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制造业面临情况分析,除了自主品牌的缺失,中国制造业在专利知识产权上的失位,也成为一个软肋。中国的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60%以上的高端装备需要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1.8%。
一、机会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在金融危机重创之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将势必向发展中国加速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的不景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将对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迫于利润与生存的压力,发达市场的制造企业将向中国加速转移生产,国内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也随之迅速提升,这必然有助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的提升。
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中国进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中国一般性贸易出口收入、贸易顺差、外汇收入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可能都会发生重要变化。就中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铁矿石等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中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这些都有利于相关商品的进口。中国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扩大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价格优势类商品的进口。
二、威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已得到长足发展,许多制造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一批优秀的大型制造企业已走出国门,“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但是,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化、精益化、协同化、服务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强的世界制造业发展格局,中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足,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失衡严重,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二是制造业大而不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弱,没有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协同发展的生态化产业链条;三是制造业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绿色低碳发展压力大。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全球竞争、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急需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促进“再工业化”,引导制造业回归;另一方面是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最近几年正在经历快速的工资上涨、土地和房价上涨的过程,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快速消退。
从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挑战看,中国制造业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等系列挑战:
1、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相关部门的外部需求将有所减弱,部分行业产能面临重新调整,从2008年1-9月份中国的制造业出口结构看,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仍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率,然而纺织等劳动密集型或初级加工部门的出口面临严峻挑战。
2、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目前,尽管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在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与新兴市场国家也有一定差距。
3、产业集中度不高,组织结构有待于优化。中国制造业企业小而散,经营规模和专业化协作和国际同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实力较弱,使中国制造业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面临着组织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尤其是如集成电路制造装备、轿车制造装备、数据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行业存在严重依赖外部进口行业的组织结构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
4、国际经营经验仍存在较大不足,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与西方发达的制造业相比,中国制造业材料消耗、能源消耗高,人均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不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制造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只有制造管理水平的领先,才能保证装备制造产业的领先。要实现制造型企业的全面管理改进,必须解决制造管理这一关键性环节。即通过先进的内部生产计划及控制技术,缩短生产制造周期和采购时间,实现外部供应链的协调与优化,降低库存资金占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三、优势
现在国际制造看重的是综合优势,不是单单某个方面。中国的综合优势仍然存在,中国的劳动供给丰富,资源环境的弹性比较大。此外,还形成了产业分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百公里实现采购”,这些在很多小国家很难做到。
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工资成本比中国低,但是在生产产品中很难实行集中采购,也就是很难形成“一小时或两小时产业圈”。而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制造业都可以实现这种规模、采购范围经济。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价格上涨,劳动力素质提高,物流成本降低,基础设施更加发达。综合效率的提高可以部分抵消劳动力的上涨带来的劣势。同时,中国的各类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价格环境有很好的梯度。这给沿海地区的产业往中西部地区转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四、劣势
在成为位居全球第一的制造大国之后,中国的制造业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步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
除了自主品牌的缺失,中国制造业在专利知识产权上的失位,也成为一个软肋。中国的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60%以上的高端装备需要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1.8%。
中国制造业亟待打破地域、部门和行业分割,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等形式,推动企业间战略重组,降低经营成本,发挥企业综合优势。
成本优势的丧失,不仅打击的是参与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还有一切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中国制造最大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中国制造的代表企业、世界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正式对外发布了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用工荒和人工成本上涨,这也预示着中国制造将结束人口红利时代。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