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0年上半年我国针织业运行态势分析

中国报告网讯:

  内容提示: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针织业固定资产投资、生产、销售、出口等增速均稳步上升,巩固了经济向好态势。然而,人民币汇率、劳动力成本以及原材料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对行业影响均偏负面,对于针织业这–传统行业而言,预计下半年销售收入仍能维持增长,但利润率会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生产、销售增长速度加快
  2010年1~5月,我国针织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562.45亿元,同比增长22.21%,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4.56个百分点;销售总额累计达1523.56亿元,同比增长21.2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4.12个百分点,创2008年以来行业增速新高。产销率为97.51%,行业产销衔接顺畅。

  从生产情况看,1~5月各类服装生产均呈现增速较快的态势,针织服装产量累计增速从3月份开始超过梭织服装,截至5月份,累计增速已经高出梭织服装产量增速2.36个百分点。

         中国丝针织品及编织品行业“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规划投资分析及预测报告

  1~5月针织服装累计产量为60.28亿件,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3.99%。其中,针织服装产量居前10位的省市占全国总产量的94.19%。除江西和河南外,其他省市较上年同期相比均呈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广东以超过全国1/4的产量位于榜首。

  东部地区作为我国针织服装主要产地,1~5月累计产量达53.90亿件,占全国总产量的89.20%。西部地区针织服装产量增速比东、中部地区快,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81.07%(东部、中部的产量增幅分别为27.11%和2.47%),其中贵州省产量同比增速最高,达463.03%。
 
  从内销情况看,在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支持下,针织业的内销产值也同步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1~5月规模以上针织企业实现内销产值1003.68亿元,同比增长22.83%,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4.17个百分点,占销售总产值的比重高达65.88%。未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有利于内销为主的品牌运营企业的长期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2010年1~5月,针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161.87亿元,同比增长19.8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5.18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3267个,同比增长10.11%,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3个百分点。

  从投资的区域结构来看,西部地区投资增长较快,而东部地区增长放缓。西部地区投资占全行业的31.5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57个百分点。位于全国前5名省市的实际完成投资总额同比均呈正增长,其中江西增长较快,山东和河北增长略慢。值得关注的是,贵州投资增速显著提高,较上年同期增长394.98%。

  1~5月中、西部地区实际完成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8.15%和55.79%,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投资增速(7.71%)。中、西部地区投资总额占全行业的比重继续上升,东部地区投资则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23个百分点。

  针织服装出口持续上升
  2010年1~5月我国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累计金额达210.59亿美元,同比增长18.63%。其中,针织服装出口数量达74.64亿件,同比增长14.16%;出口总额为183.32亿美元,同比增长19.6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1.54 个百分点。

  针织服装出口仍然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出口总额为162.48亿美元,占整个针织服装出口的77.15%,较去年同期增长20.94%。值得关注的是,5月份针织服装易货贸易方式出口大幅上升,同比上升了3104.73%。

  从2006年至今,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累计总额一直高于梭织服装。2010年1~5月,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累计金额、数量的增幅分别比梭织服装高14.12%、5.27%。

  1~5月我国针织服装及附件的主要出口市场中,向日本、哈萨克斯坦市场出口同比和环比均有所上升,但日本市场二季度自我国进口较一季度明显下滑;5月向我国香港特区出口针织服装及附件金额环比下降6.25个百分点;今年向美国和德国的出口一直保持两位数的涨幅。
  
  质效进一步改善, 赢利能力有所提高

  2010年1~5月针织业实现新产品产值(当年价)79.35亿元,同比增长了25.38%,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7.75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现价产值)为28.30%,同比提高了4.98个百分点。三费比例为6.8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表明行业整体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全行业赢利能力进一步提升,1~5月实现利润总额为56.78亿元,同比增加了41.13%。利润率达3.79%,略低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全行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152.53万人,较去年增加了近万人,同比提高了0.72个百分点。

  行业营运能力有所提高,1~5月产成品周转率达17.62%,同比上升了3.19%,资产周转率为1.32%,较去年同期略有上升。

  从2005年至今,针织服装及附件的竞争力指数呈波浪式上升态势,2010年1~5月竞争力指数为97.23%,比梭织服装及附件高出1.85个百分点。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生物质纤维素长丝行业现状:国风服饰兴起带动需求增长 新乡化纤为龙头

我国生物质纤维素长丝行业现状:国风服饰兴起带动需求增长 新乡化纤为龙头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质纤维素长丝(粘胶长丝)生产国。有相关资料显示,2022年全球生物质纤维素长丝(粘胶长丝)总产能约为28万吨。其中中国生物质纤维素长丝(粘胶长丝)产能为21万吨‌‌,占比达75%;其次为印度,占比24%左右。到2023年国内生物质纤维素长丝总产能约为23.5万吨,产量为20.7万吨。

2024年11月12日
我国涤纶短纤维行业产量呈现波动上涨走势 下游应用广泛 拥有广阔发展空间

我国涤纶短纤维行业产量呈现波动上涨走势 下游应用广泛 拥有广阔发展空间

我国是全球涤纶短纤维的主要供应国,其产量占比在61%左右。近年来我国涤纶短纤维产量呈现波动上涨走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涤纶短纤维产量为1193万吨,同比增长11.8%。2022年我国涤纶短纤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达到61.62%。

2024年11月06日
我国再生涤纶行业现状:政策助力发展 终端市场需求恢复带动产量回升

我国再生涤纶行业现状:政策助力发展 终端市场需求恢复带动产量回升

我国是涤纶纤维及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废旧涤纶纺织品数量巨大,为再生涤纶纤维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原料基础。2022 年我国涤纶在全球涤纶产量中占比达到 78.16%。近年来,我国涤纶产量规模在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2023年我国涤纶产量整体增长至 5702万吨,同比增长6.72%;销量为5343万吨‌。

2024年11月06日
我国粘胶纤维行业现状分析:短纤市场集中度上升 长丝市场消费量或大涨

我国粘胶纤维行业现状分析:短纤市场集中度上升 长丝市场消费量或大涨

由于粘胶短纤使用范围更广泛、价格也相对便宜,其也成为粘胶纤维市场中的主流产品。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粘胶短纤产量在粘胶纤维总产量中的占比超过90%,2023年达到95.49%;粘胶长丝较为高端,产量占比相对较少,始终不超过5%,2023年达到4.51%。

2024年11月04日
我国染料行业:产量回升但基本面呈现“寒意” 多数上市公司业绩承压

我国染料行业:产量回升但基本面呈现“寒意” 多数上市公司业绩承压

进入2023年,受下游印染需求不振,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染料行业发展低迷,供过于求现象明显,产品售价进一步下探。受此影响,国内多数染料上市企业业绩承压,营业收入和归属净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2024年10月28日
我国羽绒羽毛生产加工行业:产业链地位突出 市场逐渐进入全面规范化提升阶段

我国羽绒羽毛生产加工行业:产业链地位突出 市场逐渐进入全面规范化提升阶段

我国鸭出栏量正在逐步恢复并保持稳定增长。受2018年猪瘟疫情的影响,2019年鸭出栏量急速增加至48.78亿只,但随后在2020年和2021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出栏量增速放缓并有所下降。但到了2023年,出栏量恢复到42.18亿只,同比增长5.40%,显示出行业正在逐步恢复并保持稳定增长。

2024年10月23日
我国涤纶行业发展现状:产需整体呈现上升态势 涤纶长丝出口需求持续旺盛

我国涤纶行业发展现状:产需整体呈现上升态势 涤纶长丝出口需求持续旺盛

近年来我国涤纶行业稳步发展,产量和表观需求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2023年分别达到5702万吨和5192.6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72%和5.46%。

2024年09月30日
我国锦纶行业发展现状:产量整体保持增长 户外运动盛行带来更多市场需求

我国锦纶行业发展现状:产量整体保持增长 户外运动盛行带来更多市场需求

锦纶具有轻便、耐低温、耐磨性好、吸湿性强、强度高、耐化学品性能和耐水性良好等优势,在冲锋衣、滑雪服、运动服、运动内衣、速干衣、户外帐篷、睡袋、登山包等户外用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户外运动盛行和户外用品市场的不断扩大,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锦纶市场活力,为其带来更多需求。根据预测,2023年我国锦纶表观需求量达到397 万吨

2024年09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