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9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存在过剩 电池厂仍大举扩张

        各大电芯厂商纷纷开始紧锣密鼓地设立新的生产基地,或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国内主流的劢力电池企业如CATL、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企业纷纷扩产。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最近一年内,国内劢力电池领域计划投资额超800亿元,扩产规模超过130GWh。按照劢力电池企业的一般扩产周期1-1.5年测算,这部分扩建产能将于2017-2018年陆续释放。2016年到2020年期间中国劢力电池市场复合增速预计为49.32%,最高为中航锂电100%。根据目前各大与业网站报道和各生产商发布的产能扩张计划来看,2017年底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120GWh,2020年可能会突破260GWh。在市场高增长的业绩不市场需求缺口的激励下,2016年各大锂电厂商进一步加大对锂电业务的投资。据公开报道,其中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项目达到10项,涉及总金额达到374亿元,行业总投资超过千亿规模。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锂电池隔膜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行情监测与发展战略规划

        就目前动力电池企业的扩产计划来看,2017年合计产能超过了120Gwh,产能已经是市场需求量的5倍左右。如果按照电动大客车与电动乘用车1:10的市场销售比例来看,120Gwh大约可以满足年产35万辆电动大客车和350万辆电动乘用车的总需求。也就是说,动力锂电池行业,如很多投资者所担忧的那样,的确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那么主要电池厂扩产动作为何仍不断?

        1.设备技术日新月异,寡头地位仍不稳固,仍是打天下之时


        对于锂电池厂商而言,上游化学行业的技术进步是相当缓慢的,但加工设备行业的技术则是日新月异。以先导和赢合的产品为例,其设备生产效率已经较两年前提升30-40%。这一方面意味着后来进入该领域的企业将以更低的成本挑战CATL等厂家,另一方面意味着规模体量相近的厂商之间,未来竞争仍存变数。锂电行业的竞争一在于技术,二在于规模,促使锂电成本的不断降低。由于锂电成本占到下游主机厂的1/3至1/2,车厂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的根本在于降低锂电成本,甚至可以说未来新能源汽车能够普及的关键也在于锂电成本。对于锂电池厂商而言,扩大产能的内涵,一方面是不断提升其产品品质,尤其是能量密度和可循环使用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提升产量,充分发挥生产的规模效应。而这两方面都将带动锂电加工设备、尤其是先进自动化设备的投资。

        2.新政促进优胜劣汰,8GWh生死线

        2016年11月,工信部出台《汽车劢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锂离子劢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金属氢化物镍劢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亿瓦时,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千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000套或40亿瓦时。生产多种类型的劢力电池单体企业、系统企业,其年产能力需分别满足上述要求。”劢力锂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8GWh的门槛要求,是此前标准的40倍,相当于100多亿的产值,目前达标企业估计只有CATL和比亚迪,到今年年底为止仅有少数几家企业能达标。

        截至2016年底,中国的锂电池电芯企业730家、其中动力锂电池厂家有150多家:年产值50亿及以上6家,合计产值达到600亿元;10-50亿7家;其余产值均低于10亿元,而90%的电芯企业都产值在1亿元以下的小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行业集中度低,同质化严重,价格无序竞争,未来小规模电池企业生存压力逐步加剧,市场逐步被大企业抢占,随着规模准入门槛的提高,预计2018年动力电池企业的数量将明显减少。

        3.高端产能依旧不足,国内巨头参与全球供货、必须促技术升级


        虽然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繁多,总体产能不断扩张,但很多新进入的小型企业都是从其它领域转行而来,技术实力较为薄弱,动力电池产业面临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根据OFweek新能源汽车网统计,2015年在我国121家动力电池企业中,真正进入整车供应体系的企业不超过20家。2016年,搭载量过100MWh的电池厂商仅为30家,超过1Gwh的电池厂商仅4家。而国内电池厂商除CATL以外,在海外主机厂市场少有斩获,海外认可度极低。国内厂商相较于三星SDI、LG、松下等公司,仍存在制造精度、单体温度特性,温适应、一致性、电池的安全性等方面的很大差距。展望未来,国内锂电厂商的雄心必然是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因而加码高端产能是能否成长为国际巨头的关键。越来越多的海外车企正在大规模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例如近期:戴姆勒与北汽签署了新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50亿元人民币(约合6.55亿欧元)在北京奔驰建立纯电动车生产基地及动力电池工厂,生产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纯电动车产品;吉利控股的沃尔沃汽车集团于提出,从2019年开始推出的所有新车型都将是全电动或混合动力车。假设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渗透度达到4%-5%,将会是一个400-500万辆的广阔市场,对于优质锂电池的将是200Gwh左右的巨大需求市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XZ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与此同时,当前以化石原料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低碳转型的刚性需求。

2025年10月25日
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驱动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放量 企业积极布局助力高端化突破

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驱动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放量 企业积极布局助力高端化突破

聚酰亚胺薄膜作为综合性能卓越的“黄金薄膜”,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已覆盖消费电子、风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半导体、汽车、医疗、5G通信等多领域。尽管国内行业技术与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但电子级及高端产品仍存短板,进口依赖度较高。在广阔应用前景与国产替代需求推动下,国内企业正积极布局产能,以满足下游需求,助力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2025年10月24日
散热瓶颈催生百亿市场 我国金刚石复合材料行业蓬勃发展 华为取得技术突破

散热瓶颈催生百亿市场 我国金刚石复合材料行业蓬勃发展 华为取得技术突破

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高功率芯片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功率密度急剧攀升,“热障”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致命瓶颈。在此背景下,金刚石复合材料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性能优势站上风口,并且实现了应用范围的极大拓展。尤其是在半导体散热这一前沿阵地,CVD金刚石散热片正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至2030年,其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市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锑矿行业:储量居全球首位 光伏打开新增量 出口进入“管制新阶段”

我国锑矿行业:储量居全球首位 光伏打开新增量 出口进入“管制新阶段”

我国锑矿储量全球第一且分布集中,但经多年开采后矿石品位下降,静态储采比偏低,资源保障压力渐显。供应端受环保政策收紧、开采难度加大等因素制约,产量总体呈收缩态势;需求端应用多元,既以阻燃剂为核心基石、铅酸蓄电池提供稳定支撑,又有光伏产业带来新增量。此外,我国锑矿出口已正式进入明确的“管制时代”,管制政策的落地对行业出口格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加氢站通常用于为氢能源汽车提供燃料,是氢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重要基础设施。2015年前,我国只有北京氢能示范园加氢站、上海安亭加氢站、郑州宇通加氢站等少数几个加氢站。近年来,随着国内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加速发展,叠加中央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各地加氢站建设加快。2024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已经达到5548辆,销量已达540

2025年10月20日
多维发力保供应链!我国石英坩埚行业光伏级市场本土主导 半导体级高端仍待突破

多维发力保供应链!我国石英坩埚行业光伏级市场本土主导 半导体级高端仍待突破

石英坩埚是半导体与光伏单晶拉制的核心消耗品,其中半导体级石英坩埚市场规模随晶圆产能扩张快速增长;而光伏级石英坩埚市场此前高增,但2024年多重因素影响呈收缩之势。竞争格局来看,光伏级市场由本土企业主导,而半导体级市场高端产品仍待突破。当前国内上游高纯石英砂长期依赖进口,不过我国正多维度发力,正通过找矿、技术研发与产能建

2025年10月20日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消费不足但产量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出口业务成为新增长极。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产量为205.80亿只,需求量为45.69亿只。

2025年10月15日
项目转型突破提速 我国煤制烯烃行业迈入高端绿色发展阶段 宝丰能源盈利领先

项目转型突破提速 我国煤制烯烃行业迈入高端绿色发展阶段 宝丰能源盈利领先

在 “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中国煤制烯烃产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即从过去单纯的规模增长,转变为追求高端技术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煤制烯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2025年10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