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影响我国热熔胶粘剂行业发展有利和不利因素

 导读:影响我国热熔胶粘剂行业发展有利和不利因素。《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年修订)》等产业政策均明确将新型材料、环保材料作为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方向,鼓励投资者进入高性能环保胶粘剂行业,为本行业的快速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参考《2017-2022年中国热熔市场现状调查及十三五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1、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支持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年修订)》等产业政策均明确将新型材料、环保材料作为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方向,鼓励投资者进入高性能环保胶粘剂行业,为本行业的快速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2)下游行业支撑

       热熔胶粘剂的传统应用领域包括包装、纺织、制鞋、木材加工、印刷装订等领域,该等传统领域将随我国经济发展而持续发展,该等领域对热熔胶粘剂的需求仍将持续扩大,为热熔胶粘剂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国家和终端消费者对产品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溶剂型胶粘剂等低端、非环保产品的市场将逐步萎缩,该等产品的使用者也将逐步转向性能更为优异、更为环保的热熔胶粘剂等产品,热熔胶粘剂产品在传统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还将不断扩大。

       除上述传统应用领域外,热熔胶粘剂作为高性能、新型环保胶粘材料,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建筑、汽车、电子电器、太阳能电池封装、机械加工、医疗、涂料等领域对热熔胶粘剂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为热熔胶粘剂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技术进步

       国内胶粘剂生产企业经过多年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及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行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掌握了在部分细分领域的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其产品开始逐步替代部分进口产品。国内胶粘剂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为推动行业发展、缩小与国际知名化工企业的差距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2、不利因素

       (1)国内企业进入下游行业配套体系难度较大

       由于国内热熔胶粘剂行业起步较晚,国内企业与国际知名化工企业相比,在技术水平和产品层次方面仍处于劣势,汽车、光伏、高档服装衬布、电子电器制造业等对产品质量具有较高要求的特定下游行业的配套体系仍被国际知名化工企业所占据,国内企业进入该等领域配套体系的难度较大。如汽车制造厂商对汽车座椅等零部件配套厂商所使用的胶粘剂等原辅料有着严格的限制性要求甚至直接指定原辅料的生产厂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相关企业进入该等配套体系。

       (2)技术开发投入和研发能力仍不足

       国内胶粘剂行业企业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低的特点同样适用于热熔胶粘剂行业,多数中小规模企业只注重产品销售而不注重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对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或较少,同时缺乏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导致行业整体研发、创新能力较弱。除以本公司为代表的部分规模较大的热熔胶粘剂行业生产企业凭借技术开发投入和研发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多数中小规模企业仍处于使用通用技术、模仿他人产品并以价格换取市场的阶段。

       (3)与国际知名化工企业的本土化竞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领域对高性能胶粘剂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国际知名化工企业纷纷将相关生产装置与技术战略性地转移到中国大陆,建立合资企业或生产基地,加快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本土化,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在继续保持规模、资金、技术和产品优势的同时,进一步缩小与国内企业在生产成本上的差距,对国内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预计在短期内国际知名化工企业在国内市场份额还将有上升趋势,并继续保持对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未来随着国内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张,优秀企业在资金和技术实力上得到大幅提高后将逐步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4)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

       公司产品的原材料主要为石化产品,其价格受石油等基础原料价格和市场供需关系影响,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加大行业生产企业成本控制和库存控制的难度。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塑料管道行业:“四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联塑为市场龙头企业

我国塑料管道行业:“四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联塑为市场龙头企业

近些年,我国塑料管道行业注重基础研究,产学研融合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投入加大,新产品不断涌现,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不仅在传统的建筑及市政给排水、燃气、供热及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比例不断提高,在新兴通讯、交通、化工、核电等应用领域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2025年07月26日
改性塑料行业需求将受家电升级和汽车轻量化驱动 国内竞争加剧下企业出海寻机

改性塑料行业需求将受家电升级和汽车轻量化驱动 国内竞争加剧下企业出海寻机

我国改性塑料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高度分散。根据数据,国内龙头企业—金发科技市占率仅为7.86%。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改性塑料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我国改性塑料出口规模波动增长。根据数据,2023年我国改性塑料出口量约11.1万吨,同比增长25.3%;我国改性塑料出口额约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2%

2025年07月26日
草甘膦行业:全球产能集中 中国出口主导 反内卷下国内供需与竞争格局有望改善

草甘膦行业:全球产能集中 中国出口主导 反内卷下国内供需与竞争格局有望改善

全球草甘膦主要由中国和拜耳(孟山都)供应,目前全球草甘膦产能约 118 万吨/年,其中美国拜耳(孟山都)是全球最大的草甘膦生产商,产能为37 万吨/年产能,占比 31.4%;其余产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兴发集团、福华化学、新安股份、江山股份等公司,总产能达81 万吨/年,占比68.6%。全球前四大企业草甘膦总产能达到 83

2025年07月25日
我国多菌灵行业:出口有望回暖 或将带动价格回升 产能缩减 寡头垄断格局渐现

我国多菌灵行业:出口有望回暖 或将带动价格回升 产能缩减 寡头垄断格局渐现

多菌灵是我国杀菌剂主要出口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杀菌剂市场向好以及巴西地区对多菌灵的禁令受到禁止,多菌灵需求及出口回暖,带动市场价格回升。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阻燃剂行业: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产品结构正不断优化升级

我国阻燃剂行业: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产品结构正不断优化升级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对电缆系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特别是在阻燃性、耐热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上,这直接带动了电线电缆专用阻燃剂的需求增长。此外,从车载零配件到充电桩外壳,大量采用工程塑料的部件都需要添加阻燃剂,进一步扩大了应用需求。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量和销量不断攀升,为阻燃剂行业带来显著新增量。数

2025年07月23日
海外市场正逐渐成为我国SBS行业重要新增点 产能区域集中化趋势明显

海外市场正逐渐成为我国SBS行业重要新增点 产能区域集中化趋势明显

2020-2024年期间,我国SBS产量和表观消费量整体下滑。但同期出口市场表现亮眼,出口量快速增长,实现45.6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与此同时,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从2.24%显著提升至12.07%,表明海外市场正逐渐成为我国SBS行业重要的新增长点。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国SBS行业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

2025年07月23日
中国聚烯烃产业:产能产量高增但需求放缓 高端聚烯烃技术突破使进口依赖度下降

中国聚烯烃产业:产能产量高增但需求放缓 高端聚烯烃技术突破使进口依赖度下降

随着产能扩张,我国聚乙烯、聚丙烯产量持续增长。2018-2024年我国聚乙烯、聚丙烯产量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0.06%、8.71%,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市场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而聚乙烯、聚丙烯需求增速有所回落,2018-2024年间聚乙烯、聚丙烯表观消费量年复合增速分别为5.56%、6.69%,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我国聚烯烃

2025年07月22日
我国LED封装胶行业分析:应用场景多元化 汽车、Mini-LED、Micro-LED将为市场带来新增量

我国LED封装胶行业分析:应用场景多元化 汽车、Mini-LED、Micro-LED将为市场带来新增量

随着市场存量LED光源、灯具二次替换的产品需求,以及商业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农业照明等消费需求明显恢复,照明市场凭借刚需属性、供应链优势快速发展,打开LED封装胶行业增长空间。按下游应用环节产值计算,中国LED照明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6388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约70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6%,预计

2025年07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