145万吨,增幅很小。进入7月份,随着国内煤炭价格大幅而又快速的下降,贸易商利润空间缩小,大量煤炭进口企业被淘汰出局,保持观望,进口煤对国内市场的影响程度已经有所降低。据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口煤炭2303万吨,环比减少202万吨,同比减少562万吨。1-7月份,我国进口煤炭18289万吨,同比减少了2.2%。

 

        今年六月份中旬至七月底,随着神华和其他煤炭企业价格比拼,环渤海煤价持续下跌,北方港口发热量5500大卡煤炭平仓价下跌了60元/吨,跌到山西煤企成本线以下水平,很多煤炭企业亏损经营。截止8月份,北方港口下水动力煤到岸价与澳大利亚煤炭价格持平,标志着进口煤价格优势已经不再,国内煤炭再受青睐。

 

        据广东贸易商介绍:8月底,到华南的5500大卡澳洲煤市场到岸价为67美元,9月份到华南的价格最低也在68美元。而从下游来看,67美元的价格有人接盘,但是68美元的价格很少有人能接了,9月份,澳洲煤炭报价居高不下,贸易商接货比较困难;在国内煤炭价格不断下跌的情况下,进口煤价格优势逐渐丧失,贸易商进口的煤炭在南方港口出现滞销。而部分沿海电厂如:粤电、珠江电厂、华能玉环电厂等电力企业已经对进口煤进行常态化采购,与进口贸易商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南方接卸港如:防城港、广州港、六横岛经常接卸10万吨级大型外轮,下游对进口煤需求仍保持一定水平。部分电厂采购进口煤用于配煤使用,掺配煤种主要为印尼、越南等国煤炭。因此,进口煤不会大幅减少,更不会消失,已经成为国内电厂降低购煤成本、调剂煤炭质量必不可少的煤种。

 

   近年来,由于我国出现大面积的雾霾天气,国家已着手研究限制高硫分、低发热量煤炭进口的管理办法,即将出台。去年至今,国家对煤炭质量要求日益严格。

 

         目前,在国内,因环境保护的需要,华东、华南地区电厂对煤炭含硫的要求日益严格,其中广州和上海最为严格。广东电力企业对煤炭硫分控制在0.6%以下;上海市中心对硫分要求在0.6%以下;江浙一带大部分地区对硫分要求略微宽松,控制在1%以下,但苏州、杭州、南京等市中心对煤炭硫分要求在0.7%以下。据电力企业介绍,一些城市对电厂煤炭质量的监管也越来越严,将测量仪直接设在电厂烟筒上;如果硫份超过0.6%,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去年5月份,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低质煤的使用进行特别规定;去年8月30日起,取消褐煤的零进口暂定税率,恢复实施3%的最惠国税率;去年11月份,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提出加强煤炭进出口环节管理,减少低质煤进口;去年12月,《煤炭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拟针对劣质进口煤进行严格控制。今年8月份,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表示,将尽快《商品煤质量管理办法》。据初步估计,该办法出台实施后可能会影响每年8000万吨进口煤,约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4。关于进口关税的传闻再次升级,有消息说,进口煤关税加征方法办法将在9月1日推出,税率保持在3-6%;对东盟国家不征税;一起推出的还有《煤炭产品质量管理办法》。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提高,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我国政府将强制限制低质煤炭的进口,预计今年后几个月煤炭进口量将受到一定影响。

 

        国内方面,随着市场的逐渐趋好,企业开工率的提高,国家刺激政策的发挥作用,煤炭需求将有所回升,目前,内贸煤炭价格已进入稳定期。很多沿海电厂预计到国内煤价企稳回暖,可能会小幅上调。从8月份开始,沿海电厂加大了北方港口煤炭的采购数量,助推国内沿海市场进一步趋好,沿海煤炭运输更加繁忙。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固态电池行业商业化进程将加速 中国取得多项突破 有望成为市场引领者

全球固态电池行业商业化进程将加速 中国取得多项突破 有望成为市场引领者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在固态电池发展方面都已有自己的国家战略或发展蓝图,全固态电池有望逐步实现量产:日本丰田公司已经宣布其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韩国三星等公司已经宣布建设全固态电池生产线。

2025年07月18日
我国阴极辊行业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市场高度集中 泰金新能市占率领先

我国阴极辊行业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市场高度集中 泰金新能市占率领先

近年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终端行业蓬勃发展,我国电解铜箔产量不断攀升,为阴极辊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数据显示,我国电解铜箔产量由2019年的43万吨跃升至2024年的10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09%。值得注意的是,电解铜箔产品结构呈现明显分化:2019-2023年电子电路铜箔产量从29.2万吨增至

2025年07月17日
全球光伏背板市场需求萎缩 玻璃背板成主流 国内多家头部企业业绩承压

全球光伏背板市场需求萎缩 玻璃背板成主流 国内多家头部企业业绩承压

近年来,全球光伏背板需求增速持续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2024年大幅萎缩至7.32亿平方米,同比降幅达28.16%。随着双玻组件凭借更高发电效率的优势在市场中快速普及,玻璃背板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27.7%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64.6%。

2025年07月16日
我国光伏硅料深陷产能过剩泥潭 市场价格腰斩至“白菜价” 行业巨头盈利普遍下滑

我国光伏硅料深陷产能过剩泥潭 市场价格腰斩至“白菜价” 行业巨头盈利普遍下滑

目前我国光伏硅料面临着产能过剩格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硅料产能高达500万吨以上,然而市场需求却仅为300万吨。此外,硅业分会在2025年4月发布的《多晶硅市场一季度回顾及二季度展望》中,也明确指出了市场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截至2025年4月底,国内硅料产能达257万吨,而实际需求仅100万吨出头。

2025年07月15日
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增速超全球 成本下探将促应用拓展 营收困境下头部企业转型自救

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增速超全球 成本下探将促应用拓展 营收困境下头部企业转型自救

氢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技术,是工业脱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国家明确扶持的赛道。近年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发布,利好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

2025年07月14日
制备技术成熟、新能源带来核心动力 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 2025年规模将超450亿元

制备技术成熟、新能源带来核心动力 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 2025年规模将超450亿元

石墨烯凭借超高载流子迁移率和极高的导热率,应用渗透至多个领域,其中新能源领域将成为行业扩张核心动力。石墨烯制备技术多样且不断成熟,我国石墨烯产业规模效应初显,其中石墨烯粉体年产能快速突破、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整体来看,随着供需两端向好,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超450亿元。

2025年07月12日
我国光学薄膜行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但目前仍面临上游原材料与技术瓶颈

我国光学薄膜行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但目前仍面临上游原材料与技术瓶颈

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升级,液晶电视、电脑、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迭代更新频率加快,液晶面板行业蓬勃发展。以OLED面板为例: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以及其厂商对OLED显示面板的进一步认可,OLED面板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渗透率不断攀升,从而带动OLED面板出货量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1-2024年我国OLED面板

2025年07月12日
全球钾矿行业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中国总量有限且开发难度大、进口依存度高

全球钾矿行业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中国总量有限且开发难度大、进口依存度高

从国内市场看,我国钾矿资源总量有限,国内钾储量仅占全球的 4%。我国钾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新疆罗布泊的卤水型矿床,湖钾资源开发难度大,运输成本高,同时随着青海盐湖品位持续下降,西藏受环保限制开发进展缓慢,我国钾肥产能难有较大增产空间。

2025年07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