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航空零部件精密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与特殊过程工艺处理

        导读:航空零部件精密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与特殊过程工艺处理。航空零部件结构、形状、各零部件间配合关系复杂,部分零部件存在大量薄壁,而用于航空零部件加工的材料主要为航空特殊铝合金、钛合金及不锈钢等材料,其材质轻难加工,且本身尺寸跨度大,很容易发生变形,因此,在航空零部件的制造中,数控加工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根据零部件本身的特点决定采用何种加工方法和装备。

        参考《2017-2022年中国通用航空市场运营态势及十三五盈利战略分析报告

        数控加工技术、特殊过程工艺处理等是航空零部件精密加工的关键技术。

        1、数控加工技术

        航空零部件结构、形状、各零部件间配合关系复杂,部分零部件存在大量薄壁,而用于航空零部件加工的材料主要为航空特殊铝合金、钛合金及不锈钢等材料,其材质轻难加工,且本身尺寸跨度大,很容易发生变形,因此,在航空零部件的制造中,数控加工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根据零部件本身的特点决定采用何种加工方法和装备。形状较简单的结构件,采用三轴或四轴数控机床就可以进行加工;形状复杂的结构件,受刀具与零件相对位置的限制,采用三轴或四轴数控机床则需要多次装卡才能完成零件的加工。而每增加一次装夹,就增加一次误差来源,从而影响零件最终精度,并增加加工时间。同样受刀具与零件相对位置的限制,技术编程人员必须极其小心的避免刀具与零件的干涉,而且通常很难利用刀具最佳的切削位置,切削效率降低。由于复杂零件工艺要求高、加工难度大以及耗时长等原因,一般选择采用五轴数控联动机床加工。由于五轴数控联动机床有两个旋转轴,刀具与零件的相对位置更为灵活,其加工方式可以实现在一次装夹条件下对零件进行整体加工,刀具能够以理想的角度接近切削表面,实现最佳切削。五轴联动加工技术是现代航空零部件数控加工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目前国内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主要依靠进口,且单价远高于三轴、四轴数控联动机床,大量使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将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加工企业通常仅采购必要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加工部分形状复杂的结构件。

        基于数控加工技术,相应还需要成熟稳定的加工工艺及技术予以配合,才能满足零部件机加成型要求。比如:高精度盲孔加工技术、复杂深腔钛合金类零件加工技术、复杂薄壁类零件多面加工技术、热成型技术、表面完整性机械加工与智能控制技术等。

        2、特殊过程工艺处理

        特殊过程工艺处理主要包括无损检测、热处理、表面处理等。

        无损检测为航空零部件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飞机结构制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制造平台、利用给定的加工工艺和工艺文件,将材料加工成图纸设计要求的飞机结构或零件,在此过程中无损检测的主要作用就是确保每道工序的制造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及时发现结构制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超标缺陷,不让前一道制造工序产生的缺陷带到后一道制造工序。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等工序。由于航空零部件加工材料主要为金属材料,其材料自身会存在一定的内应力,通过机械加工后的零部件会加大材料内应力,内应力突破界限将使零部件产生裂纹,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因此,航空零部件产品出厂都要求达到零应力状态。为此,就需要对零部件半成品或成品进行热处理,以改变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并消除内应力。

        此外,航空产品需要在恶劣环境中自主完成各种任务,要求其零部件具有良好的耐高温和低温性能、良好的抗老化和腐蚀性能力,以及较强的断裂韧性和抗疲劳性能,用以保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为此,就需要对零部件半成品进行高品质的强化和表面处理。比如:阳极化处理可在铝材等表面形成厚度适宜的氧化膜,显著提升零部件的耐蚀性、硬度、耐磨性、绝缘性和耐热性,如再经热水、高温水蒸气或镍盐封闭处理后,则其耐蚀性和耐磨性还能进一步得到提高;喷丸强化在一个完全控制的状态下将无数小钢丸高速且连续喷射,捶打到零件表面,从而在表面产生一个残余压应力层,零件在压应力层保护下,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抗疲劳强度,并可防止零部件变性,延长安全工作寿命。

        目前国内航空制造领域特殊过程工艺处理产能绝大多数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公司拟通过募投项目完善此业务环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火箭发射市场快速增长 中国星座组网引爆需求

全球火箭发射市场快速增长 中国星座组网引爆需求

近年来全球火箭发射服务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轨道发射次数达259次,创历史新高,平均每34小时发生一次,比2023年增加了5小时。这一显著增长反映了市场对发射服务的强劲需求。另外在市场规模方面,2024年全球发射服务市场收入约 186.8 亿美元,预计到 2034年将增长至 642.5 亿美

2025年11月19日
我国卫星制造行业向“批量生产”跃迁  市场呈“国家队”主导、商业航天日渐兴盛趋势

我国卫星制造行业向“批量生产”跃迁 市场呈“国家队”主导、商业航天日渐兴盛趋势

但近年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与革新,制造成本逐步降低,不断推动卫星批量生产进程。例如,相控阵TR组件、芯片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90%,单星成本从数亿元降至千万元级;航天电子等企业通过智能总装线将生产周期缩短至3个月,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提升10倍以上。有数据显示,我国低轨通信卫星制造成本从早期的3000万元/颗降至当前的

2025年11月18日
全球电动滑板车行业:欧美市场成熟 技术突围下中国品牌表现强劲

全球电动滑板车行业:欧美市场成熟 技术突围下中国品牌表现强劲

受益于政府为降低碳排放和城市拥堵推动的电动滑板车基础设施建设、电池技术进步带来的性能提升、共享出行市场扩容、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等因素的推动,预计全球电动滑板车市场规模有望稳步扩张,2033年达550.1亿美元,2024-2033年CAGR达4.6%。

2025年11月16日
“多式联运”“散改集”政策激活内贸集装箱航运行业新空间 三强鼎立格局成型

“多式联运”“散改集”政策激活内贸集装箱航运行业新空间 三强鼎立格局成型

发展内贸集装箱航运行业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循环、降低物流成本、优化运输结构以及提升产业链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政策在内贸集装箱航运领域持续发力:国家政策强调调整运输结构,推动大宗货物“公转水”,内河航运凭借成本低、运量大的优势成为关键抓手;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是物流大通道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式联运实现一票到底的运输服

2025年11月13日
迎石化转型升级窗口期 我国气力输送系统行业进入上升通道 市场竞争格局有望优化

迎石化转型升级窗口期 我国气力输送系统行业进入上升通道 市场竞争格局有望优化

气力输送技术始于十九世纪末的英国,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及实践,气力输送已成为全球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全球气力输送系统市场规模达到357.6亿美元,其中北美、欧洲合计占比65.4%。预计2027年全球气力输送系统市场规模将增长至405.0亿美元,2022-2027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5.80

2025年11月11日
降碳促绿色船舶成新主角 出口领先地位持续提升 中国船舶制造行业经营业绩拐点初现

降碳促绿色船舶成新主角 出口领先地位持续提升 中国船舶制造行业经营业绩拐点初现

船舶制造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既得益于全球经济后周期的“红利”,又将享受造船自身大规模“新旧迭代”周期的开启。近年来,中国和亚洲经济发展带动全球贸易量复苏,同时已交付船只到达更换寿命催生替换需求,新一轮船舶周期已至,行业景气向上。

2025年11月10日
从“人眼巡检”到“AI慧眼” 我国城轨运维机器视觉行业迈向一体化智能时代

从“人眼巡检”到“AI慧眼” 我国城轨运维机器视觉行业迈向一体化智能时代

作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提升效率的关键技术,城轨运维机器视觉正迎来高速发展期。该技术通过图像采集与智能分析,实现对车辆、线路、供电等系统的自动化检测与智能诊断。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顶层政策的强力引导下,面对超万公里运营里程带来的庞大运维需求与“夜间天窗期”的时效压力,城轨运维机器视觉行业发展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2025年11月08日
政策驱动与需求上升并进 我国铁路运维机器视觉行业步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政策驱动与需求上升并进 我国铁路运维机器视觉行业步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随着我国铁路运营里程持续增长及运维安全需求日益提升,机器视觉技术正成为推动铁路运维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力量。在《“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等政策推动下,行业已形成从硬件、算法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并在线路巡检、接触网检测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2024年国内铁路运维机器视觉市场规模达26.7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

2025年11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