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化工行业碳素材料碳纤维概念与分类详情

 导读:化工行业碳素材料碳纤维概念与分类详情。碳纤维(carbon fiber)是一种丝状碳素材料,由有机纤维经碳化以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直径 5-10 微米,含碳量高达 90%以上,强度比钢铁高但密度比铝小,具有轻质、高强度、高弹性模量、耐高低温、耐腐蚀、耐疲劳等优异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交通、能源、体育休闲等领域。 

参考《2017-2022年中国碳纤市场运行态势及十三五投资决策分析报告 

        碳纤维(carbon fiber)是一种丝状碳素材料,由有机纤维经碳化以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直径 5-10 微米,含碳量高达 90%以上,强度比钢铁高但密度比铝小,具有轻质、高强度、高弹性模量、耐高低温、耐腐蚀、耐疲劳等优异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交通、能源、体育休闲等领域。碳纤维“外柔内刚”,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固有特性,但其外形有显著的各向异性、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沿纤维方向有很高的强度,是新一代增强纤维。 

         1:碳纤维和其他材料性能对比 

 

        (一)碳纤维的物理特性简介 

        1、碳纤维的密度在(1.5~2.0) g/cm3 之间,除与原丝结构有关外,还取决于碳化处理温度,一般经高温石墨化(3000 ℃)处理,密度可达 2.0 g/cm3 

        2、碳纤维热膨胀系数呈现各项异性的特点,与其他纤维不同:平行于纤维方向是负值(-0.72 ~ -0.90)*10-6 K-1,而垂直于纤维方向是正值(22 ~ 32)*10-6 K-1 

        3、碳纤维的电动势为正值,而铝合金的电动势为负值,两者组合应用时会发生电化学腐蚀。 

        (二)碳纤维的分类 

        按照原料体系:碳纤维主要分为粘胶基、沥青基和聚丙烯腈(PAN)基三大种类,其中PAN 基碳纤维因其生产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力学性能优良等特点,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产量最高、品种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碳纤维,碳纤维市场占有率高达 90%以上。 

        粘胶基碳纤维的原材料是纤维素,经纺丝制备纤维素后进行预氧化处理和碳化处理形成粘胶基纤维。其制备工艺与 PAN 基碳纤维有所不同,在预氧化之前需要进行水洗和催化浸渍过程,而之后的预氧化过程是将有机纤维变为无机纤维的关键。由于生产粘胶基碳纤维的工艺流程较长,工艺条件苛刻,碳化吸收率低(理想值为 44.4%,但实际值仅有 10%-30%),成本高,不宜大规模生产,综合性能劣于 PAN 基纤维,随着 60 年代 PAN 基和沥青基碳纤维的出现而逐步萎缩,目前产量不足全球总产量的 1%。但其碱金属以及碱土金属离子含量低,在隔热、耐烧蚀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用途,主要用于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不会完全淘汰出局。 

        沥青基碳纤维原料一般为可纺沥青,主要是石油沥青和煤沥青,也可以由聚氯乙烯裂解得到。可纺沥青含碳量高达 80%以上,可以用来制备碳纤维,但其软化点低于 120 ℃,在生产碳纤维之前必须进行调制和改性预处理,制备软化点在 250 ℃ 以上的高软化点沥青。各向同性的沥青原料经过不同方法的预处理之后,可制备成通用性纺丝沥青和中间相沥青。通用级沥青呈各向同性的结构,生产成本低,所制备的碳纤维力学性能不高,一般用作民用和制备活性炭纤维。中间相沥青结构呈各向异性,用于制备高性能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原料来源丰富便宜、理论成本最低、碳吸收率高(80% ~ 90%),然而其强度较低、产品重复性差,实际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成本反而高于 PAN 基碳纤维,应用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具有优良的传热、导电性能和极低的热膨胀系数能满足特种市场如宇航部的需要,同时显示有望降低价格形成大规模生产的可能。 

        PAN 基碳纤维原料为丙烯腈(AN),并通过聚合、纺丝、预氧化、碳化、石墨化等多个过程制备 PAN 基碳纤维,碳化吸收率较高(50% ~ 60%)。PAN 纤维是生产高性能碳纤维最有前途的前驱体,利用其制备的碳纤维综合性能最好、生产工艺成熟简单、应用最广、品种最多,是目前全球碳纤维市场的主流,产量占全球碳纤维总产量的 90%以上。 

         2:三大类碳纤维性能对比 

 

        根据碳纤维束单丝数量:碳纤维可以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两种。单丝数量在 24K 及以下的称为“宇航级”小丝束,如 1K3K6K12K 24K,单丝数量在 48K 及以上的称为“工业级”大丝束,如 48K60K120K360K 480K,其中 K 代表 1000 根单丝。小丝束工艺控制要求严格,生产成本较高,但丝束越小制造出来的产品越轻薄,性能越高,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端领域,大丝束工艺要求相对不那么严格,生产成本较低,主要应用于汽车、风力发电等工业领域,未来其性能有望得到进一步地改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YT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ABS行业:产能过剩明显 利润、产量均下降 亏损幅度扩大

我国ABS行业:产能过剩明显 利润、产量均下降 亏损幅度扩大

2020-2024年,我国ABS行业经历了一轮显著的产能扩张周期,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97%。但2022年以来,其产能利用率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到2024年已降至60%左右的低位,反映出明显的产能过剩局面。预计2025年行业产能过剩压力或进一步加大。

2025年07月04日
橡胶履带行业:下游提供广阔增长空间 自动化、规模化、集约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橡胶履带行业:下游提供广阔增长空间 自动化、规模化、集约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近年来在“双碳”政策的背景下钢铁行业产能产量“双限”。但进入2023年以来,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钢铁产量保持增长,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支撑了下游行业和新兴产业对钢铁在量和质上的更高需求。2025年1-5月我国钢材产量约为60581.9万吨,同比增长5.2%。

2025年07月04日
我国涂层材料行业:政策推动产品创新、绿色发展 工业领域国产替代仍任重道远

我国涂层材料行业:政策推动产品创新、绿色发展 工业领域国产替代仍任重道远

涂层材料制造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配套工业之一,其材料性能、环保属性对下游和终端产品具有重大影响,推动着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产业降本、绿色环保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为涂层材料行业的市场扩大、需求增长、产品创新、绿色环保发展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5年07月04日
我国制冷剂行业:供给受限+需求旺盛下市场价格持续攀升 第四代成发展方向

我国制冷剂行业:供给受限+需求旺盛下市场价格持续攀升 第四代成发展方向

进入2025年,我国制冷剂生产端负荷较重。一方面是配额削减政策使得二代产能加速收缩。根据《2025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使用配额核发表》,2025年我国HCFCs生产配额总量被严格控制在16.36万吨,内用生产配额总量与使用配额总量为8.60万吨,生产和使用量分别削减基线值的67.5%和73.2%。其中R22生产配额

2025年07月02日
我国化肥行业分析:市场刚性需求支撑仍存 高端复合肥、新型化肥潜力较大

我国化肥行业分析:市场刚性需求支撑仍存 高端复合肥、新型化肥潜力较大

当前,我国对于粮食安全高度重视,而化肥对粮食产量的提升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在不同作物实际施肥中,高产目标的单位化肥施用量较一般目标的施肥量有明显提升。我国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无论是从提升单亩产量,还是保证种植面积都有相对较强的政策保障。

2025年07月01日
“苏超”持续火爆!我国人造草坪行业需求将不断释放 共创草坪成龙头企业

“苏超”持续火爆!我国人造草坪行业需求将不断释放 共创草坪成龙头企业

随着国家促进体育消费政策的出台,“苏超”联赛热潮起且该模式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不仅将带动人造草坪行业进一步发展,也将为全民健身和青少年足球培训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造草坪将在运动性能、环保特性、成本等方面持续优化,为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25年06月27日
我国丙烯腈行业将迎来新一轮产能集中扩张期 进出口均价持续下跌

我国丙烯腈行业将迎来新一轮产能集中扩张期 进出口均价持续下跌

近年来,全球丙烯腈产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产能持续向中国转移。我国丙烯腈产能全球占比从2020年的31.82%快速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50%,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2024年行业产能维持在439.9万吨,未新增产能投放。展望2025年,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扩张周期,预计新增产能131万吨,镇海炼化、裕龙石化等4家新企业将进

2025年06月27日
汽车轻量化为聚碳酸酯带来机遇 行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对外依存度大幅下降

汽车轻量化为聚碳酸酯带来机遇 行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对外依存度大幅下降

2020-2024年,我国聚碳酸酯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产能和产量分别实现16.62%和23.7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同时,其对外依存度、进口量不断下滑。然而,在产能快速扩张的同时,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低端产品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而在光学级、医疗级等高端产品领域,国内产能仍然欠缺。截至2024年底,我国

2025年06月2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