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加大技术创新 推动肥料行业提质增效

相关市场调研报告《2017-2022年中国复合肥料行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态势预测报告


  “当前复合肥料行业已进入质量、品牌、技术、服务等综合竞争阶段,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联合创新、联合发展,加快新产品、新技术转化应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处长李少华在日前召开的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表示,希望创新联盟围绕行业发展瓶颈、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生产推广等重点任务,加强协作创新、联合攻关,不断提高联盟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水平,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供给侧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瓶颈”问题亟待破解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化肥的生产、消费大国,我国的肥料产业面临着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弱、资源环境约束日趋紧张、肥料利用率低、过量施肥、盲目施肥等问题。据了解,我国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发达国家达到60%,个别国家达到90%左右,每年化肥流失造成的损失就达1000亿元,残留于农田的化肥致使土壤板结变硬、有机物弱化、微量元素失衡、作物病虫害日趋严重。

 

  我国化肥企业还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包括产能过剩、复合肥利用率低等。这些年对肥料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也提出了要求,包括农业部提出的零增长,工信部提出的转型升级,科技部的“十三五”重点研发的关键项目等,都对整个产业的升级、技术创新提出了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成立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高效复合肥料的研发应用、推广应用、系统服务,成为加速农业科技技术联合创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落实化肥农药“两减”目标的重要途径。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处长仲鹭勍表示,当前肥料使用中还存在过量施肥、不合理施肥的普遍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2015年开始各级农业部门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扎实开展2020年肥料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全国建立200个肥料减量增效的示范点,积极开展农企合作,积极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推动利用高效缓释新型肥料,转变使用方式,提高化肥利用率。

 

  仲鹭勍认为,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实现化肥零增长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企业参与。发展高效复合肥料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综合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是落实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防治农业污染的重要举措,发展潜力很大。

 

  融合互联提质增效

 

  面对困难,肥料企业要开展合作,尤其是创新产学研等合作方式,组建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攻克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加快新产品、新技术转化应用。

 

  国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创新高效复合肥料科技发展模式,合力解决农业发展瓶颈问题,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李少华表示,复合肥料创新资源不够聚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整个肥料的发展方向,要在专用、高效、环保、复合、功能等方面提出要求,联盟的成立,能够把行业重要资源结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是化肥减量增效,是深化农业科技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事件。

 

  据悉,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后,将重点围绕加快高效复合肥料的研发应用、推广应用、系统服务,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全面开展高效复合肥料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二是全力开展高效施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大力开展农业新服务的推广应用。

 

  李少华认为,在机制创新方面,联盟聚焦创新资源整合,创新主体融合,创新环节结合,搭建了多学科协同、科企合作、上中下衔接三大创新平台,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等问题做出了新探索,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支撑。

 

  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表示,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将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集聚行业优势创新资源,突破行业发展关键重大技术,推动我国高效肥料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国肥料施用零增长、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和支撑。

 

  技术先导联合创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白由路表示,现在合成氨企业有472家,有250家生产规模小于8万吨/年,磷酸企业有90多家,80%小于10万吨/年,非复合肥企业4400多家,但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肥料技术处处长辛景树表示,2017年要继续贯彻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肥料的减量增效。

 

  中国磷复合肥工业协会高级工程师修学峰表示,复合肥料占整个肥料施用量的50%~60%,工艺亟待优化,加大现有工艺的节能、降耗、减排力度,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降低肥料施用以后的副作用,把减排工作贯穿到肥料产品创新的内容里去。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太光呼吁,聚合行业力量,承担社会责任,打造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的平台。共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把行业资金、技术、品牌等同步,在资本方面深度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跨越产业发展障碍,共同走出行业困境,实现行业联合发展。共同进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高效复合肥料产品创新等技术,产品示范推广模式的研究。优化精准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推动高效复合肥料市场规模健康发展,为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和行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MTBE行业呈“供强需弱”态势 产品价格与利润齐跌

我国MTBE行业呈“供强需弱”态势 产品价格与利润齐跌

2025年上半年,我国MTBE行业整体呈现鲜明的“供强需弱”运行态势。受此影响,MTBE产品价格与行业利润双双下跌,部分工艺装置甚至陷入亏损。面对国内供应压力加大的局面,出口成为消化过剩产能的重要途径,推动MTBE 出口量实现快速增长。

2025年09月09日
我国正丁醇产能集中度下滑 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

我国正丁醇产能集中度下滑 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

我国正丁醇行业自2023年起进入扩能加速期,产能集中度下滑,头部企业产能规模排名呈现动态洗牌特征。目前,其下游消费结构高度集中,2024年丙烯酸丁酯、醋酸丁酯和DBP三大主力产品合计消费占比超过85%。2025年上半年,正丁醇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价格整体承压下行。

2025年09月08日
我国氧化铁颜料生产方法多元化 环保与能耗新国标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我国氧化铁颜料生产方法多元化 环保与能耗新国标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在我国,氧化铁颜料以其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建材、涂料、化妆品、橡胶、塑料、造纸、陶瓷等行业,其中涂料占据最大消费份额。2025年上半年,我国氧化铁颜料产销量均上升,但出口需求有所回落。目前行业生产方法呈现多元化特征,以湿法工艺为主流。在环保与能耗双重要求下,行业正积极向绿色方向转型。

2025年09月08日
天然色素行业:政策及市场推动下中美两国替代空间广 全球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天然色素行业:政策及市场推动下中美两国替代空间广 全球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从全球主要市场看,欧盟早在2008年就已要求在食品包装披露六种合成色素的使用信息,这几乎消除了这些色素在食品和饮料产品中的使用,同时推动天然色素的替代进程,根据数据,目前欧洲天然色素渗透率已超80%。

2025年09月04日
我国环氧丙烷价格震荡下行 亏损程度进一步增加

我国环氧丙烷价格震荡下行 亏损程度进一步增加

我国环氧丙烷下游消费以聚醚多元醇为主,2024年占比超过75%。近年来,在聚醚多元醇产量强劲增长的拉动下,环氧丙烷表观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与此同时,我国环氧丙烷行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产能产量持续增长,推动进口依存度不断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环氧丙烷产能持续向我国集中,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氧丙烷生产国。然而,自20

2025年09月02日
我国丙烯酸丁酯下游消费高度集中 供需错配下价格整体下跌

我国丙烯酸丁酯下游消费高度集中 供需错配下价格整体下跌

我国丙烯酸丁酯的下游消费结构高度集中,主要集中于胶粘剂和丙烯酸乳液两大领域。2025年以来,在行业产能持续放量的同时,下游胶粘剂、丙烯酸乳液等领域需求不及预期,叠加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导致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产品价格整体呈现下行态势。展望2025年下半年,随着巴斯夫湛江基地40万吨新产能的投放,国内市场供应压力预计将进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 盈利空间收窄下行业掀起涨价潮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 盈利空间收窄下行业掀起涨价潮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2023年占比接近六成;塑料次之,占比超20%;造纸位列第三,占比约10%。2019至2024年间,钛白粉出口持续放量,但2025年1-7月却呈现“量价齐跌”。与此同时,国内钛白粉均价走低,行业盈利空间收窄,以龙佰集团、安纳达、金浦钛业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其钛白粉业务营收与毛利率普遍下滑。为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氯碱行业分析:产能增速整体放缓 老旧装置改造有望成为抓手

我国氯碱行业分析:产能增速整体放缓 老旧装置改造有望成为抓手

氯碱行业主要包括烧碱和聚氯乙烯两大产品。近两年,我国氯碱行业产能增速整体有所放缓,并且后期实际投放产能有限。同时,由于氯碱属于高耗能行业,政策推动下的低效产能改造升级有望成为完成节能降碳目标的抓手。

2025年08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