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化工行业碳素材料碳纤维概念与分类详情。碳纤维(carbon fiber)是一种丝状碳素材料,由有机纤维经碳化以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直径 5-10 微米,含碳量高达 90%以上,强度比钢铁高但密度比铝小,具有轻质、高强度、高弹性模量、耐高低温、耐腐蚀、耐疲劳等优异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交通、能源、体育休闲等领域。
参考《2017-2022年中国碳纤维市场运行态势及十三五投资决策分析报告》
碳纤维(carbon fiber)是一种丝状碳素材料,由有机纤维经碳化以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直径 5-10 微米,含碳量高达 90%以上,强度比钢铁高但密度比铝小,具有轻质、高强度、高弹性模量、耐高低温、耐腐蚀、耐疲劳等优异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交通、能源、体育休闲等领域。碳纤维“外柔内刚”,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固有特性,但其外形有显著的各向异性、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沿纤维方向有很高的强度,是新一代增强纤维。
表 1:碳纤维和其他材料性能对比
(一)碳纤维的物理特性简介
1、碳纤维的密度在(1.5~2.0) g/cm3 之间,除与原丝结构有关外,还取决于碳化处理温度,一般经高温石墨化(3000 ℃)处理,密度可达 2.0 g/cm3;
2、碳纤维热膨胀系数呈现各项异性的特点,与其他纤维不同:平行于纤维方向是负值(-0.72 ~ -0.90)*10-6 K-1,而垂直于纤维方向是正值(22 ~ 32)*10-6 K-1;
3、碳纤维的电动势为正值,而铝合金的电动势为负值,两者组合应用时会发生电化学腐蚀。
(二)碳纤维的分类
按照原料体系:碳纤维主要分为粘胶基、沥青基和聚丙烯腈(PAN)基三大种类,其中PAN 基碳纤维因其生产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力学性能优良等特点,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产量最高、品种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碳纤维,碳纤维市场占有率高达 90%以上。
粘胶基碳纤维的原材料是纤维素,经纺丝制备纤维素后进行预氧化处理和碳化处理形成粘胶基纤维。其制备工艺与 PAN 基碳纤维有所不同,在预氧化之前需要进行水洗和催化浸渍过程,而之后的预氧化过程是将有机纤维变为无机纤维的关键。由于生产粘胶基碳纤维的工艺流程较长,工艺条件苛刻,碳化吸收率低(理想值为 44.4%,但实际值仅有 10%-30%),成本高,不宜大规模生产,综合性能劣于 PAN 基纤维,随着 60 年代 PAN 基和沥青基碳纤维的出现而逐步萎缩,目前产量不足全球总产量的 1%。但其碱金属以及碱土金属离子含量低,在隔热、耐烧蚀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用途,主要用于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不会完全淘汰出局。
沥青基碳纤维原料一般为可纺沥青,主要是石油沥青和煤沥青,也可以由聚氯乙烯裂解得到。可纺沥青含碳量高达 80%以上,可以用来制备碳纤维,但其软化点低于 120 ℃,在生产碳纤维之前必须进行调制和改性预处理,制备软化点在 250 ℃ 以上的高软化点沥青。各向同性的沥青原料经过不同方法的预处理之后,可制备成通用性纺丝沥青和中间相沥青。通用级沥青呈各向同性的结构,生产成本低,所制备的碳纤维力学性能不高,一般用作民用和制备活性炭纤维。中间相沥青结构呈各向异性,用于制备高性能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原料来源丰富便宜、理论成本最低、碳吸收率高(80% ~ 90%),然而其强度较低、产品重复性差,实际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成本反而高于 PAN 基碳纤维,应用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具有优良的传热、导电性能和极低的热膨胀系数能满足特种市场如宇航部的需要,同时显示有望降低价格形成大规模生产的可能。
PAN 基碳纤维原料为丙烯腈(AN),并通过聚合、纺丝、预氧化、碳化、石墨化等多个过程制备 PAN 基碳纤维,碳化吸收率较高(50% ~ 60%)。PAN 纤维是生产高性能碳纤维最有前途的前驱体,利用其制备的碳纤维综合性能最好、生产工艺成熟简单、应用最广、品种最多,是目前全球碳纤维市场的主流,产量占全球碳纤维总产量的 90%以上。
表 2:三大类碳纤维性能对比
根据碳纤维束单丝数量:碳纤维可以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两种。单丝数量在 24K 及以下的称为“宇航级”小丝束,如 1K、3K、6K、12K 和 24K,单丝数量在 48K 及以上的称为“工业级”大丝束,如 48K、60K、120K、360K 和 480K,其中 K 代表 1000 根单丝。小丝束工艺控制要求严格,生产成本较高,但丝束越小制造出来的产品越轻薄,性能越高,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端领域,大丝束工艺要求相对不那么严格,生产成本较低,主要应用于汽车、风力发电等工业领域,未来其性能有望得到进一步地改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YT)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