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农用车市场属于政策


    2004年此时,我国农用运输车行业还沉浸在一举扭转连续3年低迷徘徊局面的喜悦之中。然而一年过去了,由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农用运输车分会秘书处提供给记者的最新数据却表明,在绝大多数农机产品产销攀升的情况下,农用运输车行业又重新跌入了低谷,并首次出现了20%以上的负增长,2004年农用运输车产量为209.11万辆,比2003年减少58.4万辆。 
    2004年中国农用运输车市场需求的连续下滑,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而农用运输车年底收官时所呈现出的沉闷格局,也使我们多了几分牵挂。可以说,无论是年初行业发展的“春光乍现”,还是其后的受挫于新交法,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 
    前高后低市场呈高速下滑之势 
    实际上我国农用车业2004年的开局还是相当不错的,一季度在农用车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产销量稳中有升,得到了相对平稳的发展。但进入3月份以后,农用车产销已开始下滑,二季度全国农用运输车产量同比下降了18.51%,其中三轮车下降了23.5%。在此期间,有的农用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已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而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
6月1日,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出炉,由于三轮农用运输车被改称三轮汽车、四轮农用运输车被改称低速载货车,从而使农用车这一使用了多年的名称消亡。而其所设置的门槛,也使农用车企业转产汽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从第四季度行业运行情况看,10月1日开始实施的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对三轮农用车免征购置税的“救市政策”,因其执行的是一个过时的标准,所以很难让遭受重创的农用车业振作起来。 
    据农用运输车分会统计,2004年我国共生产农用运输车209.1078万辆,销售208.8322万辆,产销率为99.87%。其中四轮农用运输车的产量为43.7337万辆,销量为43.3602万辆,产销率为99.15%;三轮农用运输车的产量为165.3741万辆,销量为165.472万辆,产销率达100.06%。 
    农用车市场整体格局变化不大 
    目前,我国共有137家农用车生产企业和200多个型号的产品。2004年,尽管农用车产量大幅下降,相当一部分企业举步维艰。但强者恒强,一些优势企业依然发展较为稳健,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使得农用车市场的整体格局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从四轮农用车和三轮农用车2004年前十名企业的排名可以看出,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仍雄踞三轮、四轮农用车产销量榜首。排在三轮农用车企业第二至十位的是山东五征、山东巨力、山东双力、福田重工、河南奔马、安徽飞彩、沈阳天菱、山西卓里和甘肃兰驼。从四轮农用车的生产情况看,山东时风的产量为8.8746万辆;山东寿光市凯马奥峰车辆有限公司的产量为3.7737万辆,位居第二;山东五征、资阳南骏、浙江正宇、四川银河、东安黑豹、成都王牌、安徽飞彩及日照金杯排在第三至十名。 
    2004年行业的生产集中度继续提高。从三轮农用运输车生产企业来看,2004年排名前10家企业产量为162.9465万辆,比上一年减少了23.38%。但排在前10名企业的产量已占到全行业的98.53%,比上年的95.45%提高了3.08个百分点。从四轮农用运输车生产企业来看,2004年排名前10家企业的产量为28.9686万辆,比上年增长了12.92%。排名前10家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比率为66.24%,比上年的62.85%提高了..39个百分点。 
    瓶颈待破未来走势仍不明朗 
    记者注意到,尽管前一段时间部分企业通过转产自救,已使生产经营步入正轨,但因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的支持而显得后劲不足。因此目前农用车“减负”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仍是业内人士最关心,也是议论最多的一个问题。由于大家对2005年相关政策能否调整到位大都心中无数,市场又充满了变数,不少人对未来行业的发展前景深感不安与迷惘。 
    记者近日就农用车税费政策是否会尽快调整一事征询了国家发改委一位人士的看法,他表示对此不可过于乐观。由于国家政策的制定事关全局,对相关政策的修订与完善并非易事,因此他个人认为近期与农用车税费等相关的政策并不会马上调整出台。 
    虽说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使农机业受益匪浅,但一权威人士认为,伴随着法制化管理力度的逐渐规范与加强,外部环境对农用车行业的制约作用将明显加大。 
    中国农机协会理事长高元恩对记者坦言,农用车市场复苏的关键要看有关部门能否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完善。如果农用车相关的优惠政策在2005年仍不能出台,无法减轻农民购买农用车费用的话,那么2005年农用车的产销量仍将大幅下滑。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农用车分会会长、安徽飞彩(集团)公司董事长洪理芳指出,虽然行业发展前景不甚明朗,但目前《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农用车业的影响已开始有所弱化。前不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三轮农用车是农民在农村内部和城乡道路搞短途运输的,它与过去的“扁担头”一样属于家庭必备的生产工具,是与农民的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有关部门应在税费政策上给予相应的倾斜,以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的。他认为,将来按照新的标准对三轮农用车免征购置税还是大有希望的。 
    农村运输主力军的地位并未改变 
    有关专家认为,农用运输车行业发展到今天,尽管路好似越走越窄、产业前景渺茫,但从我国国情看,目前农民尚不能逾越农用车消费阶段。正是基于此,2004年虽然受到主管部门变更、治理超标超载、原材料涨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农用车的产销量依然较大。中国农机协会预计,2005年农用车市产销将为220万~230万辆,其中三轮车为180万辆左右,四轮车可能是40万辆。这表明农用车仍是现阶段农村运输主力军。 
    从长远看,尽管农用车颇受争议,行业先天不足,发展前景难以预测,在2005年相关政策能否进行调整完善也未确定,但企业只要都能从行业的共同利益出发,立足长远,严格自律,练好内功,搞好科技创新,就能使整个农用运输车行业渡过难关。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智慧交通行业谋求高质量发展 技术向系统化智能跨越市场竞争格局重塑

我国智慧交通行业谋求高质量发展 技术向系统化智能跨越市场竞争格局重塑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保持在较高水平。2020-2024年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由34783亿元增长至37893亿元。

2025年10月21日
四大核心因素驱动 我国零担物流市场规模超万亿元 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

四大核心因素驱动 我国零担物流市场规模超万亿元 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

我国零担物流市场规模庞大,是实体经济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发展由四大核心引擎驱动:宏观经济增长与政策支持奠定了坚实基础;供应链柔性化变革催生了海量碎片化订单;电商消费升级推动了大件快递需求爆发;而科技赋能则成为降本增效、重塑行业格局的关键力量。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与结构性机遇。

2025年10月21日
中国高尔夫球车行业出口面临美国关税挑战 场景革命、技术升级两大主线注入新动能

中国高尔夫球车行业出口面临美国关税挑战 场景革命、技术升级两大主线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高尔夫球车应用场景得到极大的拓展。在旅游景点与度假村领域,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景点和度假村引入高尔夫球车作为观光工具,这部分应用场景目前占比达20%。例如,一些大型的自然景区、主题公园等,为了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纷纷购置高尔夫球车,方便游客在景区内便捷地穿梭游览。

2025年10月16日
智慧物流业正从单一场景向多元化纵深发展 企业需多维度差异化构建竞争力

智慧物流业正从单一场景向多元化纵深发展 企业需多维度差异化构建竞争力

近年在全球经济加速发展的进程中,物流业作为关键支撑产业,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传统物流模式在效率、环保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越来越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效便捷、绿色环保物流服务的迫切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智慧物流应运而生,并成为推动物流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

2025年10月14日
连续16年全球第一!我国叉车内外销双增长 无人叉车成行业新引擎

连续16年全球第一!我国叉车内外销双增长 无人叉车成行业新引擎

在销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叉车行业盈利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我国叉车行业实现营业总收入473亿元,同比增长2%;实现归母净利润46亿元,同比增长9%;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24%/11%,同比分别增长2.2pct/0.8pct。

2025年10月13日
成本降至万元 我国无人配送车行业盈利空间可期 国产企业进行海外试点

成本降至万元 我国无人配送车行业盈利空间可期 国产企业进行海外试点

无人配送车正从技术示范驶向规模化商用。面对超千亿元的潜在市场,新老玩家纷纷涌入,导致车辆价格在数年间从百万级骤降至“万元时代”。这一关键变化,叠加全国超百城开放路权,正强力助推行业跨越盈亏平衡点,迈向大规模商业化部署,驱动快递、即时零售等场景的物流模式变革。2025年,物流巨头与科技公司集体加码,将无人配送车行业推向爆

2025年09月2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