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9年我国河南省天然气行业消费量呈上升态势 占能源消费结构比例逐年增长

       一、天然气管输费定价政策

       根据国家发改委 2016 年 10 月颁布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在确定具体管输价格水平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①补偿投资及运行成本,并使投资人获得合理收益;②根据天然气输送距离的不同价格也有所差异,不同城市之间的管输价格对比,各城市之间的价格原则上按运距实行递远递增;③石油、煤、天然气等各相关能源的热值比较;④政府的价格引导机制,鼓励使用天然气这种清洁高效能源替代其他能源。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分析报告-市场现状调查与投资战略研究

       根据河南省发改委关于省内天然气管输费的相关政策,近年来,河南省天然气省内短途管输费的变化情况如下:

时间

相关政策

主要内容

2004年9月8日

《关于核定西气东输工程豫南支线管道运输临时价格的批复》(豫发改价管(20041653号)

许昌市价格0.12/立方米,漯河市价格0.15/立方米、驻马店市价格0.18/立方米

2005年1月21日

《关于平顶山市对西气东输豫南支线结算管输费标准的批复》(豫发改价管(200590号)

平顶山市价格0.13/立方米

2009年10月31日

《关于华能河南中原燃气发电有限公司天然气管输费价格的函》(豫发改价管函[2009]378号)

2009101日起,对华能发电管输费价格由0.18/立方米降为0.15/立方米

2012年8月20日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核定河南蓝天燃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天然气运输价格的通知》(豫发改价管(20121157号)

许昌市价格0.15/立方米,平顶山市0.16/立方米,漯河市价格0.18 /立方米,驻马店市价格0.21/立方米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会议纪要:关于执行省发改委豫发改价管(20121157号文件的暂定方案

城市燃气公司调整管输费3分钱/ 立方米,蓝天燃气公司承担1分钱/ 立方米,下游企业承担2分钱/立方米。新郑永辉天然气有限公司、许昌新奥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漯河中石油昆仑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中油洁能等主营车用压缩天然气的公司管输费价格上调0.03/立方米,华能发电管输费价格暂不进行调整

2014年9月01日

关于蓝天燃气运输价格疏导到位的通知

许昌市价格 0.15 /立方米,平顶山市 0.16 /立方米,漯河市价格0.18 /立方米,驻马店市价格0.21/立方米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行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河南省天然气应用进入快速发展期,天然气消费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天然气城市用气人口数也在不断增加,占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逐年上升。数据显示,2016年,河南省天然气城市用气人口数增长到1,652 万人,消费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 5.2%。根据河南省发改委发布的《河南省天然气发展和利用规划纲要(2011—2020 年)》中提出,到 2020 年河南省将实现“气化河南”战略目标。

近年来河南省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结构情况如下图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燃气协会

       在“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将继续深入实施“气化河南”工程,计划到 2020年,全省天然气长输管道突破 7,000 公里,天然气年消费量达到 150 亿立方米以上, 城市居民天然气普及率达到 80%,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 7.5%。

在“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天然气发展规划

建设新的输气管道

主要包括建设新粤浙及豫鲁支干线、西气东输三线、鄂尔多斯安平沧州等管道河南段、唐河平顶山伊川管道、漯河周口管道、灵宝市大王镇陕县观音堂输气管道及唐河分输站邓州管道等地方支线工程。争取 2020 年全省入(过)境天然气管道输气能力达到 1,300 亿立方米,推动省内各管线互联互通,提高全省供气可靠性。

加强储气调峰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建设西气东输西二线平顶山储气库、中原油田文 23 储气库、濮阳卫城储气库和一批调峰储备设施,2020 年储气调峰能力达到 20 亿立方米,逐步形成通连市县、延伸城乡、互通互补、协调有序的燃气供应网络。

进一步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提高利用效率

鼓励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高效利用项目,开拓天然气消费市场;加强技术引进和研发攻关,加大客货重卡 LNG(液化天然气)利用扶持力度,鼓励省内页岩气、煤层气、生物质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就近接入地方干网或支线,实现与常规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燃气协会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燃气协会,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硅基负极材料行业现状: CVD制备硅碳材料渐成主流选择 国产话语权将持续增强

我国硅基负极材料行业现状: CVD制备硅碳材料渐成主流选择 国产话语权将持续增强

硅基负极理论比容量远高于石墨,具备较大发展前景,逐渐成为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热点。硅负极不同掺硅量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目前硅基负极材料已在手机等多个场景逐步开启规模级应用。从技术趋势看,硅氧和硅碳为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应用主要技术路线,其中新型 CVD 硅碳凭借在能量密度和膨胀控制方面的突出表现,正逐步成为行业主流选择。

2025年04月17日
中国锂电池回收产能遥遥领先 动力电池渐成市场焦点 国内回收技术逐步与国际接轨

中国锂电池回收产能遥遥领先 动力电池渐成市场焦点 国内回收技术逐步与国际接轨

全球现有设施的锂电池回收产能约为160万吨/年,就地区来看,亚洲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中国受益于政策支持推动,回收产能遥遥领先。国内锂电池退役量保持快速增长,将推动我国锂电池回收行业进一步发展。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电池铝箔行业:钠离子电池有望打开新增长曲线 鼎胜新材龙头地位愈发稳固

我国电池铝箔行业:钠离子电池有望打开新增长曲线 鼎胜新材龙头地位愈发稳固

受市场需求上升驱动,近年来我国电池铝箔产量快速增长。同时随着技术进步,电池铝箔应用领域已拓展至钠离子电池领域。但受技术及成本等因素限制,目前钠离子电池仍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量产规模较小,对电池铝箔需求也未形成有效支撑。未来,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成本降低以及产业链完善,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将加速推进,并逐步实现大规模量产,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BOPET薄膜行业新增产能居高不下 出口量显著增长 但结构性矛盾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我国BOPET薄膜行业新增产能居高不下 出口量显著增长 但结构性矛盾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国内市场供过于求,同时受益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原料、运输端等成本优势,以及日韩逐渐退出普通BOPET薄膜市场,近年来我国 BOPET 薄膜出口量增长显著。但由于BOPET薄膜行业还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的挑战,BOPET薄膜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

2025年04月15日
我国可控核聚变行业分析:政策助力 资本涌入 多家民营企业技术实现突破

我国可控核聚变行业分析:政策助力 资本涌入 多家民营企业技术实现突破

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科技创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众资本涌入核聚变领域,主要核聚变企业融资规模加速扩大,如复鑫力、聚变新能、瀚海聚能、翌曦科技、星光玄能及安徽曦融兆波科技等企业融资金额从数千万元至亿元不等,投资方涵盖产业资本、财务投资机构及地方政府基金,行业商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

2025年04月15日
“对等关税”政策加码 我国锂电池行业有望维持较强国际竞争力

“对等关税”政策加码 我国锂电池行业有望维持较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已达30%,而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仅16%,可见海外需求上升空间较大。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锂电池累积出口额611.21亿美元,同比下降6%。从出口区域来看,我国锂电池出口第一大市场为美国,2024年出口金额为15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占我国锂电池出口额25%,假设最悲观下这部分出

2025年04月11日
我国铁矿石行业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 进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铁矿石行业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 进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铁矿石资源虽总量丰富,但普遍存在品位低、贫矿多、开采难度大等问题,导致实际可利用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长期超80%,且行业已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在“基石计划”及其他政策推动下,一方面,鞍钢集团、河钢集团等企业加大对国内铁矿石资源的开发力度,铁矿石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另一方面,中国宝武、力拓集团等企业

2025年04月03日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受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提升带动,进而推进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市场。传统导电剂应用已相当成熟,其中炭黑2020 年占比约 72%。碳纳米管等新型导电剂将凭借更好的导电性能开始逐步渗透,预计2025年新型导电剂占比将达50%。导电剂开启国产化趋势,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2025年04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