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间甲酚行业市场仍被外企把控 产品国产替代步伐有望加快

       间甲酚,又名间甲基苯酚,是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其生产工艺包括提取法和合成法两大类,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间甲酚生产工艺为粗酚提取法、甲苯氯化水解合成法。

间甲酚技术分类

技术分类

工艺类型

使用情况

优劣

提取法

煤焦油副产物回收

中国

产量小,不能满足工业需求

合成法

甲苯氯化水解法

美国、德国、中国

环境污染大,副产物多,产品质量一般

合成法

异丙基甲苯法

美国、日本

产品纯度高,但反应复杂程度高,技术难度大

合成法

间甲苯胺重氮法

国内已淘汰

废水、废酸,污染非常严重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间甲酚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产品分离难度大、副产物及三废处理较为复杂。此外,该行业还存在较高的资金壁垒和人才壁垒。因此全球间甲酚产能较为集中,国外产能占比约 80%,国内占比约 20%。国外生产厂家有美国沙索、德国朗盛、日本三井,三家企业合计占比达到78%,占据全球间甲酚市场主导地位。国内生产厂家有海华科技、东营海源化工、安徽时联,其中,海华科技占据约13%的市场份额。

间甲酚行业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

简析

间甲酚和对甲酚的沸点极其相近,产品分离难度大

目前间甲酚主要是从甲酚中分离出来的;甲酚主要包括三种异构体,即邻甲酚、对甲酚、间甲酚,由于间甲酚和对甲酚的沸点相差比较小,使用传统的分离方法很难将其分离,故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化学反应工艺路线选择、核心催化剂的选用及工艺过程的控制上,使用不同技术的公司在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间甲酚生产过程中副产物较多,开工率及成本或受制于副产物的循环利用

由于间甲酚生产过程中副产物较多,企业需要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较高的产业链协同有利于降低公司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及增加企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延伸下游产品会使利润最大化;反之,若不能有效利用副产物,不但会增厚生产成本,还可能会有副产物涨库的风险进而影响间甲酚的正常生产

间甲酚生产过程中产生较多三废,三废处理问题或抑制企业生产

间甲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比如盐酸、含酚废盐和二聚/多聚异丁烯、焦油、联苯醚等较多,因而三废的处理非常重要,尤其是含酚废盐和废盐酸的处理,一旦遇到三废处理瓶颈或遇到安环评检查或抑制间甲酚开工率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全球间甲酚竞争格局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间甲酚主要用于农药、医药、抗氧剂、香料、染料、杀菌剂、防霉剂等领域,如维生素E、氟磺胺草醚、杀螟松、倍硫磷、二氯苯醚菊脂等,其中,维生素E需求占大头,比例达40%。

间甲酚下游需求结构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国内产量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每年需要进口相当数量间甲酚。2015-2018年我国间甲酚进口量较多,在4800万吨-6800万吨之间。由于朗盛出现不可抗力,海外间甲酚供给减少,2019年我国间甲酚进口量跌至3000万吨左右。2020年1-11月,进口量为3139.2吨,实现进口额1611.9万美元。

2015-2020年11月中国间甲酚进口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由于2019年部分厂家增加出口,我国间甲酚出口量猛增至760.3万吨,出口额为296.6万美元。截至2020年11月,间甲酚出口量已达1834.3吨,实现出口额1183.1万美元。

2015-2020年11月中国间甲酚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德国朗盛的部分间甲酚生产线转产薄荷醇,海外供给收紧,加上2021年我国发布关于间甲酚反倾销政策,原产于美国、欧盟及英国、日本的进口间甲酚价格走高。

2012-2021年1月我国间甲酚进口均价走势(美元/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TC)


          更多深度内容,请查阅观研报告网:

        《2021年中国间甲酚行业分析报告-产业规模现状与发展动向前瞻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Email: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己二酸行业供给集中 生产利润收窄 出口量和净出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己二酸行业供给集中 生产利润收窄 出口量和净出口量整体上升

近年来,我国己二酸产能和产量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同时其进口量整体下滑,出口量和净出口量则整体上升。目前我国己二酸行业供给集中,产能集中于华峰化学、平煤神马等少数企业手中。其中,华峰化学为我国己二酸行业领军企业,产能位居国内首位。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我国己二酸产品供应增速高于下游消费增速,市场供需失衡,导致其价格承压

2025年04月03日
我国聚乙烯醇出口量创新高 行业将不断向高端化方向转型发展

我国聚乙烯醇出口量创新高 行业将不断向高端化方向转型发展

随着技术进步,我国聚乙烯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应用于聚合助剂、织物浆料、粘合剂、维纶纤维、PVA光学膜、PVA水溶膜等多个领域。从产能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聚乙烯醇行业去产能超30万吨,2022年产能回升至109.6万吨,其后保持稳定。目前皖维高新是我国聚乙烯醇行业领头羊,2024年产能占比接近30%,稳居行业龙头

2025年04月01日
季戊四醇需求增长 我国为全球最大生产国 湖北宜化产能居首 产品结构待优化

季戊四醇需求增长 我国为全球最大生产国 湖北宜化产能居首 产品结构待优化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国,主要生产企业包括湖北宜化、中毅达、金禾实业、云天化等。季戊四醇主流生产工艺采用钠法,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绿色化学的兴起,混合碱催化法等其他生产工艺或迎来机遇。国内季戊四醇生产商大多只能生产低纯度季戊四醇,高纯度季戊四醇生产技术主要由湖北宜化、中毅达、云天化三家企业掌握,产品结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复合肥行业:施用量增速高于化肥 市场价格波动向上 供给区域特征显著

我国复合肥行业:施用量增速高于化肥 市场价格波动向上 供给区域特征显著

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推动包括复合肥料在内的化肥刚性需求。近年来,我国复合肥施用量增速已显著高于氮肥、磷肥以及化肥,复合化率平稳提高。氮磷钾三大基础肥料对复合肥产品成本及销售价格影响重大,2021年以来国内复合肥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2025年03月26日
全球有机颜料制造以亚洲地区为主 中国成第一大生产国但高端市场短板仍需补齐

全球有机颜料制造以亚洲地区为主 中国成第一大生产国但高端市场短板仍需补齐

随着人工成本上升和环保要求提高,全球有机颜料产业链逐渐向亚洲地区转移,目前亚洲已成为全球有机颜料最大生产地,其中中国是全球有机颜料主产国。有机颜料主要应用于油墨、涂料和塑料领域,经典有机颜料为消费市场主流,但随着环保要求提高,高性能有机颜料未来将拥有更大市场空间。经过多年竞争与整合,全球有机颜料市场集中度正不断提高。在

2025年03月25日
我国磷肥行业供给端分析:产能止跌回升 生产集中度较高

我国磷肥行业供给端分析:产能止跌回升 生产集中度较高

2017-2022年我国磷肥产能持续下降,2023年起止跌回升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同时其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2024年同比增长9.99%。从细分产品来看,2024年我国高浓度磷肥产量占比进一步提升,其中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为主要产品。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磷肥生产集中度较高。一方面,受上游磷矿资源禀赋影响,我国磷肥生产区域高度

2025年03月25日
我国氦气行业发展现状:产能大幅扩张 对外依存度逐渐下降但仍处于高位

我国氦气行业发展现状:产能大幅扩张 对外依存度逐渐下降但仍处于高位

我国氦气资源贫乏,资源储量仅占全球的2.1%,且资源品位相对较差,以氦含量为0.01% -0.10%的贫氦资源为主体。长期以来,受氦气资源先天不足、提取成本高等因素限制,其自产供应量远不能满足下游市场消费,需要大量依赖进口补充。不过,随着我国氦气产能大幅扩张,其自产供应量也在快速增长,带动对外依存度逐渐下降,由2018

2025年03月25日
我国NMP行业发展现状:下游消费以锂离子电池为主 供需错配下价格整体下跌

我国NMP行业发展现状:下游消费以锂离子电池为主 供需错配下价格整体下跌

目前,我国NMP下游消费以锂离子电池为主,2022年占比达到94%。终端应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为NMP市场带来广阔的增量空间。在下游旺盛需求推动下,近年来我国NMP产量和需求量快速增长。同时我国NMP企业纷纷扩能扩产,使得行业迎来扩能潮,总产能不断扩张。但随着新增NMP产能大量投放,其市场供需矛盾也在逐

2025年03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