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加大技术创新 推动肥料行业提质增效

相关市场调研报告《2017-2022年中国复合肥料行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态势预测报告


  “当前复合肥料行业已进入质量、品牌、技术、服务等综合竞争阶段,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联合创新、联合发展,加快新产品、新技术转化应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处长李少华在日前召开的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表示,希望创新联盟围绕行业发展瓶颈、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生产推广等重点任务,加强协作创新、联合攻关,不断提高联盟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水平,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供给侧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瓶颈”问题亟待破解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化肥的生产、消费大国,我国的肥料产业面临着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弱、资源环境约束日趋紧张、肥料利用率低、过量施肥、盲目施肥等问题。据了解,我国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发达国家达到60%,个别国家达到90%左右,每年化肥流失造成的损失就达1000亿元,残留于农田的化肥致使土壤板结变硬、有机物弱化、微量元素失衡、作物病虫害日趋严重。

 

  我国化肥企业还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包括产能过剩、复合肥利用率低等。这些年对肥料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也提出了要求,包括农业部提出的零增长,工信部提出的转型升级,科技部的“十三五”重点研发的关键项目等,都对整个产业的升级、技术创新提出了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成立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高效复合肥料的研发应用、推广应用、系统服务,成为加速农业科技技术联合创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落实化肥农药“两减”目标的重要途径。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处长仲鹭勍表示,当前肥料使用中还存在过量施肥、不合理施肥的普遍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2015年开始各级农业部门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扎实开展2020年肥料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全国建立200个肥料减量增效的示范点,积极开展农企合作,积极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推动利用高效缓释新型肥料,转变使用方式,提高化肥利用率。

 

  仲鹭勍认为,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实现化肥零增长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企业参与。发展高效复合肥料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综合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是落实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防治农业污染的重要举措,发展潜力很大。

 

  融合互联提质增效

 

  面对困难,肥料企业要开展合作,尤其是创新产学研等合作方式,组建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攻克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加快新产品、新技术转化应用。

 

  国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创新高效复合肥料科技发展模式,合力解决农业发展瓶颈问题,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李少华表示,复合肥料创新资源不够聚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整个肥料的发展方向,要在专用、高效、环保、复合、功能等方面提出要求,联盟的成立,能够把行业重要资源结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是化肥减量增效,是深化农业科技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事件。

 

  据悉,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后,将重点围绕加快高效复合肥料的研发应用、推广应用、系统服务,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全面开展高效复合肥料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二是全力开展高效施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大力开展农业新服务的推广应用。

 

  李少华认为,在机制创新方面,联盟聚焦创新资源整合,创新主体融合,创新环节结合,搭建了多学科协同、科企合作、上中下衔接三大创新平台,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等问题做出了新探索,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支撑。

 

  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表示,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将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集聚行业优势创新资源,突破行业发展关键重大技术,推动我国高效肥料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国肥料施用零增长、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和支撑。

 

  技术先导联合创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白由路表示,现在合成氨企业有472家,有250家生产规模小于8万吨/年,磷酸企业有90多家,80%小于10万吨/年,非复合肥企业4400多家,但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肥料技术处处长辛景树表示,2017年要继续贯彻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肥料的减量增效。

 

  中国磷复合肥工业协会高级工程师修学峰表示,复合肥料占整个肥料施用量的50%~60%,工艺亟待优化,加大现有工艺的节能、降耗、减排力度,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降低肥料施用以后的副作用,把减排工作贯穿到肥料产品创新的内容里去。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太光呼吁,聚合行业力量,承担社会责任,打造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的平台。共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把行业资金、技术、品牌等同步,在资本方面深度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跨越产业发展障碍,共同走出行业困境,实现行业联合发展。共同进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高效复合肥料产品创新等技术,产品示范推广模式的研究。优化精准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推动高效复合肥料市场规模健康发展,为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和行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碳酸钾行业进入良性发展期 供需格局不断改善 市场价格稳中有升

我国碳酸钾行业进入良性发展期 供需格局不断改善 市场价格稳中有升

国内碳酸钾已经历较长的出清周期,目前行业内生产企业较少,存续的企业多为管理能力出众、技术工艺领先的企业,它们逐渐形成规模化经营,在此背景下,当前国内碳酸钾市场呈现寡头竞争格局,其中轻质碳酸钾生产企业仅剩大洋生物和振兴化肥两家。

2025年11月06日
我国异丙醇行业长期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 电子级需求强劲伴进口依赖

我国异丙醇行业长期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 电子级需求强劲伴进口依赖

异丙醇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与有机溶剂,应用覆盖医药中间体、农药、电子清洗等多个领域。我国其生产以丙酮加氢法为主,近年产能和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60%。

2025年11月06日
我国顺丁橡胶行业:供需矛盾凸显、价格承压回落 出口“量额齐升”逆转贸易格局

我国顺丁橡胶行业:供需矛盾凸显、价格承压回落 出口“量额齐升”逆转贸易格局

自2022年起,我国顺丁橡胶行业进入新一轮扩能周期,2024年产能突破200万吨大关,其中镍系产品以约71%的产能占比稳居主导地位。2025年上半年,顺丁橡胶供需矛盾凸显,价格整体震荡回落。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市场表现亮眼,“量额齐升”态势推动我国在2025年1-9月实现从净进口国向净出口国的历史性转变,贸易差额也由逆转

2025年11月03日
下游需求旺盛叠加国内产能萎缩 我国溴素行业进口依赖度不断攀升 价格进入上行通道

下游需求旺盛叠加国内产能萎缩 我国溴素行业进口依赖度不断攀升 价格进入上行通道

近年我国溴素进口依赖度不断攀升。数据显示,2021-2024年我国溴素进口依赖度从47%升至57%。到2025年2月,我国溴素进口依赖度进一步升至66%。

2025年11月01日
我国硫酸铵行业分析:农工需求双驱 自主供应能力强 出口“量额齐升”

我国硫酸铵行业分析:农工需求双驱 自主供应能力强 出口“量额齐升”

我国硫酸铵应用以农业领域为主,且刚需属性较强,近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稳步增长,为行业需求提供了持续支撑;工业领域应用则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尤其在稀土冶金与锂电回收等领域展现出显著潜力,有望推动需求结构逐步优化。

2025年10月30日
我国电子胶粘剂行业:产业链完整、需求多元 国内企业积极产能布局助力国产替代

我国电子胶粘剂行业:产业链完整、需求多元 国内企业积极产能布局助力国产替代

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为电子胶粘剂行业打开新增长曲线。其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子胶粘剂主要用于电池包密封与电芯固定、车载芯片/雷达/中控屏等电子部件粘接、电机控制器绝缘防护,可保障部件稳定运行与整车安全。受益于技术进步推动产品性能提升、消费者认可度提高及国家政策支持,产销量快速攀升,为电子胶粘剂行

2025年10月30日
我国乳胶行业:供需失衡加剧推高进口依赖度 供应链脆弱性成核心挑战

我国乳胶行业:供需失衡加剧推高进口依赖度 供应链脆弱性成核心挑战

当前,我国天然乳胶市场呈现显著的供需矛盾。从生产端来看,国内天然乳胶产能高度集中于云南、海南、广东三大基地,其中云南与海南合计贡献全国98.2%的产量。但受气候影响(如2025年二季度海南产区降雨导致原料产出不及去年同期),供应稳定性不足。

2025年10月28日
我国己内酰胺行业现状分析:价格震荡下行、盈利减弱 贸易格局实现逆转

我国己内酰胺行业现状分析:价格震荡下行、盈利减弱 贸易格局实现逆转

我国己内酰胺下游消费结构呈单一且高度集中的特点,其核心下游尼龙6在锦纶纤维与工程塑料的双轮驱动下产量稳步增长,为上游己内酰胺提供了持续需求支撑。供应端与贸易端同步发力,2020-2024年己内酰胺行业产能、产量持续提升,出口规模也大幅增长,并于2024年实现贸易格局的关键转变——从净进口转为净出口,贸易差额同步由逆转顺

2025年10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