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纺织服装行业的出路

核心提示:2008年10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一是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

  宏观环境影响

  2008年10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一是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另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联合通知,从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夹击下,国家适时出台出口退税率上调政策无疑给寒冬里的企业带来一股暖流。

  但是这股暖流,究竟能够给予服装,纺织行业带来多大的影响力?根据目前的行业分析数据显示,这股暖流带来的影响尚待人们观测。原因如下:

  1、2007年全球经济开始震荡,国内居民衣着类商品价格普遍处于下行趋势,房价、物价不断上涨持续抑制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消费者衣着购买力与服装产量供给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由此导致的市场规模缩小,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了服装加工业,以及纺织工业等相关产业的效益。

  2、由原油价格增长导致相关的化纤,化合物等二次开发产业的输出产品价格增长的“余温”仍然存在,由此导致服装的加工业成本上涨,生产要素波幅加大,从侧面也影响了服装行业的新产品开发,形成货物积压。

  3、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导致的出口风险增加,6月17日人民币汇率升破6.9元关口,年内累计升幅已逼近6%,而2007年以来出口退税新政的实施使纺织服装行业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下调,上述因素使纺织服装企业微利经营步履更加艰难。

  对于以上种种不利因素,仅从“增加出口退税”来进行宏观调控,是远远不够的。

  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

  纺织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羊群效应"带来产品趋同,同质竞争激烈,行业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使企业在初尝甜果的同时便陷入对手环伺的境地。对于开发的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在整体的大环境下,开发新产品成为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开发新产品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这个周期需要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并根据反馈的意见进行原有方案的修正等步骤循环进行。在经济大潮影响下,中小型企业普遍出现了囤积货物的现象,在原有产品未能销售出去的前提下,再做新产品开发,对于中小型企业具有一定的压力。弃之可惜——囤积的货物将中小型企业拉入一个怪圈,工厂不能不生产,即便是没有新的货物补充,也需要按照原有的计划进行生产,在供大于求的整体环境下,同质化的现象愈演愈烈。而在这其中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开发出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的新产品,前面提到了,纺织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针对于此行业的特殊性,需要不断的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

  另外,受物价上涨的影响,行业内生产成本增加,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同时,利润变少,这无疑是在中小企业本来就已举步维艰的道路上雪上加霜。物价上涨,生产成本增加,购买力下降,而利润减少。事实上对于现今的任何一个产业都是如此。

  我国的服装行业还具有其特殊性,即自主品牌能力低下,而产品主要以代工方式进行出口销售,由此可以看出,国内的服装行业易受国际经济大潮影响。

  服装行业的生存之道

  1、服装行业,尤其针对于中小服装行业,在现在出口退税的暖风影响下,应当加大出口力度,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也能缓解一定的囤积压力。

  2、化整为零,中小服装企业不妨将分散的体系进行整编,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弥补,可以有效的提高生存能力。比如,某三家厂商A,B,C,A具有强大的设计能力,但生产与销售能力明显偏下,B具有广阔的销售脉络而生产不足,C有完备的生产能力但销售与设计不足,从而致使囤积货物。那么不妨将ABC三者通过某种方式整合,共同输出,这样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并且,在增强整体的实力以后,出口能力也必然会有所增强,这样能够将国家的宏观优惠政策的是用发挥到最大。

  3、对于囤积货物,采用大量分散的直销模式输出,尽量减少二次销售。减少中间环节,从而在保证售价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利益的回收,而分散式的营销模式,也有利于成本流出控制,提高销售能力。

  4、如果条件允许,更新服装设计的平台,以更为优化更为便捷的平台进行设计开发,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由于这次经济大潮之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尤为明显,根据经济学的波动理论,效益越加明显,而波动后的回升就越慢。所以经济大潮所带来的冬天应该会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国家的宏观调控,给企业带来的只是一个利好的政策,然而怎么用,还需要企业细细琢磨。出口退税的暖风,虽不能一下将所有的企业回复至原有的水平,甚至说,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用法,这股暖风将不会带来任何的实际意义。企业的生存,还是要多多观望自身,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才能够有能力去利用宏观政策,从而安全的“过冬”。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涤纶长丝行业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产能集中度不断提升

我国涤纶长丝行业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产能集中度不断提升

在服装、家纺等下游行业发展以及使用范围不断拓宽等因素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涤纶长丝产量和表观消费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目前我国涤纶长丝行业基本实现自给自足,2024年对外依存度仅有0.15%,不依赖进口补充。同时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涤纶长丝生产国,产量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还有部分盈余用于出口。从产能来看,近年来我国涤纶长丝行

2025年04月02日
“谷子经济”市场火热 我国棉花娃娃行业百花齐放 企业仍有诸多发展机会

“谷子经济”市场火热 我国棉花娃娃行业百花齐放 企业仍有诸多发展机会

在“谷子经济”催化下,棉花娃娃、娃衣等成为潮玩市场中不断增长的热门品类。同时,随着棉花娃娃流行,明星粉丝会拼团定制棉花娃娃,以二次元、影视剧角色为原型的棉花娃娃备受消费者喜爱。因此,近年来,我国棉花娃娃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商家盈利仍然较为困难,好在对于热爱棉花娃娃的消费者来说,只要产品具备独特的创意、可靠的品质以及

2025年03月25日
我国风电纱行业分析:叶片大型化将提升市场需求量 新增产能短期影响有限

我国风电纱行业分析:叶片大型化将提升市场需求量 新增产能短期影响有限

最近几年来,我国陆上风机、海上风机逐渐大型化的趋势,风电叶片的叶轮直径也在不断增长,同时叶片的叶型、结构、材料也在随之不断进行迭代和更新。从技术上看,风电叶片尺寸越大,可增大风机的扫风面积,从而捕获更多的风能,提升风机机组的发电效率,同时增加机组的竞争力,降低风电度电成本。风机叶片自问世以来,风机叶片的尺寸在不断提升。

2025年03月15日
我国粘胶长丝行业产能集中度不断提升 供给格局高度集中态势或将延续

我国粘胶长丝行业产能集中度不断提升 供给格局高度集中态势或将延续

在政策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粘胶长丝行业不断整合洗牌,落后产能被逐渐清退,新增产能较少且集中在头部企业。受此影响,我国粘胶长丝产能集中度不断提升,目前供给格局高度集中。其中,新乡化纤和吉林化纤的粘胶长丝产能均位居国内首位,2024年均为9万吨,占比36.73%。

2025年03月10日
我国莱赛尔纤维行业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不断上升 赛得利龙头地位稳固

我国莱赛尔纤维行业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不断上升 赛得利龙头地位稳固

随着技术进步和利好政策推动,近年来我国莱赛尔纤维行业发展快速,产能和产量迅速上升。同时,随着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其表观消费量也在快速上升。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之前,我国莱赛尔纤维大量依赖进口。但随着生产企业积极扩能扩产,其进口替代进程不断推进,对外依存度也不断下降,但仍维持净进口局面。

2025年03月05日
我国粘胶短纤行业发展现状:产能接连下滑 集中度持续上升

我国粘胶短纤行业发展现状:产能接连下滑 集中度持续上升

在政策推动下,国内老旧落后粘胶短纤产能相继被淘汰,再加上近3年来新增产能少,因此自20222年起其产能处于下降周期,产能逐渐减少。随着市场需求回暖,2023年我国粘胶短纤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双双回升。进入2024年,其价格整体先是呈现上涨态势,后价格平稳运行。此外,近年来我国粘胶短纤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不

2025年03月03日
我国氨纶行业产能集中度上升 产品价格不断下跌且短期内或将继续低位震荡

我国氨纶行业产能集中度上升 产品价格不断下跌且短期内或将继续低位震荡

近年来,我国氨纶行业仍处于扩能阶段,产能逐年递增,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则呈现整体上升态势。同时其产能占全球的比重及产能集中度也在不断提升。进入2024年,由于氨纶供需过剩,加剧了市场竞争和内卷现象,进而也导致其价格不断下跌。2025 年我国氨纶产能预计将超过150万吨。短期内,新增产能的投入或将加重我国氨纶市场供需矛盾,预

2025年02月24日
防疫需求减少后无纺布行业产量持续下降 出口竞争力强劲 未来市场趋向集中

防疫需求减少后无纺布行业产量持续下降 出口竞争力强劲 未来市场趋向集中

在2020年疫情期间,无纺布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量达878.8万吨。然而,进入2021年,随着疫情的好转和市场的逐渐稳定,无纺布产量及企业利润总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2025年02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