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09年中国稀土行业发展分析

    艾凯数据研究中心最新产品《2009年中国稀土行业市场调查及投资趋势报告》指出:我国稀土矿藏资源丰富,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有“21世纪的新材料宝库”之称。稀土除在钢铁行业广泛应用外,与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度密切,产品市场全球化特点突出,其后续产业链的发展空间也十分广阔,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回顾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高产能的背后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稀土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严重。我国北方的稀土资源主要来自于包头,在铁矿开采中,由于种种原因,回收量不足,利用率低下,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省区,由于管理不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滥采乱挖,采富弃贫现象,弃矿压矿较多,大量稀土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稀土学会考察团在调查南方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时发现,由于南方稀土矿含量特别低,因此提取稀土时用的土地量非常大,像是搞“翻山运动”,造成大面积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影响生态环境。

    其次工厂规模偏小,装备落后,市场竞争力较差。我国各种稀土工厂生产规模大多偏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稀土冶炼和分离的软件技术和工艺设计比较先进,但与之配套的各种生产设备和仪表却跟不上,造成自动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稀土工厂往往在市场急剧变化时,适应性差,竞争性弱,很容易陷入困境。

    再次科研投入不足,产品高端化受制约。资金缺少和使用分散,使得我国科技工作者难以致力于稀土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没有研究开发,就没有知识产权,就不能突破国外的专利壁垒,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因为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直接影响到产品出口价格。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稀土产品的应用量以年均超过10%的增长速度递增,但是缺少高新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还是阻碍了稀土在国内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发展。

    再次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失控,缺乏国家相应有效的宏观引导和稀土产业政策,尤其在出口方面,由于稀土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造成稀土产业全面亏损,给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带来很大隐患。产品出口量增加了,出口产品质量提高了,但出口金额却在下降,所以即便是我国稀土产品占到世界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国际市场稀土价格也完全不受我国主导。

    为了加强我国稀土行业产品竞争力,国内稀土行业加大了企业重组。智研咨询行业研究分析师称:““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按国家科技部的总体要求,由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公司作为主要发起单位,联合17家骨干稀土企业和13家国内在稀土应用和功能材料研发方面具有强大实力的科研院所、大学共同组建的产学研联合体。联盟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1000的原则,其主要职责是:充分发挥联盟成员单位的产业、科研和人才优势,以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为基础,以重大产业创新为目标,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大幅度提升稀土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008年7月25日,中国五矿集团所属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西省赣州市、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签署共同推进赣州稀土产业发展框架协议,将设立五矿赣州稀土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是世界稀土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赣州地区的离子型稀土资源具有易开采配分齐、经济效益好等特点,离子型稀土资源储量与质量均居世界之首,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金属生产基地。  

    根据协议,五矿有色将联合赣县红金稀土有限公司和定南大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在赣州市设立新公司发展稀土资源的深加工,并择机上市。赣州市将为其提供稳定的稀土原矿供应并在其上市前配置部分采矿权。五矿赣州稀土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在稀土功能性材料及应用产品项目上总投资20亿元,达到年销售额1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集采选、分离、加工及应用一体化的稀土企业集团。 
  
    五矿选择合作的这两家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稀土的分离加工,其技术、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名列行业前茅,这两家企业将以自有资产入股,五矿有色将以现金出资入股成立股份公司,五矿有色相对控股,目前各方所持股份及注册资本尚未确定,对这两家企业的资产评估将在8月完成。这也意味着五矿将大举投资进入稀土的加工、深加工领域,进而向上游稀土矿的开发。

    合理地开发利用稀土资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有关方面和稀土产业界已高度重视行业存在的不稳定性和问题,努力采取措施提高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以促进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2007年起,稀土矿产品和冶炼分离产品生产实行指令性计划,对稀土生产实行总量控制。2007年6月1日国家继续调减稀土出口配额总量,对稀土金属加征10%的出口暂定关税。商务部于2007年11月2日将稀土矿冶炼工艺、单一稀土分离制备技术、稀土精矿前处理技术等列入禁止进口技术目录。国家各种政策措施不断出台,显示出政府对稀土行业整顿的决心,同时这些政策也是稀土行业保持景气的基础。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铁矿石行业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 进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铁矿石行业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 进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铁矿石资源虽总量丰富,但普遍存在品位低、贫矿多、开采难度大等问题,导致实际可利用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长期超80%,且行业已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在“基石计划”及其他政策推动下,一方面,鞍钢集团、河钢集团等企业加大对国内铁矿石资源的开发力度,铁矿石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另一方面,中国宝武、力拓集团等企业

2025年04月03日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受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提升带动,进而推进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市场。传统导电剂应用已相当成熟,其中炭黑2020 年占比约 72%。碳纳米管等新型导电剂将凭借更好的导电性能开始逐步渗透,预计2025年新型导电剂占比将达50%。导电剂开启国产化趋势,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煤炭行业供给端分析:产量及进口量保持增长 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

我国煤炭行业供给端分析:产量及进口量保持增长 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

自2020年起,我国煤炭行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度上行周期,煤炭价格上涨,截止2024年原煤产量47.6亿吨,并且动力煤产量维持增长态势,炼焦煤增速下降。区域分布来看,晋蒙陕疆原煤产量占比持续提升,我国煤炭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此外,我国煤炭行业进口量大幅增加,俄罗斯和蒙古国是最主要增量国。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稀土磁材行业应用分析:下游需求规模增长 人形机器人市场打开新成长曲线

我国稀土磁材行业应用分析:下游需求规模增长 人形机器人市场打开新成长曲线

稀土磁材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新兴产业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工业节能电机、变频空调等领域稀土磁性材料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应用领域发展为稀土需求打开新的成长曲线。

2025年03月29日
我国碳纤维行业分析:产能、产量持续扩张 实际消费量恢复正增长

我国碳纤维行业分析:产能、产量持续扩张 实际消费量恢复正增长

近几年,在下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路资本和企业大量涌入碳纤维产业,投资热度持续高涨,产能大幅度提升。我国碳纤维产能从2019年的2.67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3.55万吨,复合增速达到38%,产能利用率在2024年回落至44%。

2025年03月26日
我国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行业分析:需求增长空间大 多家厂商纷纷入局生产

我国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行业分析:需求增长空间大 多家厂商纷纷入局生产

由于固态电池有潜力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相同大小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能量,提供更长的续航时间。此外,由于固态电池具有更好的电导率,因此它们可能支持更快的充电速度,提高用户的充电效率。凭借诸多优势,近年来我国固态电池市场快速增长,且展现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数据,2023年我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达10亿元,预计

2025年03月22日
低空经济蓬飞 我国eVTOL电池行业机遇与挑战“齐飞” 多家企业纷纷布局

低空经济蓬飞 我国eVTOL电池行业机遇与挑战“齐飞” 多家企业纷纷布局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eVTOL电池市场迎新机遇。不过,我国eVTOL电池行业面临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基础设施等挑战,但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其必会成为低空经济产业链中最为核心的“新基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025年03月22日
高压密铁锂行业正处爆发风口 产品供不应求 壁垒提升下市场格局将优化

高压密铁锂行业正处爆发风口 产品供不应求 壁垒提升下市场格局将优化

高压密铁锂这一需求井喷的背后,主要是是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双轮驱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548.4GWh,同比增长41.5%。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牢牢占据主导地位,累计装车量为409.0GWh,占总装车量的74.6%,同比增长56.7%。

2025年03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