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1年我国船舶工业仍将面临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加大

       工信部和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代表造船业竞争力的接受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和建造量三大指标方面,中国已经赶超了日韩,坐上世界造船业的“头把交椅”。

       然而,国人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是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带来了中国造船业的快增长。中国明显的劳动力优势、内需市场以及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日益缩小,构成了近几年中国造船业的“牛市”。在漂亮的成绩单背后,中国造船业仍存在着许多短板,必须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作为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世界第一”并非偶然

       据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三大指标均超越韩国,成为世界造船第一大国。在过去一年中,中国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4.6%,其中海船为2078万修正总吨;新承接船舶订单量7523万载重吨,其中海船为2290万修正总吨;手持船舶订单量19590万载重吨,其中海船为5695万修正总吨,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4.6%。

      2011-2015年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我国造船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等沿海省份。其中,江苏省遥遥领先,稳居第一。在造船完工量超过百万载重吨的11家企业中江苏省占9家,新承接订单占世界份额高达21.6%,手持订单稳定在7000万载重吨以上。

       中国造船厂发展如此迅速并非偶然,在受益于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中国造船企业凭借更低的成本以及为外国买家提供颇具吸引力的融资服务与日韩同行展开竞争。在全球经济下滑时期,船舶买家有时会拖欠货款,融资服务便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中国船主更愿意在国内购船,这对中国造船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2009年我国造船行业加大了对造船业的扶持,当时推出了振兴中国造船3年刺激计划,鼓励银行为受到金融危机打击的船厂提供贷款,并且允许向外国买家提供贷款。中国进出口银行就陆续向国内最大的两家造船企业提供1600亿元的信贷额度,同时还向其他企业分别提供贷款。

       中国造船厂能取得成功还在于它们在成本方面极具竞争力。多数中国船厂制造的是一些用于运送煤炭、铁矿等货物的较为简单的散装货轮。这些船舶目前在市场占据了支配地位。

       供需失衡 形势复杂多变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船舶工业仍将面临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加大,竞争日趋激烈,产业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国际航运市场波动加大,供需失衡局面不断加剧,造船成本持续上升的局面,未来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

       专家预计,今年全球造船完工量为1.5亿载重吨,新承接订单约为8000万载重吨左右。由于造船完工量大大高于新接订单量,到年底手持船舶订单将大幅下滑。虽然市场供需失衡严重,但考虑到中、日、韩三大造船国汇率、钢材成本等因素影响,今年船价下滑空间有限。

       业界多数专家认为,今年随着国际经济复苏势头放缓,船舶市场有效需求将很难得到进一步放大。但在总体低位徘徊中仍然存在增长性需求和结构调整带来的需求。同时各船型差异化也带来新的市场需求。由此看说,国际船舶市场复苏的基础还不牢靠,船价仍将在低位徘徊。预计我国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还会保持平稳增长,造船完工量存在着超过2010年的可能,新接船舶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占世界份额比例或将维持现有水平。

       结构调整:新一轮发展契机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有关专家指出,企业要不懈地推进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以提高造船效率、降低造船成本为核心推进各项工作。加强生产精细化管理,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技术进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钢材利用率、降低耗能等措施保持或提高赢利水平。

       目前,我国船舶工业已进入产能集中释放期,已承接的手持订单将大量交付,保交船仍是船舶行业的重点工作。船舶企业应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协调与监控,加强与船东的相互沟通,以确保交船。另外,单纯依靠银行传统的融资手段已不能完全解决船舶企业融资问题。专家建议,造船企业要创新融资模式,加强与各类银企的合作,发展多种融资手段,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利用船舶产业基金、银企基金等开发产业链融资模式。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有关专家说,面对国际市场诸多不确定性,船舶行业必须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作为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把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能结构、生产组织结构调整作为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有专家认为,整个“十二五”期间可能都是船舶工业的结构调整期,即便“十二五”期间市场出现转机,结构调整也仍然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核心主题之一,这将是中国造船业新一轮发展的有利契机。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物流行业总体运行效率逐渐提高 景气度保持高位 头部企业正布局海外市场

我国物流行业总体运行效率逐渐提高 景气度保持高位 头部企业正布局海外市场

我国作为全球供应链枢纽与拥有庞大内需的市场,其物流业的扩张根植于深刻的宏观背景。一方面,国际产业资本的持续投入与国内消费升级浪潮,共同奠定了庞大的实物物流需求基础。另一方面,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指引下,商品流通效率被提升至新高度。多重动力驱动下,我国物流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根据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全国社会

2025年11月25日
轨道交通存量优化 轨道交通连接器行业稳步上量 国产化提速但高端短板仍待突破

轨道交通存量优化 轨道交通连接器行业稳步上量 国产化提速但高端短板仍待突破

预计我国轨道交通连接器将稳步上量,2027年市场规模达19.6亿美元,2023-2027年CAGR为4.4%,较2018-2022年增速有所放缓。

2025年11月23日
我国大宗商品物流行业规模已达万亿级 数智化探索脚步加快 市场迈向集群新时代

我国大宗商品物流行业规模已达万亿级 数智化探索脚步加快 市场迈向集群新时代

目前大宗商品物流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处于割裂状态,使得各方运力资源无法协同优化;货主、客户、承运方无法信息共享,物流过程无法透明化;单证无法统一互认,物流环节之间衔接不顺畅,运力资源利用率与整体作业效率低,导致大宗商品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2025年11月21日
全球火箭发射市场快速增长 中国星座组网引爆需求

全球火箭发射市场快速增长 中国星座组网引爆需求

近年来全球火箭发射服务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轨道发射次数达259次,创历史新高,平均每34小时发生一次,比2023年增加了5小时。这一显著增长反映了市场对发射服务的强劲需求。另外在市场规模方面,2024年全球发射服务市场收入约 186.8 亿美元,预计到 2034年将增长至 642.5 亿美

2025年11月19日
我国卫星制造行业向“批量生产”跃迁  市场呈“国家队”主导、商业航天日渐兴盛趋势

我国卫星制造行业向“批量生产”跃迁 市场呈“国家队”主导、商业航天日渐兴盛趋势

但近年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与革新,制造成本逐步降低,不断推动卫星批量生产进程。例如,相控阵TR组件、芯片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90%,单星成本从数亿元降至千万元级;航天电子等企业通过智能总装线将生产周期缩短至3个月,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提升10倍以上。有数据显示,我国低轨通信卫星制造成本从早期的3000万元/颗降至当前的

2025年11月18日
全球电动滑板车行业:欧美市场成熟 技术突围下中国品牌表现强劲

全球电动滑板车行业:欧美市场成熟 技术突围下中国品牌表现强劲

受益于政府为降低碳排放和城市拥堵推动的电动滑板车基础设施建设、电池技术进步带来的性能提升、共享出行市场扩容、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等因素的推动,预计全球电动滑板车市场规模有望稳步扩张,2033年达550.1亿美元,2024-2033年CAGR达4.6%。

2025年11月16日
“多式联运”“散改集”政策激活内贸集装箱航运行业新空间 三强鼎立格局成型

“多式联运”“散改集”政策激活内贸集装箱航运行业新空间 三强鼎立格局成型

发展内贸集装箱航运行业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循环、降低物流成本、优化运输结构以及提升产业链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政策在内贸集装箱航运领域持续发力:国家政策强调调整运输结构,推动大宗货物“公转水”,内河航运凭借成本低、运量大的优势成为关键抓手;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是物流大通道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式联运实现一票到底的运输服

2025年11月13日
迎石化转型升级窗口期 我国气力输送系统行业进入上升通道 市场竞争格局有望优化

迎石化转型升级窗口期 我国气力输送系统行业进入上升通道 市场竞争格局有望优化

气力输送技术始于十九世纪末的英国,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及实践,气力输送已成为全球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全球气力输送系统市场规模达到357.6亿美元,其中北美、欧洲合计占比65.4%。预计2027年全球气力输送系统市场规模将增长至405.0亿美元,2022-2027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5.80

2025年11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