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成核剂行业竞争现状:外企仍占据主导市场 进口替代及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树脂材料属于半结晶性材料,其结晶行为、形态和球晶尺寸对其制品的性能有较大影响,在使用中通常表现为是否具有足够的刚性、韧性、尺寸稳定性或透明度等。成核剂是一种可在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树脂材料结晶过程中影响其结晶行为的物质,能增加树脂材料结晶过程中的成核数量、提高结晶温度、细化球晶或改变晶型,进而调整树脂材料制品的透明度、光泽度、强度、刚度、耐热性和成型周期,使得树脂材料制品具备特定的性能。

       由于国外先进厂商对成核剂开发使用存在先发优势,国外先进品牌长期占据我国成核剂市场的主导地位。不过,近年来我国成核剂研发生产技术有较大的提升,以呈和科技为代表的少数国内厂商逐步掌握了成核剂的生产工艺并实现了商业化量产,打破了进口品牌对成核剂的垄断,产业处于国产替代的关键阶段。根据数据,我国成核剂进口替代率正逐年提升,2019年我国成核剂供给量约为1500吨,国产化率已达到22.06%,比2017年提升3.40%。

2016-2021年我国成核剂需求与供给量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16-2021年我国成核剂进口替代率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市场竞争方面,美利肯与艾迪科凭借着长期积累的技术工艺和市场认知度优势,成为我国进口成核剂的主要供应商,占据了国内成核剂市场主要份额。而国内市场,目前实现规模化生产及供应的国内成核剂生产企业主要包括呈和科技、上海齐润以及只楚化学。

我国主要成核剂供应商提供的型号及类型

供应商

成核剂主要型号

市场份额情况

美利肯

透明成核剂 Millad 3988Millad NX8000(山梨醇类)、增刚成核剂 HPN 20E(羧酸盐类)

全球成核剂市场主要参与者,国内成核剂主要进口供应商

艾迪科

增刚成核剂 NA-11NA-21(磷酸酯盐类)

全球成核剂市场参与者,国内成核剂进口供应商之一

新日本理化

透明成核剂、β晶型增韧成核剂

国内β晶型增韧成核剂主要进口供应商

上海齐润

增刚成核剂 Maxstab RY 501(羧酸盐类)、增刚成核剂 Maxstab RY 511(磷酸酯盐类)、透明成核剂 Maxlear RY 698(山梨醇类)

国内成核剂先进生产企业

只楚化学

透明成核剂 ZC-3(山梨醇类)

国内成核剂先进生产企业,国内成核剂主要出口企业之一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呈和科技的主要成核剂品种

序号

成核剂类别

成核剂型号

与同行业对比情况

1

透明成核剂

NA-98及其衍生产品(NA-98GNA-98HL等)

与美利肯的Millad 3988Millad NX8000,淄博润源Maxlear RY 698、只楚化学的ZC-3同属于山梨醇类成核剂

2

增刚成核剂

NAA-3及其衍生产品(NAA-325等)

与美利肯的HPN20E,淄博润源的

MaxstabRY 501同属于羧酸盐类成核剂

3

增刚成核剂

NAP-50及其衍生产品(NAP-60NAP-61等)

与艾迪科的NA-11NA-21,淄博润源的Maxstab RY511同属于磷酸酯类成核剂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成核剂生产企业正在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对国际品牌的替代。2017-2019年,成核剂市场国产化程度从18.66%提升到22.06%,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其中呈和科技成核剂国内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9.52%提升到2019年的15.12%。随着国内成核剂生产企业不断发展,未来成核剂国产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2017-2019年国产化率及呈和科技成核剂市场份额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国产成核剂的进口替代进程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内企业正逐步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部分产品的性能指标甚至已经赶超国际品牌。但由于国际品牌已在客户推广方面形成了先发优势,以及国内成核剂厂商的产能有限,因此短期内国际品牌的成核剂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进口成核剂短期内仍将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更多深度内容,请查阅观研报告网:
        《2021年中国成核剂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调研与未来商机预测
        《2021年中国成核剂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规模现状与发展潜力评估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Email: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MTBE行业呈“供强需弱”态势 产品价格与利润齐跌

我国MTBE行业呈“供强需弱”态势 产品价格与利润齐跌

2025年上半年,我国MTBE行业整体呈现鲜明的“供强需弱”运行态势。受此影响,MTBE产品价格与行业利润双双下跌,部分工艺装置甚至陷入亏损。面对国内供应压力加大的局面,出口成为消化过剩产能的重要途径,推动MTBE 出口量实现快速增长。

2025年09月09日
我国正丁醇产能集中度下滑 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

我国正丁醇产能集中度下滑 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

我国正丁醇行业自2023年起进入扩能加速期,产能集中度下滑,头部企业产能规模排名呈现动态洗牌特征。目前,其下游消费结构高度集中,2024年丙烯酸丁酯、醋酸丁酯和DBP三大主力产品合计消费占比超过85%。2025年上半年,正丁醇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价格整体承压下行。

2025年09月08日
我国氧化铁颜料生产方法多元化 环保与能耗新国标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我国氧化铁颜料生产方法多元化 环保与能耗新国标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在我国,氧化铁颜料以其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建材、涂料、化妆品、橡胶、塑料、造纸、陶瓷等行业,其中涂料占据最大消费份额。2025年上半年,我国氧化铁颜料产销量均上升,但出口需求有所回落。目前行业生产方法呈现多元化特征,以湿法工艺为主流。在环保与能耗双重要求下,行业正积极向绿色方向转型。

2025年09月08日
天然色素行业:政策及市场推动下中美两国替代空间广 全球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天然色素行业:政策及市场推动下中美两国替代空间广 全球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从全球主要市场看,欧盟早在2008年就已要求在食品包装披露六种合成色素的使用信息,这几乎消除了这些色素在食品和饮料产品中的使用,同时推动天然色素的替代进程,根据数据,目前欧洲天然色素渗透率已超80%。

2025年09月04日
我国环氧丙烷价格震荡下行 亏损程度进一步增加

我国环氧丙烷价格震荡下行 亏损程度进一步增加

我国环氧丙烷下游消费以聚醚多元醇为主,2024年占比超过75%。近年来,在聚醚多元醇产量强劲增长的拉动下,环氧丙烷表观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与此同时,我国环氧丙烷行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产能产量持续增长,推动进口依存度不断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环氧丙烷产能持续向我国集中,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氧丙烷生产国。然而,自20

2025年09月02日
我国丙烯酸丁酯下游消费高度集中 供需错配下价格整体下跌

我国丙烯酸丁酯下游消费高度集中 供需错配下价格整体下跌

我国丙烯酸丁酯的下游消费结构高度集中,主要集中于胶粘剂和丙烯酸乳液两大领域。2025年以来,在行业产能持续放量的同时,下游胶粘剂、丙烯酸乳液等领域需求不及预期,叠加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导致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产品价格整体呈现下行态势。展望2025年下半年,随着巴斯夫湛江基地40万吨新产能的投放,国内市场供应压力预计将进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 盈利空间收窄下行业掀起涨价潮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 盈利空间收窄下行业掀起涨价潮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2023年占比接近六成;塑料次之,占比超20%;造纸位列第三,占比约10%。2019至2024年间,钛白粉出口持续放量,但2025年1-7月却呈现“量价齐跌”。与此同时,国内钛白粉均价走低,行业盈利空间收窄,以龙佰集团、安纳达、金浦钛业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其钛白粉业务营收与毛利率普遍下滑。为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氯碱行业分析:产能增速整体放缓 老旧装置改造有望成为抓手

我国氯碱行业分析:产能增速整体放缓 老旧装置改造有望成为抓手

氯碱行业主要包括烧碱和聚氯乙烯两大产品。近两年,我国氯碱行业产能增速整体有所放缓,并且后期实际投放产能有限。同时,由于氯碱属于高耗能行业,政策推动下的低效产能改造升级有望成为完成节能降碳目标的抓手。

2025年08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