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借鉴“完整街道”发展目标 完善街道功能性,近20年,中国的机动化水平持续高速发展,大中城市的机动车交通拥堵范围不断扩大,拥堵时间不断增长,众多路段的机动交通需求超过了交通设施的供给能力。
近20年,中国的机动化水平持续高速发展,大中城市的机动车交通拥堵范围不断扩大,拥堵时间不断增长,众多路段的机动交通需求超过了交通设施的供给能力。由此导致新建道路机动车路面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既有道路不断出现占用非机动车道乃至人行道提供机动车行车和停车空间的现象,使城市道路功能逐渐单一化,主要为机动车出行服务。
“完整街道”的概念对于中国当前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虽然中美两国城市在城市结构、路网密度、土地开发强度等方面有所差异,但是在街道功能的界定上还是具有相似性,即街道不应仅仅为机动车出行服务,而应当能够为所有的出行者服务并且设置休憩、交流、驻足等诸多功能。因此,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应当抓住新城建设、道路修建、道路改扩建等机会,重新审视街道的定位和功能,充分考虑所有出行者的出行需求,参考“完整街道”的设计理念,不断完善当前城市街道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促进中国“完整街道”建设。完整功能的街道建设使每个道路使用者都同等享有道路使用权,从而有效倡导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促进低碳交通发展。
具体而言,未来中国城市街道的发展可以借鉴“完整街道”的发展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完善。
1)更安全的街道。
由于出行空间不连续、不明确及不断被挤压,非机动车、步行等出行方式在中国城市道路中的安全性下降,出行风险较大,从而导致其出行比例不断降低,使整个城市交通结构不尽合理。未来街道设计、建设、使用中需要充分重视机动交通以外其他交通方式出行者的需求,提高交通弱势群体的安全性,通过空间分离、时间分离等方式,为交通弱势群体提供连续、安全的出行环境。同时,注意通过街道设计控制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并规范其行为,亦可提高机动车的安全性。
2)更绿色的街道。
通过减少机动车道空间,即减少硬化路面的面积来增加街道绿化,减少人均出行能耗较大的私人汽车出行比例,设计完善的雨水渗透、雨水再利用系统,提供良好的自行车、步行网络及环境,促使人们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打造绿道,从而为绿色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持。
3)更有活力的街道。
街道的功能不应当仅仅集中在交通上,而应当同时注重街道作为城市空间的其他功能。城市道路面积占据城市总面积的10%以上,应当将街道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空间进行建设,打造成在良好完成交通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具有休闲、游憩、驻足、交流甚至娱乐等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改善人行道、绿化系统、开敞空间等,提升街道的魅力,吸引人们参与到街道的各类活动中,加强邻里关系,提高街道活力。同时,将街道与公园、绿地等城市节点良好衔接形成点线结合的网络,结合混合用地的开发,打造具有多样化功能的街道体系,提升街道活力,进而提升城市活力和吸引力。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