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成就及展望分析

       内容提示;中国能源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资源、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随着全球酷暑、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显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也是世界各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中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情况
  
  中国能源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在能源发展上,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在能源政策上,中国政府规定,新建燃煤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现役燃煤机组必须安装脱硫设施,不能稳定达标的要进行更新改造,装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加装脱硝设施。要深化能源价格改革,按照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完善能源价格机制。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理顺煤电油气价格关系,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严格落实脱硫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将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
  
  在电网运行管理上,要改革发电调度方式,电网企业要按照节能减排、经济高效的原则,优先调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余热余压、煤层气、填埋气、煤矸石、垃圾和节能、环保、高效火电机组等发电上网。
  
  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构成。改革开放32年来,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9.9%的发展。能源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保障了13亿人口的能源需求。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的17.3%。其中,原煤占76.8%,原油占9.6%,天然气占4.3%,水电、核电、风电占9.3%。非化石能源的生产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70.9%,原油占16.5%,天然气占4.3%,水电、核电、风电占8.3%。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4.8%。
  
  中国清洁能源消费快速增长。2010年天然气消费量为1081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4.3%。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迅速发展,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25亿千瓦,位居全球第一;建成核电机组1081万千瓦,在建规模达到3097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风电装机连年翻番增长,并网装机达到3100万千瓦,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太阳能光伏发电容量达6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约1.68亿平方米,居世界第一;生物质发电和垃圾发电装机约550万千瓦,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40亿立方米。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结构更加多元、清洁,能源供应更加高效、安全。
  
  中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成绩显著。中国能源工业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工作积极有效。“十一五”期间,中国对煤炭工业进行优化调整和重组,累计关闭小煤矿9500多处,淘汰落后产能5.3亿吨;对电力工业实行“上大压小”政策,关停小火电机组7600多万千瓦,2010年火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为333克/千瓦时,比2005年下降了37克/千瓦时。烟气脱硫机组占燃煤火电总装机容量的86%,单位电量二氧化硫排放比2005年减少了50%。“十一五”期间,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1%,五年少消耗能源6.3亿吨标准煤。
  
  中国能源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中国能源产业按照建立创新国家的要求,积极推进能源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60%以上;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煤炭清洁转化利用技术进步加快。一批煤制燃料、煤制烯烃等示范项目建成投运。百万吨煤制油项目运行正常稳定,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复杂油气区块勘探开发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长距离天然气管道技术日臻成熟。具备了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自主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能力。三峡水电站实现了175米高水位安全运行。1.5兆瓦及以上风电机组制造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太阳能电池产量占世界50%。特高压等先进输电技术研发应用居世界领先水平。智能电网试点示范工作积极开展。
  
  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国际对比。2010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2.43吨标准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为美国的23.6%,OECD国家的38.7%。人均用电量3200千瓦时,人均油耗仅为0.29吨,分别是美国的1/4和1/10,人均用能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今后一个时期,改善人民生活用能条件,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仍将是中国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对等关税”政策加码 我国锂电池行业有望维持较强国际竞争力

“对等关税”政策加码 我国锂电池行业有望维持较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已达30%,而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仅16%,可见海外需求上升空间较大。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锂电池累积出口额611.21亿美元,同比下降6%。从出口区域来看,我国锂电池出口第一大市场为美国,2024年出口金额为15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占我国锂电池出口额25%,假设最悲观下这部分出

2025年04月11日
我国铁矿石行业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 进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铁矿石行业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 进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铁矿石资源虽总量丰富,但普遍存在品位低、贫矿多、开采难度大等问题,导致实际可利用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长期超80%,且行业已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在“基石计划”及其他政策推动下,一方面,鞍钢集团、河钢集团等企业加大对国内铁矿石资源的开发力度,铁矿石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另一方面,中国宝武、力拓集团等企业

2025年04月03日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受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提升带动,进而推进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市场。传统导电剂应用已相当成熟,其中炭黑2020 年占比约 72%。碳纳米管等新型导电剂将凭借更好的导电性能开始逐步渗透,预计2025年新型导电剂占比将达50%。导电剂开启国产化趋势,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煤炭行业供给端分析:产量及进口量保持增长 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

我国煤炭行业供给端分析:产量及进口量保持增长 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

自2020年起,我国煤炭行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度上行周期,煤炭价格上涨,截止2024年原煤产量47.6亿吨,并且动力煤产量维持增长态势,炼焦煤增速下降。区域分布来看,晋蒙陕疆原煤产量占比持续提升,我国煤炭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此外,我国煤炭行业进口量大幅增加,俄罗斯和蒙古国是最主要增量国。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稀土磁材行业应用分析:下游需求规模增长 人形机器人市场打开新成长曲线

我国稀土磁材行业应用分析:下游需求规模增长 人形机器人市场打开新成长曲线

稀土磁材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新兴产业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工业节能电机、变频空调等领域稀土磁性材料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应用领域发展为稀土需求打开新的成长曲线。

2025年03月29日
我国碳纤维行业分析:产能、产量持续扩张 实际消费量恢复正增长

我国碳纤维行业分析:产能、产量持续扩张 实际消费量恢复正增长

近几年,在下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路资本和企业大量涌入碳纤维产业,投资热度持续高涨,产能大幅度提升。我国碳纤维产能从2019年的2.67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3.55万吨,复合增速达到38%,产能利用率在2024年回落至44%。

2025年03月2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