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上游产能被锂电挤压 铜箔市场供需翻转引爆本轮涨价周期

导读:上游产能被锂电挤压 铜箔市场供需翻转引爆本轮涨价周期 。 电解铜箔不仅可用于制造PCB,还是锂电池的负极核心材料。

        参考《2017-2022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市场竞争调研及十三五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电解铜箔不仅可用于制造PCB,还是锂电池的负极核心材料。电解铜箔根据不同的用途可分为标准铜箔和锂电铜箔。标准铜箔主要用途是作为刚性CCL和PCB的原材料(70%以上的标准铜箔用于PCB产业),也有少量用于制造铝基板、灯条板等;而锂电铜箔则是锂电池负极集流体的核心材料。

        锂电池作为新一代绿色高能可充电电池,具有高电压、大能量密度、循环性好、无记忆效应等优势,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动力源。锂电池主要由正、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构成,其中铜箔由于具备良好的导电性、柔韧性和适中的电位因而成为负极集流体的首选材料(正极一般采用铝箔),作用是将电池活性物质产生的电流聚集起来,以便使输出电流尽可能大。集流体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载体,同时又是负极电子的收集与传导体,对其铜箔材料的厚度、重量、面密度、表面质量及延伸率等性能都有较高的要求。以厚度为例,PCB用标准铜箔的厚度在12-400µm之间,而锂电铜箔要求通常在8-20µm。

 

        电解铜箔产能近年扩张有限。中国大陆电解铜箔产能占全球的比例超过40%,近3年来都保持在28万吨上下的水平,并未随产量增长而一同扩张。叠加美日等企业消减产能,全球电解铜箔产能已连续两年有所下降。相应地全球产能利用率由2011年的59.3%上升到2015年的71.6%,大陆地区则重新回升到80%以上的水平,产能利用率已接近极限。据CCFA初步统计结果,2016年我国电解铜箔可释放产能达30.41万吨,比2015年增长2.18万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QLY)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消费不足但产量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出口业务成为新增长极。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产量为205.80亿只,需求量为45.69亿只。

2025年10月15日
项目转型突破提速 我国煤制烯烃行业迈入高端绿色发展阶段 宝丰能源盈利领先

项目转型突破提速 我国煤制烯烃行业迈入高端绿色发展阶段 宝丰能源盈利领先

在 “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中国煤制烯烃产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即从过去单纯的规模增长,转变为追求高端技术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煤制烯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2025年10月14日
我国液流电池行业:企业积极布局产能 商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我国液流电池行业:企业积极布局产能 商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在政策推动、技术进步与长时储能需求增长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液流电池行业已步入商业化初期,实现小批量出货。近两年来,受行业广阔前景吸引,越来越多企业积极布局赛道并加快产能建设。

2025年10月13日
全球铝塑膜中长期景气度高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 行业降本增效大势所趋

全球铝塑膜中长期景气度高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 行业降本增效大势所趋

固态电池因高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成为产业趋势,其软包封装形式依赖铝塑膜性能大幅升级,因此对铝塑膜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提升。预计到 2030 年固态电池在全球锂电池市场中的渗透率约为 10%,出货量超600GWh,市场规模超过 2500 亿元,相关固态电池需求将持续攀升,将为铝塑膜市场带来较大的增量空间。

2025年10月10日
氢能“芯片”的国产化突围:我国质子交换膜部分关键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氢能“芯片”的国产化突围:我国质子交换膜部分关键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质子交换膜被誉为氢能产业的“芯片”,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氢能产业的进步。随着氢能产业的蓬勃发展,质子交换膜的需求和技术水平也将得到快速提升。

2025年10月10日
成本和环保压力冲击 全球可燃冰开采行业技术路线大博弈 中国后来居上

成本和环保压力冲击 全球可燃冰开采行业技术路线大博弈 中国后来居上

中国深海可燃冰资源集中在南海,根据国土资源部 2016 年数据及 2017 年有关报道,初步预测我国海域(集中在南海)可燃冰资源量约 800 亿吨石油当量,分布面积覆盖25 个有利区块、约 42 万平方公里。当前中国试验式开采位于南海神狐海域128平方公里范围内,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凭借强大的国家意志和持续的研发投入,

2025年10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