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页岩气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图)

        1、我国页岩气可采规模大,深层开采技术成为制约因素

        页岩气是我国技术可采储量最大的非常规天然气,全国埋深4500米以浅页岩气地质资源量121.8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21.8万亿立方米。其中海相13.0万亿立方米、海陆过渡相5.1万亿立方米、陆相3.7万亿立方米。页岩气的主力区块大多埋深2000-4000米,气体以游离态和吸附态两种状态共存。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时间较晚,2009年,我国首个页岩气资源勘查项目才在重庆市綦江县启动。2010年,国土资源部进行了首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目前,四川盆地及其周边的海相页岩气已经成功完成初步规模化开发。

        国内页岩气地质特征复杂,深层开发技术尚未掌握。埋深超过3500米页岩气资源的开发对水平井钻完井和增产改造技术及装备要求更高。目前页岩气重点建产的川南地区埋深超过3500米的资源超过一半,这部分资源能否有效开发将影响“十三五”我国页岩气的开发规模。

        2、近年来产量迅速增长,中石化和中石油为开发主力

        中国从2010年开始开采页岩气,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积极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大力开展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取得焦页1井等一批页岩气重大发现井,率先在涪陵、长宁-威远和昭通等国家级示范区内实现页岩气规模化商业开发。经过多年快速推进,2014年全国页岩气产量达到12.47亿立方米,2015年全国产量达到45亿立方米,2016年,我国页岩气产量达到78.82亿立方米,仅次于美国、加拿大,成为世界第三位。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页岩气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预测

        我国页岩气开采所面临的挑战除了开采技术以外最大的挑战是页岩气井单井投资大,且产量递减快,气田稳产需要大量钻井进行井间接替,因此,页岩气开发投资规模较大,实施周期长,不确定因素较多,对页岩气开发企业具有较大的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所以目前我国页岩气开采仍以中石化和中石油为主。

        3、经济性仍是核心问题,“十三五”目标年产300亿方

        页岩气开采一般以水平井为主,随着技术不断优化,单井成本已经从1亿元上下降低至6000万-8000万。页岩气单井储量相对较大,压裂后产量上产较快但是也存在快速衰减。我们用四川盆地蜀南地区的一口页岩气井数据做测算,单井投资约7000万元,压裂后第一年平均日产气量7.1万方,按照美国相似典型页岩气井的年自然递减率,前4年递减率取65%、35%、20%、10%,第5年起保持5%的递减率,总生命周期15年,全生命周期单井累计产量估算为6000万方-8000万方。核算到单位成本,每方气折旧约0.9-1.1元,操作成本0.3-0.5元/方,页岩气开采总成本估算为1.2-1.6元/方。

        目前来看,页岩气的开采成本仍要比常规天然气高出约1倍。在目前的气价条件与3毛钱开采补贴的情况下,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区块可以实现盈利。

        为了鼓励页岩气的开发利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于2012年出台《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政策提出2012-2015年,中央财政按0.4元/立方米的标准对页岩气开采企业给予补贴。2015年,财政部与国家能源局再一次明确“十三五”期间,页岩气开发利用继续享受中央财政补贴政策,补贴标准调整为前三年0.3元/立方米、后两年0.2元/立方米。补贴单价下降主要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投资成本下降。此外,《天然气“十三五”规划》还明确将研究延长页岩气补贴政策,我国对页岩气未来的支持力度仍将持续。

        我国页岩气目前主要产区是涪陵、长宁、威远、昭通、永川等地,较多资源埋深超过3500米,地质条件复杂,攻克开采和压裂技术是上产的关键之一。此外,我国页岩气开采成本较高,若能通过技术进步或者政府持续补贴达到合理回报率,页岩气开采的热情将更高。

        页岩气作为我国储量最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被寄予厚望。《天然气“十三五”规划》中提出2020年力争实现页岩气产量300亿立方米,较2015年增长255亿立方米。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也提出“十四五”及“十五五”期间,我国页岩气产业加快发展,海相、陆相及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开发均获得突破,新发现一批大型页岩气田,并实现规模有效开发,2030年目标实现页岩气产量800-1000亿立方米。

        201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2373亿方,同比增长15.3%;全年天然气生产量1487亿方,同比增长8.54%;全年天然气进口量920亿方,同比增长27.6%。我国自产气增速小于消费量增速,天然气进口依存度提升至38.22%。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速13.5%左右,国内燃气供需仍维持紧平衡。若想我国天然气不过度依赖进口,在自产常规气增量有限的情况下,加大力度发展非常规天然气将是唯一选择。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Y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受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提升带动,进而推进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市场。传统导电剂应用已相当成熟,其中炭黑2020 年占比约 72%。碳纳米管等新型导电剂将凭借更好的导电性能开始逐步渗透,预计2025年新型导电剂占比将达50%。导电剂开启国产化趋势,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煤炭行业供给端分析:产量及进口量保持增长 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

我国煤炭行业供给端分析:产量及进口量保持增长 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

自2020年起,我国煤炭行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度上行周期,煤炭价格上涨,截止2024年原煤产量47.6亿吨,并且动力煤产量维持增长态势,炼焦煤增速下降。区域分布来看,晋蒙陕疆原煤产量占比持续提升,我国煤炭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此外,我国煤炭行业进口量大幅增加,俄罗斯和蒙古国是最主要增量国。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稀土磁材行业应用分析:下游需求规模增长 人形机器人市场打开新成长曲线

我国稀土磁材行业应用分析:下游需求规模增长 人形机器人市场打开新成长曲线

稀土磁材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新兴产业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工业节能电机、变频空调等领域稀土磁性材料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应用领域发展为稀土需求打开新的成长曲线。

2025年03月29日
我国碳纤维行业分析:产能、产量持续扩张 实际消费量恢复正增长

我国碳纤维行业分析:产能、产量持续扩张 实际消费量恢复正增长

近几年,在下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路资本和企业大量涌入碳纤维产业,投资热度持续高涨,产能大幅度提升。我国碳纤维产能从2019年的2.67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3.55万吨,复合增速达到38%,产能利用率在2024年回落至44%。

2025年03月26日
我国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行业分析:需求增长空间大 多家厂商纷纷入局生产

我国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行业分析:需求增长空间大 多家厂商纷纷入局生产

由于固态电池有潜力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相同大小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能量,提供更长的续航时间。此外,由于固态电池具有更好的电导率,因此它们可能支持更快的充电速度,提高用户的充电效率。凭借诸多优势,近年来我国固态电池市场快速增长,且展现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数据,2023年我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达10亿元,预计

2025年03月22日
低空经济蓬飞 我国eVTOL电池行业机遇与挑战“齐飞” 多家企业纷纷布局

低空经济蓬飞 我国eVTOL电池行业机遇与挑战“齐飞” 多家企业纷纷布局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eVTOL电池市场迎新机遇。不过,我国eVTOL电池行业面临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基础设施等挑战,但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其必会成为低空经济产业链中最为核心的“新基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025年03月22日
高压密铁锂行业正处爆发风口 产品供不应求 壁垒提升下市场格局将优化

高压密铁锂行业正处爆发风口 产品供不应求 壁垒提升下市场格局将优化

高压密铁锂这一需求井喷的背后,主要是是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双轮驱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548.4GWh,同比增长41.5%。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牢牢占据主导地位,累计装车量为409.0GWh,占总装车量的74.6%,同比增长56.7%。

2025年03月19日
我国锰矿行业发展现状:资源呈现“南多北少”格局 市场进口依赖度高

我国锰矿行业发展现状:资源呈现“南多北少”格局 市场进口依赖度高

2023年我国锰矿储量排名全球第三,占比约15%。其资源分布不均,呈现“南多北少”格局,且资源集中度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锰矿资源整体较为丰富,但其资源禀赋较差、品位较低、开采成本高、冶炼难度大。因此长期以来,我国锰矿产品产量远无法满足下游市场需求,需要大量从海外进口,进口依赖度高达80%-90%左右。此外,我国锰

2025年03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