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加大技术创新 推动肥料行业提质增效

相关市场调研报告《2017-2022年中国复合肥料行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态势预测报告


  “当前复合肥料行业已进入质量、品牌、技术、服务等综合竞争阶段,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联合创新、联合发展,加快新产品、新技术转化应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处长李少华在日前召开的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表示,希望创新联盟围绕行业发展瓶颈、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生产推广等重点任务,加强协作创新、联合攻关,不断提高联盟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水平,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供给侧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瓶颈”问题亟待破解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化肥的生产、消费大国,我国的肥料产业面临着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弱、资源环境约束日趋紧张、肥料利用率低、过量施肥、盲目施肥等问题。据了解,我国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发达国家达到60%,个别国家达到90%左右,每年化肥流失造成的损失就达1000亿元,残留于农田的化肥致使土壤板结变硬、有机物弱化、微量元素失衡、作物病虫害日趋严重。

 

  我国化肥企业还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包括产能过剩、复合肥利用率低等。这些年对肥料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也提出了要求,包括农业部提出的零增长,工信部提出的转型升级,科技部的“十三五”重点研发的关键项目等,都对整个产业的升级、技术创新提出了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成立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高效复合肥料的研发应用、推广应用、系统服务,成为加速农业科技技术联合创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落实化肥农药“两减”目标的重要途径。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处长仲鹭勍表示,当前肥料使用中还存在过量施肥、不合理施肥的普遍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2015年开始各级农业部门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扎实开展2020年肥料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全国建立200个肥料减量增效的示范点,积极开展农企合作,积极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推动利用高效缓释新型肥料,转变使用方式,提高化肥利用率。

 

  仲鹭勍认为,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实现化肥零增长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企业参与。发展高效复合肥料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综合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是落实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防治农业污染的重要举措,发展潜力很大。

 

  融合互联提质增效

 

  面对困难,肥料企业要开展合作,尤其是创新产学研等合作方式,组建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攻克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加快新产品、新技术转化应用。

 

  国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创新高效复合肥料科技发展模式,合力解决农业发展瓶颈问题,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李少华表示,复合肥料创新资源不够聚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整个肥料的发展方向,要在专用、高效、环保、复合、功能等方面提出要求,联盟的成立,能够把行业重要资源结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是化肥减量增效,是深化农业科技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事件。

 

  据悉,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后,将重点围绕加快高效复合肥料的研发应用、推广应用、系统服务,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全面开展高效复合肥料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二是全力开展高效施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大力开展农业新服务的推广应用。

 

  李少华认为,在机制创新方面,联盟聚焦创新资源整合,创新主体融合,创新环节结合,搭建了多学科协同、科企合作、上中下衔接三大创新平台,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等问题做出了新探索,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支撑。

 

  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表示,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将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集聚行业优势创新资源,突破行业发展关键重大技术,推动我国高效肥料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国肥料施用零增长、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和支撑。

 

  技术先导联合创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白由路表示,现在合成氨企业有472家,有250家生产规模小于8万吨/年,磷酸企业有90多家,80%小于10万吨/年,非复合肥企业4400多家,但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肥料技术处处长辛景树表示,2017年要继续贯彻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肥料的减量增效。

 

  中国磷复合肥工业协会高级工程师修学峰表示,复合肥料占整个肥料施用量的50%~60%,工艺亟待优化,加大现有工艺的节能、降耗、减排力度,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降低肥料施用以后的副作用,把减排工作贯穿到肥料产品创新的内容里去。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太光呼吁,聚合行业力量,承担社会责任,打造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的平台。共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把行业资金、技术、品牌等同步,在资本方面深度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跨越产业发展障碍,共同走出行业困境,实现行业联合发展。共同进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高效复合肥料产品创新等技术,产品示范推广模式的研究。优化精准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推动高效复合肥料市场规模健康发展,为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和行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塑料管道行业:“四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联塑为市场龙头企业

我国塑料管道行业:“四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联塑为市场龙头企业

近些年,我国塑料管道行业注重基础研究,产学研融合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投入加大,新产品不断涌现,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不仅在传统的建筑及市政给排水、燃气、供热及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比例不断提高,在新兴通讯、交通、化工、核电等应用领域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2025年07月26日
改性塑料行业需求将受家电升级和汽车轻量化驱动 国内竞争加剧下企业出海寻机

改性塑料行业需求将受家电升级和汽车轻量化驱动 国内竞争加剧下企业出海寻机

我国改性塑料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高度分散。根据数据,国内龙头企业—金发科技市占率仅为7.86%。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改性塑料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我国改性塑料出口规模波动增长。根据数据,2023年我国改性塑料出口量约11.1万吨,同比增长25.3%;我国改性塑料出口额约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2%

2025年07月26日
草甘膦行业:全球产能集中 中国出口主导 反内卷下国内供需与竞争格局有望改善

草甘膦行业:全球产能集中 中国出口主导 反内卷下国内供需与竞争格局有望改善

全球草甘膦主要由中国和拜耳(孟山都)供应,目前全球草甘膦产能约 118 万吨/年,其中美国拜耳(孟山都)是全球最大的草甘膦生产商,产能为37 万吨/年产能,占比 31.4%;其余产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兴发集团、福华化学、新安股份、江山股份等公司,总产能达81 万吨/年,占比68.6%。全球前四大企业草甘膦总产能达到 83

2025年07月25日
我国多菌灵行业:出口有望回暖 或将带动价格回升 产能缩减 寡头垄断格局渐现

我国多菌灵行业:出口有望回暖 或将带动价格回升 产能缩减 寡头垄断格局渐现

多菌灵是我国杀菌剂主要出口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杀菌剂市场向好以及巴西地区对多菌灵的禁令受到禁止,多菌灵需求及出口回暖,带动市场价格回升。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阻燃剂行业: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产品结构正不断优化升级

我国阻燃剂行业: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产品结构正不断优化升级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对电缆系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特别是在阻燃性、耐热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上,这直接带动了电线电缆专用阻燃剂的需求增长。此外,从车载零配件到充电桩外壳,大量采用工程塑料的部件都需要添加阻燃剂,进一步扩大了应用需求。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量和销量不断攀升,为阻燃剂行业带来显著新增量。数

2025年07月23日
海外市场正逐渐成为我国SBS行业重要新增点 产能区域集中化趋势明显

海外市场正逐渐成为我国SBS行业重要新增点 产能区域集中化趋势明显

2020-2024年期间,我国SBS产量和表观消费量整体下滑。但同期出口市场表现亮眼,出口量快速增长,实现45.6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与此同时,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从2.24%显著提升至12.07%,表明海外市场正逐渐成为我国SBS行业重要的新增长点。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国SBS行业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

2025年07月23日
中国聚烯烃产业:产能产量高增但需求放缓 高端聚烯烃技术突破使进口依赖度下降

中国聚烯烃产业:产能产量高增但需求放缓 高端聚烯烃技术突破使进口依赖度下降

随着产能扩张,我国聚乙烯、聚丙烯产量持续增长。2018-2024年我国聚乙烯、聚丙烯产量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0.06%、8.71%,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市场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而聚乙烯、聚丙烯需求增速有所回落,2018-2024年间聚乙烯、聚丙烯表观消费量年复合增速分别为5.56%、6.69%,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我国聚烯烃

2025年07月22日
我国LED封装胶行业分析:应用场景多元化 汽车、Mini-LED、Micro-LED将为市场带来新增量

我国LED封装胶行业分析:应用场景多元化 汽车、Mini-LED、Micro-LED将为市场带来新增量

随着市场存量LED光源、灯具二次替换的产品需求,以及商业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农业照明等消费需求明显恢复,照明市场凭借刚需属性、供应链优势快速发展,打开LED封装胶行业增长空间。按下游应用环节产值计算,中国LED照明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6388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约70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6%,预计

2025年07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