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美团百度饿了么订餐平台被约谈 主要查实无证无照经营等问题

 导读:美团百度饿了么订餐平台被约谈 主要查实无证无照经营等问题。3个月关停2139间问题网络订餐店。昨天,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共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美团外卖、百度外卖、饿了么等负责人参加会议。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在线外卖产业专项调研及十三五投资动向研究报告


       3个月关停2139间问题网络订餐店。昨天,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共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美团外卖、百度外卖、饿了么等负责人参加会议。市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7月20日至10月30日,查实在三大平台上经营的问题网络订餐店存在无证无照、使用套证、在平台登记地址与实际经营地址不符、实体店已关门停业或证照过期等违法经营行为合计2139间,没有实体店的约占50%。

       问题网络订餐店全部下线

       市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7月20日至10月30日,全市食药监系统执法人员开展网络订餐专项整治行动,执法人员对三大平台的网络订餐店逐家逐户实地核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31460人次,检查网络订餐实体店19691间次,查实在三大平台上经营的问题网络订餐店存在无证无照、使用套证、在平台登记地址与实际经营地址不符、实体店已关门停业或证照过期等违法经营行为合计2139间。

       “已发函要求三大平台停止对问题网络订餐店提供服务并作下线处理,并依法将有关情况通报平台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其中,饿了么需下线的问题网络订餐店892间,美团外卖为726间,百度外卖为521间。而在这2139间需下线网络订餐店中,没有实体店的约占50%。目前三大平台已经按要求将问题网络订餐店全部下线。

       在专项整治中,全市食药监系统执法人员加大了对违法经营的网络订餐实体店的查处力度,对问题入网订餐实体店予以责令整改632间次,关停46间;予以行政处罚49宗,其中警告15宗,立案34宗,罚没款金额50多万元(其中,网络订餐店因未及时在网页上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被予以警告的行政处罚的14宗,正在立案查处的3宗)。

       网络订餐平台是第一责任人

       “幽灵餐厅”屡禁不止,问题主要出现在哪?对此,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庞庆宁副局长指出,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负有主体责任。

       “网络订餐平台必须严格执行对入网食品经营者的审查公示制度,规范其业务员对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现场审核工作,拒绝无证、套证和无实体店的餐饮经营者上线,禁止未经餐饮经营者同意擅自发布其网络订餐服务信息的行为。”庞庆宁说,网络平台一方面要及时下线不符合要求的入网经营者,包括未提交证照供审查公示的、经业务员现场核实为虚假地址虚假信息等。另一方面应该定期提供数据给食药监局部门,以便现场核查,按照要求及时下线有问题的经营者,发现违法行为立即向食药监局报告。

       饿了么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段时间以来,平台重新定义了入网商户的资质和审核程序,把食品安全作为整个平台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比如说店铺的现场审核员这块,对于审核不严、弄虚作假的员工,一经发现,一律开除处理。”他表示,饿了么近期已经开除了若干名此类员工。

       美团外卖负责人也表示,美团也制定了美团餐饮安全管理办法,不仅在内部设置了首席食品安全官这一岗位,而且开发了业内首个证照云审核系统,“我们已经收集了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各类证照样本,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提取关键信息,对比证照的真假。”

       “下一步,市食药监局将组建专门的网络监管处和专业队伍,使用先进的网络食品监管技术水平,建立电子取证实验室。”庞庆宁表示,各平台将定期提供最新的广州市入网餐饮经营者相关数据,由市食药监局组织开展现场核查。

       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外卖的代表还在会上签署了《网络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公开承诺书》,其中规定,平台对申请加入的所有入网食品经营者的食品经营许可资质要进行审查,必要时到入网食品经营者所在地进行现场核实,坚决拒绝无证经营、使用假证、冒用他人证件的行为。

       网络订餐怎么管?

       南都邀请您“坐下来 谈一谈”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订餐以它方便、快捷的服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选择。但问题也日渐浮出水面,“幽灵餐厅”、证照不全……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地监督网络订餐平台?网络订餐平台又应该怎样将对商户的监管落到实处?

       为更好地让这个行业理性发展,维护公众的切身利益,不要让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反而变成一场全民质疑,本周六下午3点,南方都市报“坐下来 谈一谈”公众论坛将在花城广场举行,本期的主题就是,打造网络订餐“安全岛”路有多远?,南方都市报将邀请广州市食药监局、政协委员、各网络订餐平台、律师和普通消费者一起共同探讨该话题。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YT)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成本飙升、客源减少……我国酒楼行业或将洗牌 多家品牌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成本飙升、客源减少……我国酒楼行业或将洗牌 多家品牌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近年来,我国餐饮消费逐步恢复,但份额占比约20%-25%的酒楼行业因依赖宴请、聚餐场景,复苏速度慢于快餐、茶饮等业态,甚至部分酒楼出现业绩不佳而停业情况,如2025年2月竹溪荔湖酒家宣布当月14日正式停业,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有成本飙升、收入下降、客源减少等等。不过,近几年,越来越多酒楼品牌积极求变,探索转型之路,比如通过

2025年05月23日
我国西式快餐行业分析: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头部企业加快拓店步伐

我国西式快餐行业分析: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头部企业加快拓店步伐

西式快餐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当时以肯德基、麦当劳为首的西式快餐连锁品牌率先进入内地市场,且凭借着“洋气”“高端”等品牌形象大受欢迎,引领了这一品类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西式快餐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千亿级。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西式快餐市场规模达2975亿元,同比增长11.0%,预计2027年市场

2025年05月14日
“寒潮”涌动!我国连锁餐饮行业冰火两重天 子品牌、出海、下沉成企业发展重点

“寒潮”涌动!我国连锁餐饮行业冰火两重天 子品牌、出海、下沉成企业发展重点

近几年,在国家餐饮消费券拉动下,我国餐饮收入持续上升,连锁化率已经增长到23%。然而,在市场火热的背后,我国连锁餐饮行业“寒潮”涌动,如头部企业利润下滑、价格两级分化、加盟商相继跑路、投融资市场降温、新店拓展节奏放缓等等。不过,连锁餐饮企业也没有懈怠,开始试图开辟新的增长路径,出海、开发子品牌等成为各大连锁餐企的关键策

2025年05月14日
供需失衡 我国酒店行业呈现“量增利减”局面 锦江、亚朵继续扩张

供需失衡 我国酒店行业呈现“量增利减”局面 锦江、亚朵继续扩张

疫情政策放开后,各地大力推行促进消费的相关措施,使经济逐渐回到正轨,旅游市场持续回暖,带动我国酒店行业供给端与旅游需求端均呈两位数增长,但“量增利减”的数据反差反映出市场遇冷,这也折射出行业正在遭受“内卷困境”。然而,很多酒店品牌继续选择门店扩张,甚至瞄准下沉市场来试图寻找新增量,但各种问题也随之涌现。

2025年05月09日
消费渠道拓展 西式复合调味品行业持续增长 市场竞争格局正迎结构性变化

消费渠道拓展 西式复合调味品行业持续增长 市场竞争格局正迎结构性变化

与中式复合调味品相比,西式复合调味品市场较分散,头部尚未形成,市场机会较多。丘比、亨氏等海外品牌处于市场较领先地位,但伴随着本土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和企业生产、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宝立食品、立高食品、倍乐食品、广东百利、联和酱造等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使得行业竞争格局出现结构性变化。

2025年04月09日
我国调味品行业中酱油市场地位稳固 小瓶化、健康化趋势下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我国调味品行业中酱油市场地位稳固 小瓶化、健康化趋势下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调味品具有“小产品、大市场”的特点,市场规模保持稳步增长。其中酱油消费呈现高频、刚需、大基数的特点,占调味品的比重维持在20%左右,市场地位稳固。从消费场景看,为追求食物味道的最佳效果,餐饮端调味品人均摄入量较高,对调味品需求最大。

2025年03月03日
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但行业尚未出现具有全国统治地位龙头企业

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但行业尚未出现具有全国统治地位龙头企业

预制菜行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到5165亿元,同比增长23.1%。2024年上半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454亿元。

2025年03月01日
我国比萨行业分析:市场渗透率提升空间大 品牌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国比萨行业分析:市场渗透率提升空间大 品牌产品同质化严重

2010年以来中国比萨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之势,但渗透率仍较低。以必胜客为代表的海外品牌在早期将比萨理念引入中国并开始消费者教育与市场开拓,其中必胜客更是以先发优势等成为市场绝对龙头企业。当前,国内市场上比萨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差异化发展为破局之道,而新进入者则又该如何经营?

2025年02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