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电子商务快递行业上下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快递产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发展定位研究报告

       电子商务产业和快递产业之间以产业链的形式结成合作联盟,共同发展,共担风险。电子商务快递产业链是一种新的产业链形态。电子商务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或系统,而是一个产业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链,其本质上是协同商务。快递服务的过程由多个环节组成,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增进效率。电子商务快递产业链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包括客户、供应商、物流配送和服务平台。其中,客户包括企业、个人和政府等消费团体,依赖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是产业链的终端;供应商包括个人、企业、服务商等供应商团体,可以是各个传统行业的产品提供者,亦可以是服务供应商;服务平台包括服务终端、认证机构、信用评价、推广媒介等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如阿里巴巴、亚马逊中国、当当网、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物流服务商覆盖中国邮政、民营快递公司、外资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服务商自建物流配送公司。

       1.电子商务快递产业链模式选择

首先,从电子商务企业和快递企业的角度来看,交易的对象是物流服务,这里的物流服务包括收件、分拣、运输和派件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很重要,需要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的密切沟通与合作,实现业务流程的协同,从而为终端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所以,物流服务是一项复杂的交易活动,需要多个环节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我们认为交易的复杂程度为高。其次,目前网络上销售的产品品类繁多,体积、重量、保存方式等各种情况均有差异,由于各个快递企业的实力不同,配送时间、配送网络等有较大差异,顾客满意度也有很大不同。由于电子商务物流要求的环节多,技术含量高,因此,交易信息或知识的可编码程度低。综上所述,电商与快递企业的产业链类型符合交易复杂程度高、交易信息可编码程度低的特点,根据快递企业供应商能力的高低,其治理类型可归为关系型和科层式两种。这也符合当前电子商务产业的实际。中国邮政、顺丰快递、四通一达等实力较强的快递物流企业大多和电商企业合作,签订第三方物流契约,组成关系型的产业链模式。还有一些电商企业为了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采用了自建物流和收购物流企业的方式,实现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如图3所示),比如京东商城和亚马逊中国都有自己的物流体系,淘宝和天猫也在积极筹划面向所有平台商户的大物流平台。


       要提高电商与快递企业的产业链效率,应该在标准化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使交易信息的可编码程度提高,如果所有的电商快递流程都实现标准化,将会极大地促进电商物流快递的发展。产业链的治理模式就将转化为模块化和领导型两种,电商企业完全可以放心地将自己的物流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自己则致力于网上业务的运营。对实力比较强的快递企业采用模块化的治理方式,对实力弱的小企业可以采用领导型的治理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可以极大地提升快递的业务量和效率,消除目前的电商物流瓶颈。电商快递物流的标准化工作是电商与快递产业链协同的关键所在,需要做大量工作。电商企业、快递企业、国家邮政总局、行业内的专家等各方应该联动,共同制定一个能为大多数企业和终端客户所接受的快递物流标准。仅靠快递企业自身是很难实现完全标准化的,这其中用户的参与也很重要,最终制定标准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客户满意,增强用户体验。同时,通过标准化也可以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及顾客与企业间的沟通成本。因此,电商快递的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政府出面,联合各方参与实体,群策群力,把标准化的工作做好,为电商和快递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312.8亿件,同比增长51.4%。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我国快递业务规模飞速扩张。


       2.电子商务物流标准化
       (1)行业细分标准。由于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交易的商品种类成千上万,有电子类、服装类、食品类、日化类、文具类等等,这些商品的属性各有特点,因此,快递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针对这些商品进行行业细分有其必要性。现有的物流行业细分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从现有的淘宝的卖家去区分,各个行业有各个行业的标准;另外一个是依据运送货品的尺寸区分,划分为大件、中件、小件,它们有不同的配送要求。当然,电子商务的商品不仅仅只具有商品类别和商品尺寸这两方面的属性,因此,快递企业还应当研究电子商务商品其他方面的属性,并根据其物流需求特点,推出更多的物流细分标准。
       (2)物流包装规范。不同的物流公司对商品包装的精细度不同,从而造成商品对用户的体验也不一样。同样一件商品,通过顺丰速递和圆通速递送达,其所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和包装大小,消费者心里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会偏向于包装较好的“这一个”商品。在物流环节快递业需要形成一个行业标准,规定最合理的包装规范,保证商品不受损失。包装规范也可以区分出高端和低端,低端是指基本的包装规范,保证商品不会破损,而高端的包装规范是针对一些高端商品,比如高档酒、贵重物品等,这类商品需要更完善的包装规范与商品的价值相对应。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转载请注明出处。(FS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电动两轮车头部企业积极出海 新国标驱动行业加速洗牌

我国电动两轮车头部企业积极出海 新国标驱动行业加速洗牌

2025年上半年,我国电动两轮车行业国内外销售表现强劲,国内销量与出口量均实现快速增长。当前,海外市场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特征,不同区域消费者在产品类型与功能偏好上差异显著。未来,海外电动两轮车市场仍具备广阔的发展潜力。以雅迪、爱玛、九号、台铃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正在积极出海,抢占市场先机。

2025年09月05日
成本高昂下企业普遍面临亏损 我国地铁行业陷入“建得起,养不起”困境

成本高昂下企业普遍面临亏损 我国地铁行业陷入“建得起,养不起”困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地铁项目建设加速,运营里程不断增长。到目前地铁已成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最重要组成部分,运营里程占比76%以上。2024年我国大陆地区共有58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61条,运营里程12160.77公里。其中地铁运营里程9306.09公里,占比76.53%。截至到2025年7月

2025年09月03日
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国际货运成重要增长点 国际航线网络持续扩容升级

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国际货运成重要增长点 国际航线网络持续扩容升级

自进入2025年以来,在国内经济稳健增长和旅游市场持续繁荣的背景下,作为经济重要“晴雨表”的航空物流表现出稳健发展态势,运输总周转量、货邮运输量、货邮吞吐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2025年08月25日
从新国标、国补政策分析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供需现状 龙头企业马太效应突出

从新国标、国补政策分析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供需现状 龙头企业马太效应突出

电动两轮车按整车质量、最高车速、电机功率等一系列指标可划分为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三大类。其中,电动自行车占据电动两轮车主要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电动自行车销量占两轮电动车市场的88%,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分别仅占比8%、4%。

2025年08月23日
钢铁、纸浆贸易兴旺 全球多用途船行业需求稳增 供应紧张局面下租船费率或走高

钢铁、纸浆贸易兴旺 全球多用途船行业需求稳增 供应紧张局面下租船费率或走高

与散货船、集装箱船和重大件运输船等专用船型相比,多用途船在货物适应性、港口适应性与整体经济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地缘政治冲突以及预期贸易关税等挑战下,多用途船市场波动幅度仍显著小于专用船。

2025年08月17日
迎海洋资源开发机遇 全球半潜船行业供给趋紧 中国船商凭规模及技术优势居领先地位

迎海洋资源开发机遇 全球半潜船行业供给趋紧 中国船商凭规模及技术优势居领先地位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不断深入,市场景气度正处于高位,一定程度上带动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的建设、运输需求剧增,为半潜船市场需求提供稳定支撑。根据数据,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 10.54 万亿元,较上年增长 5.9%,占 GDP 比重 达7.8%。

2025年08月16日
车企跨界投资 汽车运输船行业供需紧张局势或缓解 中国造船企业借新能源东风跃升

车企跨界投资 汽车运输船行业供需紧张局势或缓解 中国造船企业借新能源东风跃升

近年来全球汽车出口迅猛增长,2023年世界海运汽车贸易量增速已超15%,全球汽车船运力紧张问题凸显。由于出口量激增,汽车船的运力需求超过了现有运力的供应能力,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运输面临挑战,这对于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及交货时间产生重大影响。

2025年08月14日
国产混凝土泵车加速赶超领先 行业出口市场繁荣 龙头正积极探索智能绿色化路径

国产混凝土泵车加速赶超领先 行业出口市场繁荣 龙头正积极探索智能绿色化路径

我国混凝土泵车行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引进、仿制、自主研发、赶超领先四个阶段。自2021年起,混凝土泵车国内销量进入下行通道。不过,2023年其销量同比微增0.16%。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混凝土泵车出口市场蓬勃发展,呈现显著的“量额齐升”态势,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此外,在新一代信息技

2025年08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