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9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存在过剩 电池厂仍大举扩张

        各大电芯厂商纷纷开始紧锣密鼓地设立新的生产基地,或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国内主流的劢力电池企业如CATL、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企业纷纷扩产。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最近一年内,国内劢力电池领域计划投资额超800亿元,扩产规模超过130GWh。按照劢力电池企业的一般扩产周期1-1.5年测算,这部分扩建产能将于2017-2018年陆续释放。2016年到2020年期间中国劢力电池市场复合增速预计为49.32%,最高为中航锂电100%。根据目前各大与业网站报道和各生产商发布的产能扩张计划来看,2017年底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120GWh,2020年可能会突破260GWh。在市场高增长的业绩不市场需求缺口的激励下,2016年各大锂电厂商进一步加大对锂电业务的投资。据公开报道,其中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项目达到10项,涉及总金额达到374亿元,行业总投资超过千亿规模。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锂电池隔膜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行情监测与发展战略规划

        就目前动力电池企业的扩产计划来看,2017年合计产能超过了120Gwh,产能已经是市场需求量的5倍左右。如果按照电动大客车与电动乘用车1:10的市场销售比例来看,120Gwh大约可以满足年产35万辆电动大客车和350万辆电动乘用车的总需求。也就是说,动力锂电池行业,如很多投资者所担忧的那样,的确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那么主要电池厂扩产动作为何仍不断?

        1.设备技术日新月异,寡头地位仍不稳固,仍是打天下之时


        对于锂电池厂商而言,上游化学行业的技术进步是相当缓慢的,但加工设备行业的技术则是日新月异。以先导和赢合的产品为例,其设备生产效率已经较两年前提升30-40%。这一方面意味着后来进入该领域的企业将以更低的成本挑战CATL等厂家,另一方面意味着规模体量相近的厂商之间,未来竞争仍存变数。锂电行业的竞争一在于技术,二在于规模,促使锂电成本的不断降低。由于锂电成本占到下游主机厂的1/3至1/2,车厂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的根本在于降低锂电成本,甚至可以说未来新能源汽车能够普及的关键也在于锂电成本。对于锂电池厂商而言,扩大产能的内涵,一方面是不断提升其产品品质,尤其是能量密度和可循环使用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提升产量,充分发挥生产的规模效应。而这两方面都将带动锂电加工设备、尤其是先进自动化设备的投资。

        2.新政促进优胜劣汰,8GWh生死线

        2016年11月,工信部出台《汽车劢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锂离子劢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金属氢化物镍劢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亿瓦时,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千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000套或40亿瓦时。生产多种类型的劢力电池单体企业、系统企业,其年产能力需分别满足上述要求。”劢力锂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8GWh的门槛要求,是此前标准的40倍,相当于100多亿的产值,目前达标企业估计只有CATL和比亚迪,到今年年底为止仅有少数几家企业能达标。

        截至2016年底,中国的锂电池电芯企业730家、其中动力锂电池厂家有150多家:年产值50亿及以上6家,合计产值达到600亿元;10-50亿7家;其余产值均低于10亿元,而90%的电芯企业都产值在1亿元以下的小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行业集中度低,同质化严重,价格无序竞争,未来小规模电池企业生存压力逐步加剧,市场逐步被大企业抢占,随着规模准入门槛的提高,预计2018年动力电池企业的数量将明显减少。

        3.高端产能依旧不足,国内巨头参与全球供货、必须促技术升级


        虽然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繁多,总体产能不断扩张,但很多新进入的小型企业都是从其它领域转行而来,技术实力较为薄弱,动力电池产业面临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根据OFweek新能源汽车网统计,2015年在我国121家动力电池企业中,真正进入整车供应体系的企业不超过20家。2016年,搭载量过100MWh的电池厂商仅为30家,超过1Gwh的电池厂商仅4家。而国内电池厂商除CATL以外,在海外主机厂市场少有斩获,海外认可度极低。国内厂商相较于三星SDI、LG、松下等公司,仍存在制造精度、单体温度特性,温适应、一致性、电池的安全性等方面的很大差距。展望未来,国内锂电厂商的雄心必然是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因而加码高端产能是能否成长为国际巨头的关键。越来越多的海外车企正在大规模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例如近期:戴姆勒与北汽签署了新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50亿元人民币(约合6.55亿欧元)在北京奔驰建立纯电动车生产基地及动力电池工厂,生产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纯电动车产品;吉利控股的沃尔沃汽车集团于提出,从2019年开始推出的所有新车型都将是全电动或混合动力车。假设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渗透度达到4%-5%,将会是一个400-500万辆的广阔市场,对于优质锂电池的将是200Gwh左右的巨大需求市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XZ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纳米材料行业:政策支持技术革新 市场具备进一步发展空间 纳米膜增长潜力大

我国纳米材料行业:政策支持技术革新 市场具备进一步发展空间 纳米膜增长潜力大

全球纳米材料市场持续扩容,2024年全球纳米材料市场规模增长至1562亿美元。从地区分布情况看,欧美为全球纳米材料主要市场,总占比达61.8%;亚太地区在环保意识和科技发展下对特殊材料需求愈发强烈,从而成为全球第三大纳米材料市场,占比达26.6%。

2025年07月20日
全球固态电池行业商业化进程将加速 中国取得多项突破 有望成为市场引领者

全球固态电池行业商业化进程将加速 中国取得多项突破 有望成为市场引领者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在固态电池发展方面都已有自己的国家战略或发展蓝图,全固态电池有望逐步实现量产:日本丰田公司已经宣布其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韩国三星等公司已经宣布建设全固态电池生产线。

2025年07月18日
我国阴极辊行业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市场高度集中 泰金新能市占率领先

我国阴极辊行业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市场高度集中 泰金新能市占率领先

近年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终端行业蓬勃发展,我国电解铜箔产量不断攀升,为阴极辊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数据显示,我国电解铜箔产量由2019年的43万吨跃升至2024年的10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09%。值得注意的是,电解铜箔产品结构呈现明显分化:2019-2023年电子电路铜箔产量从29.2万吨增至

2025年07月17日
全球光伏背板市场需求萎缩 玻璃背板成主流 国内多家头部企业业绩承压

全球光伏背板市场需求萎缩 玻璃背板成主流 国内多家头部企业业绩承压

近年来,全球光伏背板需求增速持续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2024年大幅萎缩至7.32亿平方米,同比降幅达28.16%。随着双玻组件凭借更高发电效率的优势在市场中快速普及,玻璃背板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27.7%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64.6%。

2025年07月16日
我国光伏硅料深陷产能过剩泥潭 市场价格腰斩至“白菜价” 行业巨头盈利普遍下滑

我国光伏硅料深陷产能过剩泥潭 市场价格腰斩至“白菜价” 行业巨头盈利普遍下滑

目前我国光伏硅料面临着产能过剩格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硅料产能高达500万吨以上,然而市场需求却仅为300万吨。此外,硅业分会在2025年4月发布的《多晶硅市场一季度回顾及二季度展望》中,也明确指出了市场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截至2025年4月底,国内硅料产能达257万吨,而实际需求仅100万吨出头。

2025年07月15日
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增速超全球 成本下探将促应用拓展 营收困境下头部企业转型自救

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增速超全球 成本下探将促应用拓展 营收困境下头部企业转型自救

氢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技术,是工业脱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国家明确扶持的赛道。近年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发布,利好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

2025年07月14日
制备技术成熟、新能源带来核心动力 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 2025年规模将超450亿元

制备技术成熟、新能源带来核心动力 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 2025年规模将超450亿元

石墨烯凭借超高载流子迁移率和极高的导热率,应用渗透至多个领域,其中新能源领域将成为行业扩张核心动力。石墨烯制备技术多样且不断成熟,我国石墨烯产业规模效应初显,其中石墨烯粉体年产能快速突破、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整体来看,随着供需两端向好,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超450亿元。

2025年07月12日
我国光学薄膜行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但目前仍面临上游原材料与技术瓶颈

我国光学薄膜行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但目前仍面临上游原材料与技术瓶颈

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升级,液晶电视、电脑、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迭代更新频率加快,液晶面板行业蓬勃发展。以OLED面板为例: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以及其厂商对OLED显示面板的进一步认可,OLED面板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渗透率不断攀升,从而带动OLED面板出货量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1-2024年我国OLED面板

2025年07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