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政策现状与投资情况

        第一章 智慧城市行业发展背景及研究范围界定 

        第二节 智慧城市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智慧城市行业监管体制 

        行业主管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信部主要职责包括:拟订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知道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住建部作为推行智慧城市试点的主要部委之一,主要职责包括:建立科学规范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监督管理建筑市场、规范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研究拟定城市建设的政策、规划并指导实施,指导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安全和应急管理;拟定建筑工程质量、建筑安全生产和竣工验收备案的政策、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二、智慧城市行业相关政策 

        1、智慧城市行业相关规划

智慧城市行业相关规划

序号

法律法规

1

《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

《交通运输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3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4

《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5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6

《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 2016-2020年)发展规划》

7

《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智慧城市行业相关制度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部分)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说明

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

保障体系

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

指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组织机构

指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织体系和执行机构,负责智慧城市创建工作。

政策法规

指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的政策法规。

经费规划和持续保障

指智慧城市建设的经费规划和保障措施。

运行管理

指明确智慧城市的运营主体并建立运行监督体系。

网络基础设施

无线网络

指无线网络的覆盖面、速度等方面的基础条件。

宽带网络

固定宽带接入覆盖面、接入速度等方面的基础条件。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指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和使用情况。

公共平台与数据库

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

指建设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等公共基础数据库。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指建设能对城市的各类公共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交换的信息平台。

信息安全

指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和有效性。

智慧建设与宜居

城市建设管理

城乡规划

指编制完整合理的城乡规划。

数字化城市管理

实现区域网格化管理。

建筑市场管理

促进政府在建筑勘察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能力提升。

房产管理

促进政府提升在住房规划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园林绿化

提升园林绿化的监测和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历史文化保护

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水平。

建筑节能

提升城市在建筑节能监督、评价、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水平。

绿色建筑

提升城市在绿色建筑的建设、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水平。

城市功能提升

供水系统

制定合理的信息公示制度,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排水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其整体功能的发展状况。

节水应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其整体水平的发展状况。

燃气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其安全运行水平的发展状况。

垃圾分类与处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其整体水平的发展状况。

供热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其整体水平的发展状况。

照明系统

指城市各类照明设施的覆盖面和节能自动化应用程度。

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

利用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智慧管理与服务

政务服务

决策支持

指建立支撑政府决策的信息化手段和制度。

信息公开

指通过政府网站等途径,公开财政预算决算等领域的政府信息。

网上办事

完善政务门户网站的功能,扩大网上办事范围,提升网上办事效率。

政务服务体系

建立上下联动、层级清晰、覆盖城乡的政务服务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教育

促进教育资源的覆盖和共享。

劳动就业服务

加大免费就业培训的保障力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社会保险

提升社会保险服务的质量监督水平,提高居民生活保障水平。

社会服务

提高服务的透明度,保障社会公平。

医疗卫生

提高服务质量监督的透明度。

公共文化体育

提升体育设施服务的覆盖度和使用率。

残疾人服务

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基本服务的水平。

基本住房保障

增强服务的便利性、提升服务的透明度。

专项应用

智能交通

指城市整体交通智慧化的建设及运行情况。

智慧能源

指城市能源智慧化管理及利用的建设情况。

智慧环保

指城市环境、生态智慧化管理与服务的建设情况。

智慧国土

指城市国土资源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建设情况。

智慧应急

指城市智慧应急的建设。

智慧安全

指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智慧化建设。

智慧物流

指物流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的建设水平。

智慧社区

指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便捷化、智慧化水平的建设。

智能家居

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和环保节能的建设。

智慧支付

指包含一卡通、手机支付、市民卡等智慧化支付新方式的建设。

智能金融

指城市金融体系智慧化建设与服务的建设。

智慧产业与经济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

指城市产业规划制定及完成情况。

创新投入

指城市创新产业投入情况。

产业升级

产业要素聚集

指城市为产业发展、转型与升级而实现的产业要素聚集情况。

传统产业改造

指在实现城市产业升级过程中,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情况。

新兴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

指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服务与发展。

现代服务业

指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

其它新兴产业

反映城市其它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提升状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智慧城市行业相关政策解读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新加坡提出的“智慧岛计划”,随后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陆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直至2010年开始在全球掀起一股建设热潮。

        中国最早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构想的是南京市,比新加坡晚了近20年。 

        到2011年,国内提出或者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市开始大幅增加,出现小范围“井喷”之势。 

        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这被外界解读为国家层面已经认可智慧城市发展策略。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比国家顶层战略层面认可更早的是各部委的积极尝试和探索。 

        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公布北京、成都等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2012年11月,科技部下发《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并于次年10月正式公布南京、无锡等20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 

        2012年12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申报试点。截至目前,住建部已先后三批设立智慧城市试点,成为试点城市最多的部委。 

        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出台《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技术指南》,包括太原、广州在内的9个城市列入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全国试点工作。

        201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选定15个城市与欧盟合作,启动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 

        2014年5月,交通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确定在太原、石家庄等26个城市开展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2014年8月,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初,智慧城市评价模型以及基础评价标准体系的国家标准终于出台,共包括六大标准体系。
    
        国标的出台将会在更大程度上督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能避免当前建设中出现的盲目冒进状况。

        第九章 2015-2016年智慧城市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15-2016年智慧城市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5年总体投资及结构 

        自2014年8月27日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以住建部为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已近300个,极大地将智能建筑的应用推到了见所未有的新高度,从而释放出了巨大的市场能量,形成一系列以应用各种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慧安防等一系列新型产业和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着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015年智慧城市投资结构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二、2015年投资规模情况

        2014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达12400亿元,较2013年同期增长20.0%;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达14880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长22%。

2012-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三、2015年投资增速情况

        2012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为7440亿元,之后,智慧城市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2013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增加至9300亿元,同比增加25%。2014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达到了9300亿元,同比增加33%。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为12400亿元,同比增加22%,增速有所下滑。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智慧停车行业发展背景及现状分析 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尚未形成垄断性企业

我国智慧停车行业发展背景及现状分析 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尚未形成垄断性企业

在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智慧停车行业加速发展,2022年市场规模达200亿元,2016-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2%。预计2026年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将达300亿元左右。

2024年04月30日
全球CIS行业分析:规模稳定扩大 多摄像头、高画质手机拉动市场需求上升

全球CIS行业分析:规模稳定扩大 多摄像头、高画质手机拉动市场需求上升

在中国市场,CIS有望成为第一批我国占据全球份额10%以上的半导体品类之一。其中,我国车载CIS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43%,2023年约为13.42亿美元。整体来看,我国CIS市场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2021年销售额为295.4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明显快于全球,预计2023年将达到433.2亿元。

2024年04月29日
宠物经济爆发的背后 我国宠物行业细分市场潜力未完全挖掘 亿级赛道有望诞生

宠物经济爆发的背后 我国宠物行业细分市场潜力未完全挖掘 亿级赛道有望诞生

同时,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将使居民能够承担更多的养宠成本,提高居民的宠物消费能力和意愿。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

2024年04月29日
我国共享充电宝行业正处于关键发展期 未来市场仍具发展潜力

我国共享充电宝行业正处于关键发展期 未来市场仍具发展潜力

2019年-2021年,我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逐年递增,2021年突破110亿元;2022年,受到线下消费场景到店客流出现显著下滑等因素影响,其市场规模出现下滑,降至100亿元;2023年,随着线下消费场景复苏,其市场规模恢复增长,超过120亿元,同比增长26%。

2024年04月23日
多重因素驱动我国出境游行业市场回暖  90后已成为消费主力军

多重因素驱动我国出境游行业市场回暖 90后已成为消费主力军

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和国际航班运力的逐步恢复等因素促进下,我国出境游市场逐步复苏,2023年出境游人数上升至0.87亿人次,同比增长89.13%,但还是低于疫情前水平。根据预测,2024年我国出境游市场将持续回暖,预计出境游人数将达到1.3亿人次。

2024年04月22日
“三国杀”正式开局 下沉市场成为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行业争夺焦点

“三国杀”正式开局 下沉市场成为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行业争夺焦点

从用户心智的角度,美团依然是用户长期首选,对于本地生活的小服务商而言,抖音依赖合作商户和达人的模式门槛较高,长尾客户预算有限,美团具备长期自然流量接入,无需投入运营成本,同时沉淀长期的商家评价,用户心智持续。

2024年04月10日
多重因素驱动我国灵活用工行业市场规模扩大 且企业灵活用工比例逐步提升

多重因素驱动我国灵活用工行业市场规模扩大 且企业灵活用工比例逐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且自2019年以来,其增速始终保持在30%以上。目前,我国灵活用工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推测,预计到2024年,我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将突破1.7万亿元。

2024年03月21日
我国宠物殡葬服务行业:极富潜力下也面临众多难题 市场发展仍旧道阻且长

我国宠物殡葬服务行业:极富潜力下也面临众多难题 市场发展仍旧道阻且长

近年来随着养宠人的年轻化以及对待宠物观念的改变,宠物殡葬业逐渐被更多宠物铲官们接受,产业快速扩张。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宠物殡葬服务市场规模达14.33亿元,较2021年上涨了14.45%。估计2023年我国国内宠物殡葬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8.25亿元左右。

2024年03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