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市场调研报告《2017-2022年中国地热能市场运营现状及十三五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土资源部正式印发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方米,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总量相当于替代化石能源7000万吨标准煤。
地热开发以京津冀为主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是一种现实可行且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全国水热型地热资源量折合1.25万亿吨标准煤,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19亿吨标准煤;埋深在3000-10000米的干热岩资源量折合856万亿吨标准煤。
与此同时,我国地热能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加快开发利用地热能不仅对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就业均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十三五”时期,随着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供暖需求的增长,集中供暖将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各省(区、市)面临着压减燃煤消费、大气污染防治、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等方面的要求,给地热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新增地热(制冷)包括新增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7亿平方米,新增水热型地热供暖面积4亿平方米。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MW。到2020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530MW。
《规划》提出,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7000万吨标准煤,地热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万吨标准煤。京津冀地区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约2000万吨标准煤。
参与编写《规划》的中石化新星公司副总地质师兼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刘金侠分析了京津冀占比高的原因,他认为,京津冀地热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且技术成熟。
京津冀地区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的冀中坳陷与沧县隆起,独特的构造演化特征成就了京津冀地区丰富的地热资源。北京有10个地热田、天津有8个地热田,河北省有30个地热田。这些地热田在平面上连片分布,为规模化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
《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2015)》显示,京津冀地区每年可开发利用的地热热量折合标准煤3.43亿吨(其中浅层每年可开采热量折合标准煤9200万吨;水热型年可开发量折合2.5亿吨标煤),相当于京津冀2014年燃煤消耗总量的94%,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8.18亿吨。
供暖市场方面,京津冀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512人/平方千米,高于全国人口密度142人/平方千米,化石燃料消耗量大,化石能源消耗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太行山、燕山环绕,大气环流不畅,这是导致该区频发大范围雾霾的重要原因。地热供暖替代的是供暖锅炉的燃煤和直燃的散煤,不产生污染物。地热供暖为当前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一条重要的路径。
刘金侠介绍,经过40余年的开发利用,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先进,培育了中国石化、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恒有源等一批有实力的地热勘察开发利用企业和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地热勘察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
地热发展仍有诸多制约
《规划》提出,目前地热能发展仍存在诸多制约,主要包括资源勘查程度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等方面。
刘金侠认为,目前对全国地热资源潜力的认识尚停留在估算水平上,勘查仅限于少数城市或地热田,经资源储量管理部门审批可供进一步开发规划利用的地热田更少。
管理体制方面,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职能分散在国土、住建等部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限制了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导致了地热能开发中出现问题后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同时,行业内存在行业准入门槛低、管理混乱、地热尾水回灌比例低等问题,造成环境污染和地下资源枯竭。
此外,“十三五”时期,我国还将开展干热岩开发试验工作,建设干热岩示范项目。通过示范项目的建设,突破干热岩资源潜力评价与钻探靶区优选、干热岩开发钻井工程关键技术以及干热岩储层高效取热等关键技术,突破干热岩开发与利用的技术瓶颈。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集认为,“十三五”期间如果有5%的供暖通过地热实现,蕴含的商机将超过百亿元。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