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政府近期加大了对PPP推广力度 轨道交通板块直接受益于其推广。受我国实体经济不佳的影响,民间投资量也在持续下降,其中 7 月份的新增贷款中绝大部分是住户部门的贷款,实体经济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近期也加大了对 PPP 的推广力度。
参考《2016-2022年中国轨道交通市场深度调查及十三五盈利空间评估报告》
1、PPP 模式推广力度加强
近两年来,受我国实体经济不佳的影响,民间投资量也在持续下降,其中 7 月份的新增贷款中绝大部分是住户部门的贷款,实体经济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近期也加大了对 PPP 的推广力度。
PPP 模式即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反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PPP 模式最早于 1992 年在英国应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基建数量的增多,PPP模式也开始逐渐引入到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此前,PPP 模式主要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进行实施。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发改委和财政部在 PPP 模式推广过程中的职责开始明确,发改委主要牵头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 PPP 项目,而财政部则主要负责公共服务领域 PPP 项目的工作。
截止到 2016 年 6 月 30 日,财政部共公布了两批 PPP 示范项目,第三批示范项目也将与近期公布。从已经公布的两批示范项目来看,项目共计 232 个,总投资额达到 8025.4 亿元,其中,执行阶段项目 105 个,总投资额 3078 亿元,落地率达 48.4%。从全国范围内的情况来看,地方 PPP 项目需求也不断加大,6 月末全部入库项目为 9285 个,总投资额为 10.6 万亿元,其中执行阶段项目 619 个,总投资额达 1 万亿元,落地率为 23.8%。
PPP 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五个阶段: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和移交。从目前已经进入执行阶段的示范项目来看,截止到 6 月底,共 105 个项目,投资额为 3078 亿元,落地率较今年年初有了大幅的增长。
从目前财政部示范项目的落地周期上来看,105 个落地示范项目中,53 个项目已经录入落地周期信息,从项目发起到签署 PPP 项目合同实际花费的时间在 6 个月到 43 个月之间,平均为 13.5 个月。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末,已经签约进入到执行阶段的 PPP 示范项目 619 个,投资额达到 1 万亿元,落地项目十分可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的财政支出构成了替代。尽管目前大部分项目仍旧处于“识别阶段”,但近期随着项目的逐渐落地,未来或将有一大批 PPP 项目进入到执行阶段,大规模的基数为未来项目的落地构成了支撑;同时,先期进入到执行的阶段对后续项目也构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另外,从发改委进行的 PPP 项目中看,发改委迄今为止也公布了三批 PPP 项目。
第一批项目于 2015 年 5 月份公布,投资总额达到 1.97 万亿;第二批 PPP 项目于 2015 年 12 月份公布,投资总额达到 2.26 万亿;第三批 PPP 项目于今年 9 月份公布,本次主要推进的是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 PPP 项目,投资总额达到了 2.14万亿。前两批公开推介的 PPP 项目中,已经签约 619 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 1万亿元。整体的签约率较高,尤其是第一批的签约率高达 60%。
由此我们看到,无论是财政部的 PPP 项目还是发改委的 PPP 项目,目前均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尤其是财政部的 PPP 项目有很大比重还处于“识别阶段”。不过,我们认为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或将加大对PPP 模式的推广力度,并且随着前期的一些 PPP 项目逐渐落地,给社会资本也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因此,我们预计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 PPP项目将会迎来一个爆发增长时期。
2、 轨道交通板块直接受益于 PPP 模式的推广
从目前已经公布的 PPP 示范项目上看,市政工程类的项目最多,占比也是最大,3241 个项目,总投资额达到 2.8 万亿元。其中,投资额方面,轨道交通、市政道路和城市管网等三个二级行业的投资额较多,投资额最大的当属轨道交通板块,投资额超过 1 万亿元。
虽然轨道交通 PPP 项目的数量不多,但由于轨道交通单个项目的体量较大,使得其整体的投资额会很大。
在经济形势较差的情况下,国家会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来稳定增长,并且每年的四季度都会是基建项目集中释放的时期;同时,在叠加已经开始进行的 PPP 模式,也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我们持续地看好轨道交通在四季度的发展,随着前期一些项目的逐渐落地以及新工程的开工建设,势必会构成对轨道交通设备的需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