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阴极电泳漆四大应用领域介绍

    导读:一、汽车零部件

    20世纪50年代,汽车还是喷涂硝基底漆或环氧树脂底漆,然后逐步发展到溶剂型浸涂底漆、水性浸涂底漆、阳极电泳底漆、阴极电泳底漆。

    30多年阴极电泳涂料和涂装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和完善,如耐腐蚀性、泳透力、环保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阴极电泳涂装已成为经得起考验、成熟的汽车车身打底涂装技术。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的第一大国,上千万辆汽车除部分大客车和改装车的车身外,都采用阴极电泳涂底漆工艺。CED涂装工艺至今仍是先进的汽车车身的涂底漆工艺。

    阴极电泳涂装技术在汽车零部件(如汽车底盘件、车架、车桥、四门、中小钣金件、减震器、雨刮器、车厢及金属部件等)涂装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国内各客车企业生产大型客车的防腐通用工艺,是对客车底盘车架采用下料组焊成车架,再经酸洗、水洗、脱脂、磷化前处理后,喷涂汽车底盘防锈漆。而对车身一般则采用两种工艺方式:一种是直接购买已涂好漆的钢管,然后下料组焊成车身,并与底盘拼焊成整车,经手工除油喷涂底漆、中涂和面漆,再装配;另一种是生产厂自己购买钢管原材料,然后下料组焊成车身,经喷淋或浸渍式前处理完成脱脂、磷化,再喷涂底漆、中涂和面漆,最后,扣装底盘装配成客车。

    二、建筑材料

    采用电泳涂装新技术可在经过抛光或拉丝加工的基体材料表面经钝化处理后直接进行电泳涂装,既可避免因材料问题而产生的外观不良等现象,又可利用压铸件本身的金属光泽进行各种金属色泽及彩色的电泳涂装处理。电泳涂装的产品可利用涂料本身具有的耐蚀、耐磨、结合力强的特点,在产品的装饰性方面也可有更多的选择。这种表面处理的方法既可省略电镀加工工艺、降低成本,又可克服材料本身的缺陷,对其它五金产品的表面处理也具有很大的适用性。

    如黄铜是中高档建材五金常用的金属,其本色已具有很好的装饰性,许多黄铜产品经抛光或机械加工后直接进行涂装加工,但其存在的问题是一般涂装的涂膜和金属没有很强的结合力,涂层局部脱落后会大大影响产品的外观和耐蚀性能。采用电泳涂装的产品不仅在涂装的结合力和性能上有很大提高,而且在外观上透明平滑、光泽度好,更能体现金色色调的高贵,保证产品的耐久性。

    三、家具家电

    由不锈钢或铝材料制成的家具制品在经过抛光或机械加工后虽然可直接成为商品,但如在表面进行透明或彩色电泳涂装则不仅可提高产品在耐蚀、耐磨和使用手感等方面的性能,还在产品装饰性方面华贵高雅,附加值提高。

    家电产品的金属感外观已经很少使用电镀。而是采用不锈钢、铝等金属材料,在其表面进行机械拉丝、激光刻蚀、物理或化学等处理或金属涂料。随着人们对产品的高档化、个性化追求的迅速发展,对一些表面装饰性要求高的金属采用电泳涂装不仅可保持金属感的外观,而且在色泽上可改变不锈钢、铝等金属单色调,可进行各种效果的涂装;同时在结合力、平滑性和耐蚀性方面都优于其它涂装。另外,电泳涂装可进行亚光、珠光、双色等涂装,是一种很好的底面涂装方法。

    四、五金行业

    日用五金是金属表面处理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如打火机、包箱扣、皮带扣、拉链头、服装饰品等。五金产品使用的金属相当广泛,有铁、黄铜、锌、铝等,其中锌压铸件被大量使用,但锌压铸件最大的缺点是电镀后结合力不良的问题。但锌压铸件通过机械抛光或拉丝再经电解钝化处理后进行电泳涂装,不仅可以得到具有金属感的各种色泽的外观,而且其耐蚀性和结合力有所提高。同时大大减少了电镀废水,并简化了加工工艺。

    工具产品电镀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镀硬铬,其价格较高,除起到防锈装饰作用外,主要是硬质耐用的功能;另一种是镀镍/铬,主要起到防锈作用。在钢铁基体上必须镀一定厚度的铜和镍,才能防止孔穴的腐蚀,但由于本身价格低廉,所以镀层的厚度很难达到防腐要求,产品也很容易生锈,有些产品并非适宜采用电镀。此外,钢铁工具最普遍采用的是浸油和发黑处理,这些产品尽管在价格上很低,但很容易生锈,尤其是作为机槭、汽车修理配备用的工具,经常由于自然腐蚀而影响到工具的应急使用性能。

    工具产品一般很少采用涂装方法,但电泳涂装作为金属工具表面处理的新技术具很大的可行性。利用电泳涂装涂膜和金属结合力强的优势,直接在钢铁上进行涂装处理,产品涂膜耐冲击性和耐蚀性强,即使涂膜碰伤,基体材料的生锈也难于扩散;电泳涂装具有良好的涂覆性、防腐性能外,还有装饰性和良好的使用性而不影响材料本身的性能。工具通常使用的高碳钢,电镀时镀层未达到一定的厚度,孔隙率高,电镀层上再进行电泳涂装后很容易覆盖镀层上的孔隙,提高了产品质量。而对于一些消耗性工具材料,用电泳涂装代替浸油和发黑处理既能保证产品的技术性能,又能提高产品的长期放置和运输过程中的防锈性能。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电泳漆行业专项调查与投资规划研究报告(2015-2020)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政策支持+成本下降 可生物降解餐饮具行业有望快速渗透 市场将趋向集中

政策支持+成本下降 可生物降解餐饮具行业有望快速渗透 市场将趋向集中

根据数据,全国小吃快餐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807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9368亿元,预计2024年全国小吃快餐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截至 2023 年底,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 5.4 亿人,占网民整体的 49.9%,已达到较高的渗透水平。新茶饮市场规模由 2018 年的 534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10

2025年07月08日
我国丙酸行业:市场高度集中 出口量和贸易顺差额快速增长

我国丙酸行业:市场高度集中 出口量和贸易顺差额快速增长

2019-2023年,我国丙酸行业经历了显著的产能扩张,产能从7.7万吨跃升至16.7万吨。进入2024年后,行业产能增长进入平稳阶段,产能稳定维持在16.7万吨水平。目前我国丙酸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2024年扬子石化-巴斯夫与鲁西化工两大龙头企业合计占据国内89.22%的产能份额。

2025年07月08日
我国PBAT行业产能增速放缓 市场空间尚未完全打开 出口需求持续旺盛

我国PBAT行业产能增速放缓 市场空间尚未完全打开 出口需求持续旺盛

在“限塑令”政策持续推动下,我国PBAT行业迎来“扩能潮”,2019-2023年实现64.6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不过,在2024年其产能增速大幅放缓,同比增长仅3.55%,较上年同期(66.19%)大幅收缩62.64个百分点。虽然PBAT作为环保材料具有广阔的替代前景,但受多重因素制约,当前国内市场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

2025年07月07日
我国ABS行业:产能过剩明显 利润、产量均下降 亏损幅度扩大

我国ABS行业:产能过剩明显 利润、产量均下降 亏损幅度扩大

2020-2024年,我国ABS行业经历了一轮显著的产能扩张周期,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97%。但2022年以来,其产能利用率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到2024年已降至60%左右的低位,反映出明显的产能过剩局面。预计2025年行业产能过剩压力或进一步加大。

2025年07月04日
橡胶履带行业:下游提供广阔增长空间 自动化、规模化、集约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橡胶履带行业:下游提供广阔增长空间 自动化、规模化、集约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近年来在“双碳”政策的背景下钢铁行业产能产量“双限”。但进入2023年以来,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钢铁产量保持增长,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支撑了下游行业和新兴产业对钢铁在量和质上的更高需求。2025年1-5月我国钢材产量约为60581.9万吨,同比增长5.2%。

2025年07月04日
我国涂层材料行业:政策推动产品创新、绿色发展 工业领域国产替代仍任重道远

我国涂层材料行业:政策推动产品创新、绿色发展 工业领域国产替代仍任重道远

涂层材料制造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配套工业之一,其材料性能、环保属性对下游和终端产品具有重大影响,推动着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产业降本、绿色环保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为涂层材料行业的市场扩大、需求增长、产品创新、绿色环保发展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5年07月04日
我国制冷剂行业:供给受限+需求旺盛下市场价格持续攀升 第四代成发展方向

我国制冷剂行业:供给受限+需求旺盛下市场价格持续攀升 第四代成发展方向

进入2025年,我国制冷剂生产端负荷较重。一方面是配额削减政策使得二代产能加速收缩。根据《2025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使用配额核发表》,2025年我国HCFCs生产配额总量被严格控制在16.36万吨,内用生产配额总量与使用配额总量为8.60万吨,生产和使用量分别削减基线值的67.5%和73.2%。其中R22生产配额

2025年07月02日
我国化肥行业分析:市场刚性需求支撑仍存 高端复合肥、新型化肥潜力较大

我国化肥行业分析:市场刚性需求支撑仍存 高端复合肥、新型化肥潜力较大

当前,我国对于粮食安全高度重视,而化肥对粮食产量的提升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在不同作物实际施肥中,高产目标的单位化肥施用量较一般目标的施肥量有明显提升。我国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无论是从提升单亩产量,还是保证种植面积都有相对较强的政策保障。

2025年07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