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十二五”期间影响我国涂料行业发展有利和不利因素

导读:“十二五”期间影响我国涂料行业发展有利和不利因素。轨道交通装备防腐涂料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在轨道交通装备新造市场,根据国家铁路局发布的 2010-2014 年《铁道统计公报》,我国铁路车辆购置投资额从2010 年的 1,066.50 亿元增加至 2014 年的 1,465.00 亿元,年均增长 9.34%。

参考《2017-2022年中国油漆涂料产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1、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扶持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对涂料生产的主要鼓励政策如下表所示:


 

       (2)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轨道交通装备防腐涂料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在轨道交通装备新造市场,根据国家铁路局发布的 2010-2014 年《铁道统计公报》,我国铁路车辆购置投资额从2010 年的 1,066.50 亿元增加至 2014 年的 1,465.00 亿元,年均增长 9.3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我国轨道交通车辆营运数量由 2010 年的 8,285 辆增加至 2014 年的 17,300 辆,年均增长 27.20%。在轨道交通装备维修市场,随着铁路车辆、轨道交通车辆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未来几年轨道交通装备维修市场将逐渐进入高峰期,轨道交通装备维修市场已成为防腐涂料需求增长的主要市场领域之一。

       风电、核电等新能源装备及航天、军工、石油石化等其他机械设备防腐涂料市场发展空间广阔。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在风电领域,风电装机规模将由 2010 年的 3,100 万千瓦增加至 2015 年的 10,000 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 6,900 万千瓦,是“十一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的 2.32 倍;在核电领域,核电装机规模将由 2010 年的 1,082 万千瓦增加至 2015 年的 4,000 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 2,918 万千瓦,是“十一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的 7.35 倍。这些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为公司在防腐涂料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随着风电、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规模的日益扩大,上述领域维护市场的需求亦随之增加,为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业务扩展创造机遇。

       轨道交通工程防水涂料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在轨道交通工程新建市场,根据国家铁路局发布的 2010-2015 年《铁道统计公报》,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 2011 年的 5,906.09 万元增加至 2015 年的 8,238.00 万元,累计投资 35,229.21万元,年均增长 9.87%,投产新线路规模从 2011 年的 2,167 公里增加至 2015 年的 9,531 公里,年均增长 84.96%。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我国城际轨道线路总长度由 2010年的1,471公里增加至2014年的2,816公里,年均增长22.86%。

       在轨道交通工程维护市场,根据 2010 年-2015 年《铁路统计公报》,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从 2010 年的 9.10 万公里增加至 2015 年的 12.10 万公里,年均增长6.59%,铁路营运里程规模的持续增加及运营年限的逐步增长,将带动铁路维护工程需求的持续增加,发展创造机遇。

       除轨道交通工程防水领域以外,应用领域拓展至水利工程、市政工程、民用建筑等其他混凝土防水领域。其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市场容量远远超过轨道交通工程防水领域。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未来城镇化的趋势,国家基础设施及建筑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将带动整个防水涂料的市场需求。

       (3)行业加快资源整合、缩小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

       中国涂料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健康、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不少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目的,营销模式、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但是,我国涂料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科研力量分散且薄弱,技术投入相对较少。规模较大的优质企业开始不断扩张,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加快资源整合力度,并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特别是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基础材料的研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方面,不断缩小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在国内高端涂料市场的竞争力快速增强。行业的资源整合将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研发水平,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是涂料行业持续发展和创新的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

       (1)轨道交通基础建设投资存在一定的波动

       中国轨道交通基础建设投资受国家的宏观经济及政策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这种波动性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行业内企业不同期间的业绩水平及行业的竞争格局,是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2)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

       近年来,我国防腐和防水涂料行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大部分防腐防水涂料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科研成果数量少,水平不高;二是企业体制创新进展慢,防腐防水涂料企业大多数还处于小规模生产阶段,部分企业还处于小作坊式生产阶段,企业管理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的要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蛋氨酸需求增多 亚洲产能“后来居上” 中国正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全球蛋氨酸需求增多 亚洲产能“后来居上” 中国正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蛋氨酸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全球禽类养殖和肉蛋奶类消费量,以及宠物食品、水产饲料等行业的消费量。从需求角度来看, 2022年 ,全球蛋氨酸需求量达到161.6万吨,与上年150.5万吨的需求量相比,同比增长了7.3%。

2024年09月06日
锂电池等下游市场高度景气带动聚偏氟乙烯产能快速扩张 供需结构出现逆转

锂电池等下游市场高度景气带动聚偏氟乙烯产能快速扩张 供需结构出现逆转

随着聚偏氟乙烯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需结构于2023年出现逆转,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同时其供应端竞争压力加大,锂电级聚偏氟乙烯价格更是一路下跌。

2024年09月06日
我国甲醇行业:绿色甲醇产能有望释放 市场仍供不应求且进口量整体扩大

我国甲醇行业:绿色甲醇产能有望释放 市场仍供不应求且进口量整体扩大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甲醛市场仍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部分需求需要依靠进口补充。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甲醇对外依存度始终维持在10%以上,2023年有所上升,达到14.89%;进口量维持在700万吨以上,2023年增长至1455.29万吨,同比增长19.35%;进口额则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3年达到293.55亿元,同比增长

2024年09月03日
我国硫酸行业发展现状:产能稳步增长 下游消费以磷肥为主

我国硫酸行业发展现状:产能稳步增长 下游消费以磷肥为主

2003年我国硫酸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硫酸生产国;此后,我国一直保持着硫酸产量世界第一的地位;近年来,受环保政策以及限电等因素影响,我国硫酸产量增长缓慢,增速始终不超过2%,2023年达到9580万吨(折100%),同比微增长0.79%。

2024年09月02日
我国改性塑料行业产量及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市场竞争梯队化 金发科技领先

我国改性塑料行业产量及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市场竞争梯队化 金发科技领先

2018-2022年我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由16587亿元增长到1864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7%,预计2024年我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将达19772亿元。随着人们对性能、安全、健康重视度越来越高,国内外对塑料材料的轻量化、防火安全性、绿色环保等提出了严格要求,消费电子领域高端改性塑料需求仍将保持增长。

2024年08月29日
我国烧碱行业发展现状:产能产量整体保持增长 氧化铝为最大下游市场

我国烧碱行业发展现状:产能产量整体保持增长 氧化铝为最大下游市场

烧碱行业的下游需求结构较为分散,氧化铝为第一大需求领域,2023年占比达到约29%;其次是印染/化纤,占比约13%;造纸、水处理和锂电等需求领域占比均在10%以下。

2024年08月28日
我国双氧水行业供需现状分析:产能持续增长 下游需求潜力仍然较大

我国双氧水行业供需现状分析:产能持续增长 下游需求潜力仍然较大

2021年-2023年,我国双氧水产能进一步扩张,增速维持在17%以上,2023年上升至2636万吨,同比增长19.98%。据悉,这3年双氧水产能增幅明显提升,主要受到三大因素推动。

2024年08月27日
我国工业炸药行业基本实现产销平衡 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态势明显

我国工业炸药行业基本实现产销平衡 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态势明显

近年来我国工业炸药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态势明显。数据显示,其CR5由2019年的29.69% 上升至2023年的41.76%;CR10则由2019年的46.46%上升至2023年的62.34%。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工信部发布《“十四五”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安全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民爆企业重组整合;另一方面

2024年08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