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纺织服装行业的出路

核心提示:2008年10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一是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

  宏观环境影响

  2008年10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一是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另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联合通知,从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夹击下,国家适时出台出口退税率上调政策无疑给寒冬里的企业带来一股暖流。

  但是这股暖流,究竟能够给予服装,纺织行业带来多大的影响力?根据目前的行业分析数据显示,这股暖流带来的影响尚待人们观测。原因如下:

  1、2007年全球经济开始震荡,国内居民衣着类商品价格普遍处于下行趋势,房价、物价不断上涨持续抑制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消费者衣着购买力与服装产量供给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由此导致的市场规模缩小,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了服装加工业,以及纺织工业等相关产业的效益。

  2、由原油价格增长导致相关的化纤,化合物等二次开发产业的输出产品价格增长的“余温”仍然存在,由此导致服装的加工业成本上涨,生产要素波幅加大,从侧面也影响了服装行业的新产品开发,形成货物积压。

  3、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导致的出口风险增加,6月17日人民币汇率升破6.9元关口,年内累计升幅已逼近6%,而2007年以来出口退税新政的实施使纺织服装行业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下调,上述因素使纺织服装企业微利经营步履更加艰难。

  对于以上种种不利因素,仅从“增加出口退税”来进行宏观调控,是远远不够的。

  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

  纺织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羊群效应"带来产品趋同,同质竞争激烈,行业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使企业在初尝甜果的同时便陷入对手环伺的境地。对于开发的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在整体的大环境下,开发新产品成为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开发新产品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这个周期需要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并根据反馈的意见进行原有方案的修正等步骤循环进行。在经济大潮影响下,中小型企业普遍出现了囤积货物的现象,在原有产品未能销售出去的前提下,再做新产品开发,对于中小型企业具有一定的压力。弃之可惜——囤积的货物将中小型企业拉入一个怪圈,工厂不能不生产,即便是没有新的货物补充,也需要按照原有的计划进行生产,在供大于求的整体环境下,同质化的现象愈演愈烈。而在这其中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开发出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的新产品,前面提到了,纺织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针对于此行业的特殊性,需要不断的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

  另外,受物价上涨的影响,行业内生产成本增加,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同时,利润变少,这无疑是在中小企业本来就已举步维艰的道路上雪上加霜。物价上涨,生产成本增加,购买力下降,而利润减少。事实上对于现今的任何一个产业都是如此。

  我国的服装行业还具有其特殊性,即自主品牌能力低下,而产品主要以代工方式进行出口销售,由此可以看出,国内的服装行业易受国际经济大潮影响。

  服装行业的生存之道

  1、服装行业,尤其针对于中小服装行业,在现在出口退税的暖风影响下,应当加大出口力度,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也能缓解一定的囤积压力。

  2、化整为零,中小服装企业不妨将分散的体系进行整编,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弥补,可以有效的提高生存能力。比如,某三家厂商A,B,C,A具有强大的设计能力,但生产与销售能力明显偏下,B具有广阔的销售脉络而生产不足,C有完备的生产能力但销售与设计不足,从而致使囤积货物。那么不妨将ABC三者通过某种方式整合,共同输出,这样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并且,在增强整体的实力以后,出口能力也必然会有所增强,这样能够将国家的宏观优惠政策的是用发挥到最大。

  3、对于囤积货物,采用大量分散的直销模式输出,尽量减少二次销售。减少中间环节,从而在保证售价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利益的回收,而分散式的营销模式,也有利于成本流出控制,提高销售能力。

  4、如果条件允许,更新服装设计的平台,以更为优化更为便捷的平台进行设计开发,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由于这次经济大潮之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尤为明显,根据经济学的波动理论,效益越加明显,而波动后的回升就越慢。所以经济大潮所带来的冬天应该会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国家的宏观调控,给企业带来的只是一个利好的政策,然而怎么用,还需要企业细细琢磨。出口退税的暖风,虽不能一下将所有的企业回复至原有的水平,甚至说,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用法,这股暖风将不会带来任何的实际意义。企业的生存,还是要多多观望自身,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才能够有能力去利用宏观政策,从而安全的“过冬”。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纺织行业现状:出口额再次突破三千亿美元大关 市场正聚焦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我国纺织行业现状:出口额再次突破三千亿美元大关 市场正聚焦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型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我国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纺织行业已经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完备的产业体系,从上游的棉花种植、化纤生产,到中游的纺纱、织布、印染,再到下游的服装制造、家纺生产,一应俱全。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行业:高端供给不足 人形机器人有望带来新增量

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行业:高端供给不足 人形机器人有望带来新增量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行业壁垒高,目前全球仅有荷兰、美国、日本和中国4个国家实现规模化生产。虽然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业化时间晚,但发展快速,已成为全球最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国。2020至2023年间,行业产量从2.1万吨快速增长至3.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86%,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值得一提的是,我

2025年06月18日
我国记忆枕行业潜力逐渐显现 头部家纺品牌相继布局 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升

我国记忆枕行业潜力逐渐显现 头部家纺品牌相继布局 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升

与普通枕头相比,记忆枕功能性较强、价格较高。在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睡眠经济增长、悦己消费兴起和内容平台加速培育市场下,我国记忆枕行业潜力逐渐显现,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400亿元。记忆枕行业技术准入门槛较低,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较分散,但在头部家纺品牌的持续参与布局下,我国记忆枕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升。

2025年06月05日
锦纶纤维行业:防晒衣等热度攀升带动消费 国内产能扩大且竞争力提升 出口增势良好

锦纶纤维行业:防晒衣等热度攀升带动消费 国内产能扩大且竞争力提升 出口增势良好

民用领域应用主导我国锦纶纤维市场,随着防晒衣、瑜伽服、女性内衣等下游新兴市场热度攀升,我国锦纶纤维表观消费量日益增多,拉动国内产能、产量稳步扩张。

2025年05月17日
我国涤纶工业丝行业分析:大规模投产已结束 消费量及出口双增

我国涤纶工业丝行业分析:大规模投产已结束 消费量及出口双增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涤纶工业丝生产国,产能占全球的三分之二。近年来,我国涤纶工业丝产能快速增加,截至2023年达到343万吨,2019-2023年期间产能增加107万吨,新增产能主要来自恒力石化等公司。

2025年05月06日
中国是全球涤纶生产大国 PTA、MEG等原材料供给稳增 再生涤纶带动行业绿色化发展

中国是全球涤纶生产大国 PTA、MEG等原材料供给稳增 再生涤纶带动行业绿色化发展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涤纶纤维生产国,年产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大部分份额。有相关资料显示,2022 年我国涤纶在全球涤纶产量中占比达到 78.2%。虽然在2022年,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涤纶产量略有下降,达到5343万吨,同比减少0.38%。但仍是我国化纤行业中的重要品类,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2023年我国涤纶产量为570

2025年04月22日
我国涤纶短纤维行业分析:产量及需求规模整体上升 产业链向高端化发展

我国涤纶短纤维行业分析:产量及需求规模整体上升 产业链向高端化发展

作为全球主要的涤纶短纤维生产国家,我国的涤纶短纤维积极向海外出口,2016-2019年出口量维持在100.00万吨左右,2020年涤纶短纤维出口呈现一定程度的下滑,2021年我国出口量恢复至94.71万吨,2023年出口量进一步恢复至123.06万吨。

2025年04月21日
下游强劲韧性给我国再生涤纶带来发展机遇 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为前景可观细分领域

下游强劲韧性给我国再生涤纶带来发展机遇 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为前景可观细分领域

近年在社会环保意识增强和产业政策支持等原因推动下,我国再生涤纶规模得到了较大发展。发展到目前,再生涤纶是我国循环再利用化纤行业的主要产品。我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再生涤纶生产国,更是国际品牌在全球最大的再生涤纶采购基地。2023年,我国再生涤纶产能约为1100万吨,同比微幅增加,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中空类和再生长丝;再生涤纶

2025年04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