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化工行业碳素材料碳纤维概念与分类详情

 导读:化工行业碳素材料碳纤维概念与分类详情。碳纤维(carbon fiber)是一种丝状碳素材料,由有机纤维经碳化以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直径 5-10 微米,含碳量高达 90%以上,强度比钢铁高但密度比铝小,具有轻质、高强度、高弹性模量、耐高低温、耐腐蚀、耐疲劳等优异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交通、能源、体育休闲等领域。 

参考《2017-2022年中国碳纤市场运行态势及十三五投资决策分析报告 

        碳纤维(carbon fiber)是一种丝状碳素材料,由有机纤维经碳化以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直径 5-10 微米,含碳量高达 90%以上,强度比钢铁高但密度比铝小,具有轻质、高强度、高弹性模量、耐高低温、耐腐蚀、耐疲劳等优异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交通、能源、体育休闲等领域。碳纤维“外柔内刚”,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固有特性,但其外形有显著的各向异性、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沿纤维方向有很高的强度,是新一代增强纤维。 

         1:碳纤维和其他材料性能对比 

 

        (一)碳纤维的物理特性简介 

        1、碳纤维的密度在(1.5~2.0) g/cm3 之间,除与原丝结构有关外,还取决于碳化处理温度,一般经高温石墨化(3000 ℃)处理,密度可达 2.0 g/cm3 

        2、碳纤维热膨胀系数呈现各项异性的特点,与其他纤维不同:平行于纤维方向是负值(-0.72 ~ -0.90)*10-6 K-1,而垂直于纤维方向是正值(22 ~ 32)*10-6 K-1 

        3、碳纤维的电动势为正值,而铝合金的电动势为负值,两者组合应用时会发生电化学腐蚀。 

        (二)碳纤维的分类 

        按照原料体系:碳纤维主要分为粘胶基、沥青基和聚丙烯腈(PAN)基三大种类,其中PAN 基碳纤维因其生产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力学性能优良等特点,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产量最高、品种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碳纤维,碳纤维市场占有率高达 90%以上。 

        粘胶基碳纤维的原材料是纤维素,经纺丝制备纤维素后进行预氧化处理和碳化处理形成粘胶基纤维。其制备工艺与 PAN 基碳纤维有所不同,在预氧化之前需要进行水洗和催化浸渍过程,而之后的预氧化过程是将有机纤维变为无机纤维的关键。由于生产粘胶基碳纤维的工艺流程较长,工艺条件苛刻,碳化吸收率低(理想值为 44.4%,但实际值仅有 10%-30%),成本高,不宜大规模生产,综合性能劣于 PAN 基纤维,随着 60 年代 PAN 基和沥青基碳纤维的出现而逐步萎缩,目前产量不足全球总产量的 1%。但其碱金属以及碱土金属离子含量低,在隔热、耐烧蚀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用途,主要用于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不会完全淘汰出局。 

        沥青基碳纤维原料一般为可纺沥青,主要是石油沥青和煤沥青,也可以由聚氯乙烯裂解得到。可纺沥青含碳量高达 80%以上,可以用来制备碳纤维,但其软化点低于 120 ℃,在生产碳纤维之前必须进行调制和改性预处理,制备软化点在 250 ℃ 以上的高软化点沥青。各向同性的沥青原料经过不同方法的预处理之后,可制备成通用性纺丝沥青和中间相沥青。通用级沥青呈各向同性的结构,生产成本低,所制备的碳纤维力学性能不高,一般用作民用和制备活性炭纤维。中间相沥青结构呈各向异性,用于制备高性能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原料来源丰富便宜、理论成本最低、碳吸收率高(80% ~ 90%),然而其强度较低、产品重复性差,实际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成本反而高于 PAN 基碳纤维,应用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具有优良的传热、导电性能和极低的热膨胀系数能满足特种市场如宇航部的需要,同时显示有望降低价格形成大规模生产的可能。 

        PAN 基碳纤维原料为丙烯腈(AN),并通过聚合、纺丝、预氧化、碳化、石墨化等多个过程制备 PAN 基碳纤维,碳化吸收率较高(50% ~ 60%)。PAN 纤维是生产高性能碳纤维最有前途的前驱体,利用其制备的碳纤维综合性能最好、生产工艺成熟简单、应用最广、品种最多,是目前全球碳纤维市场的主流,产量占全球碳纤维总产量的 90%以上。 

         2:三大类碳纤维性能对比 

 

        根据碳纤维束单丝数量:碳纤维可以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两种。单丝数量在 24K 及以下的称为“宇航级”小丝束,如 1K3K6K12K 24K,单丝数量在 48K 及以上的称为“工业级”大丝束,如 48K60K120K360K 480K,其中 K 代表 1000 根单丝。小丝束工艺控制要求严格,生产成本较高,但丝束越小制造出来的产品越轻薄,性能越高,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端领域,大丝束工艺要求相对不那么严格,生产成本较低,主要应用于汽车、风力发电等工业领域,未来其性能有望得到进一步地改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YT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电解液添加剂行业:供需错配驱动价格暴涨 头部企业凭借产能和技术优势成为最大受益者

我国电解液添加剂行业:供需错配驱动价格暴涨 头部企业凭借产能和技术优势成为最大受益者

目前行业内常用的电解液添加剂主要有碳酸亚乙烯酯(VC)、氟代碳酸乙烯酯(FEC)、丙烷磺酸内酯(PS)等。其中VC和FEC凭借优异的性能表现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两类添加剂,二者合计占据添加剂市场65%的份额,应用占比位居行业前列。

2025年11月15日
我国纯苯产能全球占比提升 行业供给能力持续强化且集中 进口量仍高速增长

我国纯苯产能全球占比提升 行业供给能力持续强化且集中 进口量仍高速增长

纯苯作为石油化工核心基础原料之一,我国已构建起覆盖原料端、生产端、应用端的完善产业链。行业呈现产能产量双升、全球占比持续提升的态势,且区域与企业集中度显著。值得注意的是,纯苯下游需求受多领域驱动快速增长,表观消费量增速领先产能与产量增长,且叠加多重因素推动,进口量快速增长,而出口市场尚未有效打开。

2025年11月14日
政策与市场共振 我国三氯蔗糖行业盈利有望回归理性 龙头企业盈利能力或持续改善

政策与市场共振 我国三氯蔗糖行业盈利有望回归理性 龙头企业盈利能力或持续改善

我国是全球三氯蔗糖生产与销售大国。从产能来看,目前全球三氯蔗糖名义产能已超 3.05万吨,其中约90%的产能集中在中国。从产量来看,2023年我国三氯蔗糖产量约2.1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87.5%。从内销量来看,2023年我国三氯蔗糖约为‌4527吨‌‌,占比全球比重‌26%‌,仅次于美国。

2025年11月13日
我国苯乙烯价格下行 自给率提升驱动进口收缩、贸易格局优化显成效

我国苯乙烯价格下行 自给率提升驱动进口收缩、贸易格局优化显成效

我国苯乙烯已构建完整高效产业链,上游依赖纯苯等原料,中游以乙苯脱氢法为主导工艺,下游应用多元。行业经历产能快速扩张后,2023年末进入过剩阶段,2025年计划扩能或加剧压力,且产能集中于华东等区域。2025年纯苯降价削弱成本支撑,叠加产能过剩压力,苯乙烯价格整体下行。同时,自给率提升推动苯乙烯进口规模快速收缩,贸易格局

2025年11月13日
我国有机硅行业扩产周期或进入尾声 供给格局优化与价格回归可期

我国有机硅行业扩产周期或进入尾声 供给格局优化与价格回归可期

近年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下游电子、电力、新能源等领域需求的带动下,我国有机硅需求量保持了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9-2024年我国有机硅表观消费量从106.2万吨提升至181.6万吨,CAGR为11.3%。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有机硅表观消费量162万吨,同比增长5.5%。

2025年11月12日
我国金属萃取剂行业:锂电池回收将构筑增长新动能 康普化学为龙头

我国金属萃取剂行业:锂电池回收将构筑增长新动能 康普化学为龙头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与电化学储能产业蓬勃发展,强力拉动我国锂电池出货量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为143.0GWh,2024年已增至1214.6GWh,2020-2024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0.72%。锂电池主要包括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正极主要成分为镍钴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锰酸锂电池等。

2025年11月12日
我国丁基橡胶行业:全球产能占比提升 出口量增但放缓 进口依赖下逆差犹存

我国丁基橡胶行业:全球产能占比提升 出口量增但放缓 进口依赖下逆差犹存

我国丁基橡胶自1999年实现工业化突破后,产能不断扩张,2024年达65万吨,其产能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也随之提升。丁基橡胶下游消费高度集中于轮胎领域,子午线轮胎产量增长与轮胎子午化率提升,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2025年11月11日
我国工程塑料行业前景分析:汽车轻量化带来机遇 国产替代空间依然可观

我国工程塑料行业前景分析:汽车轻量化带来机遇 国产替代空间依然可观

工程塑料凭借优异性能及突出金属替代潜力,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等领域,汽车为第一大应用市场。汽车轻量化与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叠加产业持续扩张,为行业带来显著机遇。我国工程塑料供给能力提升,部分产品进口替代成效突出,但特种工程塑料等领域国产替代空间依然可观。此外,聚醚醚酮等工程塑料适配人形机器人轻量化、精密部件需求,应用前

2025年11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