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PPI、CPI价格剪刀差再现 通胀数据分化传导无法实现

  导读:PPI、CPI价格剪刀差再现 通胀数据分化传导无法实现。 “经济过热是实际需求大,导致了各个价格上升快,现在不存在这样的因素。”3月9日,北大经济所常务副所长苏剑分析目前的经济时候说。

  参考《2017-2022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态势及十三五投资方向分析报告

  经济过热吗?回答是否定的。

  “经济过热是实际需求大,导致了各个价格上升快,现在不存在这样的因素。”3月9日,北大经济所常务副所长苏剑分析目前的经济时候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8%。出现这么高的增速,上一次是在2008年4月,当月PPI涨幅8.1%。同一个月CPI同比涨幅8.5%,属于PPI、CPI高居不下、通胀严重的年份。

  但是目前居民消费价格偏低,2月CPI同比涨幅为0.8%,通胀压力并不大。PPI、CPI同比涨幅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剪刀差,2月两者同比涨幅差距达到7%。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目前PPI价格同比涨幅大、CPI同比涨幅低,有春节季节性因素起作用,实际上PPI环比涨幅在降低,从全年来看,PPI和CPI同比涨幅价格剪刀差会缩小。可能全年PPI、CPI同比涨幅分别为4%、2.5%左右。

  PPI、CPI价格剪刀差再现

  2月PPI同比涨幅为7.8%,大幅高于1月6.9%的增速。CPI同比涨幅1月是2.5%,2月CPI同比涨幅跌至0.8%。PPI、CPI同比涨幅的差距,在2017年1月是4.4%,2月扩大到7.4%。

  但是这样的价格剪刀差扩大,或只是一时因素。今年的春节假期在1月27日到2月2日,其中1月占了5天,2月仅仅有2天。这与2016年春节都在2月的情况不同。而春节期间因为消费需求大,价格环比涨幅比较大。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认为,2月CPI同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主要受翘尾因素变化影响较大。

  去年2月份在春节因素和寒潮天气影响下,价格基数较高,导致今年2月份CPI同比涨幅中,上年的翘尾因素约为0,翘尾因素比1月份减少1.5个百分点,而新涨价因素2月份约为0.8个百分点,1月份约为1.0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由涨转降是主要原因,其中猪肉和鲜菜价格分别从1月份7.1%和1.6%的涨幅,转为2月份同比下降0.9%和26%,合计影响CPI同比涨幅回落1.21个百分点。

  他认为,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7.8%,仍属于恢复性上涨,1-2月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涨7.3%。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在2月份7.8%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6.4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4个百分点。

  李迅雷认为,现在PPI和CPI同比涨幅差距大不足惧,也不要担心经济过热。他认为PPI同比涨幅在下半年会回落,而CPI的同比涨幅在3月开始也会恢复到正常水平。预计3月PPI同比涨幅在7%左右,而3月CPI同比涨幅也会恢复到2%左右。

  传导无法实现

  不过就全年而言,目前PPI快速增长的情况,无法迅速传导到CPI。主要的原因是,下游一些行业过剩严重。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目前PPI同比涨幅大,主要是煤炭铁矿石、有色、石油等造成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导到钢铁以及有色加工、化工领域,但是再往下传导到汽车、家电、工商用电等领域目前尚未完全体现出来。

  比如2月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出厂价铁矿石分别环比上升0.1%、1.1%、2.2%,同比涨幅分别达到39.6%、85.3%、27.6%。

  受其影响,中游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钢铁,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3类产品2月出厂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8%、2.3%、2%,同比价格则分别上涨30.5%、40.1%、19.5%。

  但是到了下游的汽车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2月环比价格涨幅分别是-0.1%、1.9%、0.1%,同比涨幅分别为-0.6%、11.9%、-1.4%。

  为什么会出现上游产品向下游传导价格较难,价格涨幅逐步降低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下游产品过剩。比如汽车。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专家徐长明表示,目前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还处于一个降价、以及提质不提价的阶段。

  即使钢铁价格上涨了,汽车的价格也不一定上涨,因为这两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价格形成关联,尤其是当前来看,相比钢铁价格的变动幅度,汽车行业的涨幅还是比较小的。

  汽车不同于家电。“家电价格低,再不涨就没啥利润了,汽车行业不同,现在还处于一个利润比较大的时期。”徐长明说。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钢铁等价格快速上升,国内家电业涨价明显,包括空调、手机、电视纷纷每台涨价100到300元不等,但是汽车没有传出涨价的消息。

  同时尽管煤炭价格快速上升,3月9日秦皇岛港口5500大卡电煤价格达到每吨700元左右的水平,比去年同期涨幅高达1倍左右,但是下游的电力上网价格并未调整。

  华创证券分析师王秀强认为,目前电价仍有政府管制,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煤炭上涨的价格传导。今年火电要淘汰一些效率低的项目,这降低了煤炭的需求,所以煤炭价格不会暴涨,相对仍会稳定。

  考虑到目前地条钢产能在6月底要全部去除,这可能会加大钢铁需求的压力,导致价格上升。但是煤炭因为要去除火电产能,这使得煤炭需求可能会降低。

  而这种依靠去产能导致供求关系变化的价格上升,与实际经济加快导致的物价上涨关系不大。

  苏剑认为,减少供给产生的价格上升,是人为使得价格上升压力大,这使得上游行业产生的成本开始转嫁到下游,此时需要国家降低税负,否则可能出现物价水平不低、经济放慢的“滞胀”现象。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JY)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固态电池行业商业化进程将加速 中国取得多项突破 有望成为市场引领者

全球固态电池行业商业化进程将加速 中国取得多项突破 有望成为市场引领者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在固态电池发展方面都已有自己的国家战略或发展蓝图,全固态电池有望逐步实现量产:日本丰田公司已经宣布其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韩国三星等公司已经宣布建设全固态电池生产线。

2025年07月18日
我国阴极辊行业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市场高度集中 泰金新能市占率领先

我国阴极辊行业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市场高度集中 泰金新能市占率领先

近年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终端行业蓬勃发展,我国电解铜箔产量不断攀升,为阴极辊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数据显示,我国电解铜箔产量由2019年的43万吨跃升至2024年的10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09%。值得注意的是,电解铜箔产品结构呈现明显分化:2019-2023年电子电路铜箔产量从29.2万吨增至

2025年07月17日
全球光伏背板市场需求萎缩 玻璃背板成主流 国内多家头部企业业绩承压

全球光伏背板市场需求萎缩 玻璃背板成主流 国内多家头部企业业绩承压

近年来,全球光伏背板需求增速持续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2024年大幅萎缩至7.32亿平方米,同比降幅达28.16%。随着双玻组件凭借更高发电效率的优势在市场中快速普及,玻璃背板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27.7%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64.6%。

2025年07月16日
我国光伏硅料深陷产能过剩泥潭 市场价格腰斩至“白菜价” 行业巨头盈利普遍下滑

我国光伏硅料深陷产能过剩泥潭 市场价格腰斩至“白菜价” 行业巨头盈利普遍下滑

目前我国光伏硅料面临着产能过剩格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硅料产能高达500万吨以上,然而市场需求却仅为300万吨。此外,硅业分会在2025年4月发布的《多晶硅市场一季度回顾及二季度展望》中,也明确指出了市场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截至2025年4月底,国内硅料产能达257万吨,而实际需求仅100万吨出头。

2025年07月15日
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增速超全球 成本下探将促应用拓展 营收困境下头部企业转型自救

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增速超全球 成本下探将促应用拓展 营收困境下头部企业转型自救

氢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技术,是工业脱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国家明确扶持的赛道。近年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发布,利好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

2025年07月14日
制备技术成熟、新能源带来核心动力 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 2025年规模将超450亿元

制备技术成熟、新能源带来核心动力 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 2025年规模将超450亿元

石墨烯凭借超高载流子迁移率和极高的导热率,应用渗透至多个领域,其中新能源领域将成为行业扩张核心动力。石墨烯制备技术多样且不断成熟,我国石墨烯产业规模效应初显,其中石墨烯粉体年产能快速突破、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整体来看,随着供需两端向好,我国石墨烯行业前景广阔,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超450亿元。

2025年07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