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燃气行业市场分析:"互联网+"塑造城市新常态

    报告网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普及,对于能源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大挑战,据了解,我国能源产业的产业链条长,当其与互联网结合时,可以产生上游的B2B行业垂直电商,B2B现货交易平台和期货交易平台,O2O商业消费模式,以及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工业节能商业模式,甚至基于资产证券化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因此,“互联网+”能源将会催生出能源产业链各环节的新型商业模式,进而带动产业升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普及,对于能源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大挑战,据了解,我国能源产业的产业链条长,当其与互联网结合时,可以产生上游的B2B行业垂直电商,B2B现货交易平台和期货交易平台,O2O商业消费模式,以及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工业节能商业模式,甚至基于资产证券化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因此,“互联网+”能源将会催生出能源产业链各环节的新型商业模式,进而带动产业升级。

    德国和美国是在这一轮“互联网+”或传统产业转型浪潮中的领先国家,分析其对互联网+能源产业的实践案例,不难发现,不管是大型能源公用事业公司、还是创新型能源互联网公司,无一不是在向用户端靠近,挖掘用户体验,进而开发个性产品和服务。

    其实,传统能源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最大优势和最容易被低估的就是“渠道的力量”。因为拥有并覆盖全国各类型大中小用户的公司只集中在电力、燃气和水务等行业,这些行业不仅拥有全套的客户沟通数据,也有客户产品使用和提供服务的历史数据。

    眼下,电力与互联网的结合正如火如荼,但却鲜见互联网与燃气行业“亲密接触”在市政公用事业的行业壁垒在逐渐降低,行业垄断面临被打破的今天,随着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作为传统市政公用行业典型代表之一的城市燃气行业将会发生哪些变化?笔者认为,“互联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给燃气行业带来影响。

    服务领域: 未来,城市燃气服务领域中最应该关注用户需求和体验。“互联网+”兴起的原因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消费群体更替与互联网发展形成的互动。新一代消费者习惯随时随地无需见面的网上办事、交易、评价,而微信、支付宝这些平台正不遗余力地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的全方位接口导入。需求拉动服务,服务引导需求,“互联网+”核心基础就在此。

    目前,城市燃气行业多数仍在沿用过去的“坐商”方式,提供有限的主动服务,更多的是被动式服务,这些服务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互联网将极大改变城市燃气行业的服务现状,甚至形成创新性颠覆。借助互联网,可将城市燃气既有的线下服务业务放到线上,还可拓展新型线上业务,通过建立APP方式,提供包括当地新闻和交通、国内外天然气价格信息、节能小贴士、照片抄表、电子账单、用气分析等服务功能,甚至还可以逐渐延伸到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和工商业节能方案等方面。同时逐渐减少建设营业厅、收费站的实体设施投资,而把钱更多用在服务器扩容、APP研发、加强线上推广、配置自助终端上。

    管理领域:互联网将给燃气企业以及其他能源企业提供新的管理手段,实现价值创造。因为燃气大数据接入、实时交互,将会大大提升燃气生产和消费的效率。而且,燃气企业还可以掌握的大量家庭能耗数据为基础,进行用能分析,建立家庭耗能档案,提出节能建议。

    同时,互联网还会促使两个市场的发育,一个是资产交易市场,很多燃气企业、发电企业,甚至提供能源服务的企业,都可借助互联网平台,交易资产和能源产品。另一个市场是燃气本身的交易市场,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将会极大促进国家正在推进的上海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建设,不难想象,进口LNG、管道气以及国产常规、非常规天然气在不远的将来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

    智能领域: 管网方面,燃气企业通过管道设施为用户提供产品,燃气管网不仅是燃气输送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载体,更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全。而现阶段,城市燃气行业的管道运营和调度大多仍沿用传统方式,管道安全隐患频现,生产运行、应急作业、资产管理等都各自为营,不利于对管理过程进行闭环的跟踪和管理。智能管网将管网的物理运行与商业运作紧密结合,在保障管网安全、高效运行的同时,将管网输配利润最大化,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在线支付方面,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将使在线支付高度便利化和虚拟化。不再依托于储值卡、专用账户或POS机。与通过手机可随时随地操作的支付相比,城市燃气传统的账单缴费、网点代收、专户扣款在便利性上的劣势不言而喻。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思维,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和口碑传播等,这些都离不开用户的参与。能源互联网打破了传统能源行业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使消费者获得更大话语权。

    在“新常态”下,要求燃气企业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以用户为中心”,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参与到能源生产消费链条的每一个环节,让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燃气来源,并且允许消费者不仅消费燃气,还能利用自家的分布式系统生产其他能源,同时可以销售这些能源,如此, 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吸引更多参与者进入能源价值链。就像互联网行业一样,要汇集全社会智慧,只有这样,燃气企业才能和用户共赢未来。相关行业资讯请查阅中国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燃气行业发展格局与未来前景分析报告(2014-2018)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预焙阳极已实现自给自足 产能产量低位增长 行业正迎来重要出海机遇

我国预焙阳极已实现自给自足 产能产量低位增长 行业正迎来重要出海机遇

近年来我国预焙阳极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呈现低位增长态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预焙阳极行业不仅实现自给自足,更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重要出口国。从贸易数据来看,2019-2024年间,我国预焙阳极进口量始终保持在0.45万吨以下的微量水平;与此同时,出口量、净出口量呈现整体上升态势。此外,我国预焙阳极行业正迎来重要出海

2025年07月01日
食品消费升级助BOPA薄膜行业扩容 海外老旧产能退出下国产迎出海机遇

食品消费升级助BOPA薄膜行业扩容 海外老旧产能退出下国产迎出海机遇

BOPA薄膜是食品保鲜、保香的理想材料,2020年食品领域对BOPA薄膜的需求占比高达70%。随着市场对包装美观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具有哑光、朦胧美或高透明度反映内物光泽的包装逐渐受到青睐;同时,健康饮食和少量多餐的消费趋势也推动了易分装、便携的小包装需求激增,进而扩大了BOPA薄膜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B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矿山服务行业:市场将向头部倾斜 企业出海寻新机 技术成竞争焦点

我国矿山服务行业:市场将向头部倾斜 企业出海寻新机 技术成竞争焦点

近年来,随着工业转型升级,关键矿产需求快速增长,带动矿山服务需求增多。2023年,我国采矿运营管理和矿山工程建设市场容量约为854.98亿元,其中采矿运营管理业务市场容量约为767.60亿元,占比90%;矿山工程建设业务市场容量约为87.38亿元,占比10%。

2025年06月29日
三元正极材料行业需求趋稳、产能渐过剩 中镍高电压竞争力提高 高镍产量占比下降

三元正极材料行业需求趋稳、产能渐过剩 中镍高电压竞争力提高 高镍产量占比下降

三元正极材料需求趋于稳定,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维持低位。随着镍含量的增加,三元正极材料比容量也逐渐增加,但镍含量的增加也会带来三元材料的循环性能下降,热稳定性减弱。近年来我国高镍三元产量占比呈下降趋势,中镍高电压则凭借性价比与安全性优势实现快速增长。

2025年06月25日
我国炭黑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进口量快速上升 黑猫股份为龙头企业

我国炭黑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进口量快速上升 黑猫股份为龙头企业

近年来我国炭黑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一方面,我国低端炭黑同质化竞争严重,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高端炭黑产品供给不足,仍需要依赖进口补充。虽然行业保持净出口,但进口量从2020年的8.7万吨快速上升至2024年的29.97万吨,年均增速高达36.24%。

2025年06月24日
我国软磁铁氧体材料行业分析:新兴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宽 市场前景可观

我国软磁铁氧体材料行业分析:新兴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宽 市场前景可观

软磁铁氧体材料具有高磁导率、高电阻率、低损耗、高加工性,广泛应用于通信、传感、音像设备、开关电源和磁头工业等方面。2023年,我国软磁铁氧体材料行业销量及销售额有所下滑。不过,受益于智能消费电子、新能源、通信、数据中心及储能等领域发展的共同推动,软磁铁氧体将在该等新兴产业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市场前景可观。

2025年06月23日
海内外需求火热 国内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大幅增长 中美关税战带来出海挑战

海内外需求火热 国内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大幅增长 中美关税战带来出海挑战

‌储能锂电池是专门应用于储能领域的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安全性高等特点‌。锂电池全称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迁移实现充放电的二次电池,近年得益于自身优势、成本下降,叠加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以及电力自发需求上升,已逐渐成为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储能电池,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占据了市场90%以上份额

2025年06月23日
我国白刚玉行业已实现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转变 而国内产需量正渐下滑

我国白刚玉行业已实现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转变 而国内产需量正渐下滑

随着自主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和产业链的持续完善,我国白刚玉行业不仅成功摆脱了对进口产品的依赖,更实现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华丽转身。近年来其出口市场表现抢眼,出口量从2020年的23.54万吨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44.5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7.26%。然而,自2023年起,我国白刚玉行业产量和国内消费量均进入

2025年06月2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