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9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存在过剩 电池厂仍大举扩张

        各大电芯厂商纷纷开始紧锣密鼓地设立新的生产基地,或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国内主流的劢力电池企业如CATL、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企业纷纷扩产。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最近一年内,国内劢力电池领域计划投资额超800亿元,扩产规模超过130GWh。按照劢力电池企业的一般扩产周期1-1.5年测算,这部分扩建产能将于2017-2018年陆续释放。2016年到2020年期间中国劢力电池市场复合增速预计为49.32%,最高为中航锂电100%。根据目前各大与业网站报道和各生产商发布的产能扩张计划来看,2017年底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120GWh,2020年可能会突破260GWh。在市场高增长的业绩不市场需求缺口的激励下,2016年各大锂电厂商进一步加大对锂电业务的投资。据公开报道,其中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项目达到10项,涉及总金额达到374亿元,行业总投资超过千亿规模。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锂电池隔膜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行情监测与发展战略规划

        就目前动力电池企业的扩产计划来看,2017年合计产能超过了120Gwh,产能已经是市场需求量的5倍左右。如果按照电动大客车与电动乘用车1:10的市场销售比例来看,120Gwh大约可以满足年产35万辆电动大客车和350万辆电动乘用车的总需求。也就是说,动力锂电池行业,如很多投资者所担忧的那样,的确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那么主要电池厂扩产动作为何仍不断?

        1.设备技术日新月异,寡头地位仍不稳固,仍是打天下之时


        对于锂电池厂商而言,上游化学行业的技术进步是相当缓慢的,但加工设备行业的技术则是日新月异。以先导和赢合的产品为例,其设备生产效率已经较两年前提升30-40%。这一方面意味着后来进入该领域的企业将以更低的成本挑战CATL等厂家,另一方面意味着规模体量相近的厂商之间,未来竞争仍存变数。锂电行业的竞争一在于技术,二在于规模,促使锂电成本的不断降低。由于锂电成本占到下游主机厂的1/3至1/2,车厂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的根本在于降低锂电成本,甚至可以说未来新能源汽车能够普及的关键也在于锂电成本。对于锂电池厂商而言,扩大产能的内涵,一方面是不断提升其产品品质,尤其是能量密度和可循环使用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提升产量,充分发挥生产的规模效应。而这两方面都将带动锂电加工设备、尤其是先进自动化设备的投资。

        2.新政促进优胜劣汰,8GWh生死线

        2016年11月,工信部出台《汽车劢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锂离子劢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金属氢化物镍劢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亿瓦时,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千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000套或40亿瓦时。生产多种类型的劢力电池单体企业、系统企业,其年产能力需分别满足上述要求。”劢力锂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8GWh的门槛要求,是此前标准的40倍,相当于100多亿的产值,目前达标企业估计只有CATL和比亚迪,到今年年底为止仅有少数几家企业能达标。

        截至2016年底,中国的锂电池电芯企业730家、其中动力锂电池厂家有150多家:年产值50亿及以上6家,合计产值达到600亿元;10-50亿7家;其余产值均低于10亿元,而90%的电芯企业都产值在1亿元以下的小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行业集中度低,同质化严重,价格无序竞争,未来小规模电池企业生存压力逐步加剧,市场逐步被大企业抢占,随着规模准入门槛的提高,预计2018年动力电池企业的数量将明显减少。

        3.高端产能依旧不足,国内巨头参与全球供货、必须促技术升级


        虽然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繁多,总体产能不断扩张,但很多新进入的小型企业都是从其它领域转行而来,技术实力较为薄弱,动力电池产业面临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根据OFweek新能源汽车网统计,2015年在我国121家动力电池企业中,真正进入整车供应体系的企业不超过20家。2016年,搭载量过100MWh的电池厂商仅为30家,超过1Gwh的电池厂商仅4家。而国内电池厂商除CATL以外,在海外主机厂市场少有斩获,海外认可度极低。国内厂商相较于三星SDI、LG、松下等公司,仍存在制造精度、单体温度特性,温适应、一致性、电池的安全性等方面的很大差距。展望未来,国内锂电厂商的雄心必然是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因而加码高端产能是能否成长为国际巨头的关键。越来越多的海外车企正在大规模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例如近期:戴姆勒与北汽签署了新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50亿元人民币(约合6.55亿欧元)在北京奔驰建立纯电动车生产基地及动力电池工厂,生产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纯电动车产品;吉利控股的沃尔沃汽车集团于提出,从2019年开始推出的所有新车型都将是全电动或混合动力车。假设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渗透度达到4%-5%,将会是一个400-500万辆的广阔市场,对于优质锂电池的将是200Gwh左右的巨大需求市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XZ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对等关税”政策加码 我国锂电池行业有望维持较强国际竞争力

“对等关税”政策加码 我国锂电池行业有望维持较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已达30%,而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仅16%,可见海外需求上升空间较大。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锂电池累积出口额611.21亿美元,同比下降6%。从出口区域来看,我国锂电池出口第一大市场为美国,2024年出口金额为15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占我国锂电池出口额25%,假设最悲观下这部分出

2025年04月11日
我国铁矿石行业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 进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铁矿石行业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 进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铁矿石资源虽总量丰富,但普遍存在品位低、贫矿多、开采难度大等问题,导致实际可利用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长期超80%,且行业已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在“基石计划”及其他政策推动下,一方面,鞍钢集团、河钢集团等企业加大对国内铁矿石资源的开发力度,铁矿石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另一方面,中国宝武、力拓集团等企业

2025年04月03日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受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提升带动,进而推进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市场。传统导电剂应用已相当成熟,其中炭黑2020 年占比约 72%。碳纳米管等新型导电剂将凭借更好的导电性能开始逐步渗透,预计2025年新型导电剂占比将达50%。导电剂开启国产化趋势,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煤炭行业供给端分析:产量及进口量保持增长 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

我国煤炭行业供给端分析:产量及进口量保持增长 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

自2020年起,我国煤炭行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度上行周期,煤炭价格上涨,截止2024年原煤产量47.6亿吨,并且动力煤产量维持增长态势,炼焦煤增速下降。区域分布来看,晋蒙陕疆原煤产量占比持续提升,我国煤炭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此外,我国煤炭行业进口量大幅增加,俄罗斯和蒙古国是最主要增量国。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稀土磁材行业应用分析:下游需求规模增长 人形机器人市场打开新成长曲线

我国稀土磁材行业应用分析:下游需求规模增长 人形机器人市场打开新成长曲线

稀土磁材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新兴产业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工业节能电机、变频空调等领域稀土磁性材料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应用领域发展为稀土需求打开新的成长曲线。

2025年03月29日
我国碳纤维行业分析:产能、产量持续扩张 实际消费量恢复正增长

我国碳纤维行业分析:产能、产量持续扩张 实际消费量恢复正增长

近几年,在下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路资本和企业大量涌入碳纤维产业,投资热度持续高涨,产能大幅度提升。我国碳纤维产能从2019年的2.67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3.55万吨,复合增速达到38%,产能利用率在2024年回落至44%。

2025年03月2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