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中国碳酸饮料包装材料主要分类及其优缺点分析(图)


        一、碳酸饮料包装应有的特性

        民以食为天,包装作为食品流通时的保护手段,食品品质质量和卫生安全是重中之重,同时也能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市场竞争能力。

        作为充气碳酸饮料的包装,我们就对材料提出了以下要求:卫生安全,化学属性不活泼,耐酸而且不会与包装食品产生化学反应,不会影响到食品的味道和气味,充气就要求了能抗较高的内压,并能广泛大量的获得,以降低经济成本。

        市面上应用最广的 3 种碳酸饮料包装材料是玻璃、金属、塑料(PET)。

图表:常见的碳酸饮料包装材料指标对比
 

图表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玻璃

        1、玻璃材料发展概述

        在 20 世纪之前,玻璃制品一直最受广大饮料厂商喜爱。晶莹剔透的玻璃材料,给人带来很好的质感,同时又能被制作成各种形状,加入各种颜色,大大提高产品的价值。

        2、玻璃材料优缺点

        优点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碳酸饮料包装材料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研究

        密闭性好,能很好地阻隔气体与液体;耐热而且稳定;价格便宜,生产制作简单,能循环回收;制作出的造型美观;还在不停发展研究中。

        缺点

        玻璃材料密度大,相对应成品质量也大,且易破损,运输成本提高;玻璃瓶虽然可以回收再利用,但是消毒很重要,也没有很完善的回收消毒监督体制,而一旦消毒不完全,无论对人体还是环境都带来很大损害。而长期使用的玻璃材料稳定性会下降,过冷过热易爆炸。

        三、金属

        1、金属材料发展概述

        1963 年,美国人发明了易拉罐,在以往罐形的造型设计的基础上在顶部设计了易拉环。其罐盖和罐身是分开生产,最后才组装在一起。制造易拉罐的材料有两种:铝材和马口铁。因为铝材具有较高的回收再使用价值,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易拉罐开始大量使用铝材。

        2、金属材料优缺点

        优点

        相比于玻璃,金属材料能把瓶身做地更薄,于是相应质量减轻;材料安全清洁、可回收;金属良好的延展性让罐体更多变,可以进行精美的包装设计,以独特的造型体现饮料生产者所表达的理念来吸引消费者。不易破损,方便了在运输过程中的集装和搬运,且损耗率低。

        缺点

        地球资源中金属铝有限,价值高,增加包装成本。对回收利用有很高的要求。

        四、塑料

        1、塑料材料发展概述

        塑料的出现,并将它用于包装材料,极大地推动了饮料工业的发展。以 PET 为例,据调查,全球将近一半的软饮料均采用 PET 包装材料。

        PET,聚酯瓶,就是俗称的涤纶。塑料瓶主要是由聚乙烯或聚丙烯等材料添加了相应的有机溶剂后,经过高温加热,吹塑或用塑料模具注塑成型的塑料容器。

        2、塑料材料优缺点

        优点

        拥有 3 种材料中最小的密度,做出的成品透明,轻便易拿,不易碎。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70~150 ℃)物理性能稳定,耐冷耐热或者忽冷忽热都能保持稳定;能耐弱酸、弱碱并且不会与大多数有机溶剂反应。

缺点

        相比于玻璃材料耐腐蚀性方面不强;在刚性硬度上不如金属材料;塑料中酯键在沸水中易分解;易带静电,不能与易燃易爆物品一起储存,且要做好存储环境的消静电工作。

        3、PET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PET 碳酸饮料瓶外形不停研究发展中,人们不仅需要漂亮的外观、灵活的设计、较高的耐压强度、对二氧化碳密闭性好和安全卫生,还需要一些更科学人性的设计出现。以前碳酸饮料瓶吹塑更容易生产圆形瓶底,所以相配套的又生产了一个平底 PE 底座来使瓶身放置稳定。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采用爪形底 PET 瓶,这种瓶能够站立无须底座,不仅节省了材料,瓶身也更干练美观,从而受到了广大生产商的欢迎,但同时也带来了爪形底易应力开裂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对碳酸饮料耐应力开裂研究不是很多,且大多数都停留在初步理论或者从成型工艺上去研究。我们觉得有必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碳酸瓶用 PET 的化学组成对其质量的影响,材料本身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饮料包装材料向绿色包装材料发展,包装材料的不断进步,使运输流通加快,饮料市场更大更繁华,加速实现了饮料包装工业的现代化。不同的饮料、不同的消费者、环境保护、经济快节奏且可持续的发展都对包装材料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绿色包装材料是世界包装材料业的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涤纶长丝行业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产能集中度不断提升

我国涤纶长丝行业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产能集中度不断提升

在服装、家纺等下游行业发展以及使用范围不断拓宽等因素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涤纶长丝产量和表观消费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目前我国涤纶长丝行业基本实现自给自足,2024年对外依存度仅有0.15%,不依赖进口补充。同时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涤纶长丝生产国,产量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还有部分盈余用于出口。从产能来看,近年来我国涤纶长丝行

2025年04月02日
“谷子经济”市场火热 我国棉花娃娃行业百花齐放 企业仍有诸多发展机会

“谷子经济”市场火热 我国棉花娃娃行业百花齐放 企业仍有诸多发展机会

在“谷子经济”催化下,棉花娃娃、娃衣等成为潮玩市场中不断增长的热门品类。同时,随着棉花娃娃流行,明星粉丝会拼团定制棉花娃娃,以二次元、影视剧角色为原型的棉花娃娃备受消费者喜爱。因此,近年来,我国棉花娃娃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商家盈利仍然较为困难,好在对于热爱棉花娃娃的消费者来说,只要产品具备独特的创意、可靠的品质以及

2025年03月25日
我国风电纱行业分析:叶片大型化将提升市场需求量 新增产能短期影响有限

我国风电纱行业分析:叶片大型化将提升市场需求量 新增产能短期影响有限

最近几年来,我国陆上风机、海上风机逐渐大型化的趋势,风电叶片的叶轮直径也在不断增长,同时叶片的叶型、结构、材料也在随之不断进行迭代和更新。从技术上看,风电叶片尺寸越大,可增大风机的扫风面积,从而捕获更多的风能,提升风机机组的发电效率,同时增加机组的竞争力,降低风电度电成本。风机叶片自问世以来,风机叶片的尺寸在不断提升。

2025年03月15日
我国粘胶长丝行业产能集中度不断提升 供给格局高度集中态势或将延续

我国粘胶长丝行业产能集中度不断提升 供给格局高度集中态势或将延续

在政策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粘胶长丝行业不断整合洗牌,落后产能被逐渐清退,新增产能较少且集中在头部企业。受此影响,我国粘胶长丝产能集中度不断提升,目前供给格局高度集中。其中,新乡化纤和吉林化纤的粘胶长丝产能均位居国内首位,2024年均为9万吨,占比36.73%。

2025年03月10日
我国莱赛尔纤维行业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不断上升 赛得利龙头地位稳固

我国莱赛尔纤维行业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不断上升 赛得利龙头地位稳固

随着技术进步和利好政策推动,近年来我国莱赛尔纤维行业发展快速,产能和产量迅速上升。同时,随着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其表观消费量也在快速上升。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之前,我国莱赛尔纤维大量依赖进口。但随着生产企业积极扩能扩产,其进口替代进程不断推进,对外依存度也不断下降,但仍维持净进口局面。

2025年03月05日
我国粘胶短纤行业发展现状:产能接连下滑 集中度持续上升

我国粘胶短纤行业发展现状:产能接连下滑 集中度持续上升

在政策推动下,国内老旧落后粘胶短纤产能相继被淘汰,再加上近3年来新增产能少,因此自20222年起其产能处于下降周期,产能逐渐减少。随着市场需求回暖,2023年我国粘胶短纤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双双回升。进入2024年,其价格整体先是呈现上涨态势,后价格平稳运行。此外,近年来我国粘胶短纤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不

2025年03月03日
我国氨纶行业产能集中度上升 产品价格不断下跌且短期内或将继续低位震荡

我国氨纶行业产能集中度上升 产品价格不断下跌且短期内或将继续低位震荡

近年来,我国氨纶行业仍处于扩能阶段,产能逐年递增,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则呈现整体上升态势。同时其产能占全球的比重及产能集中度也在不断提升。进入2024年,由于氨纶供需过剩,加剧了市场竞争和内卷现象,进而也导致其价格不断下跌。2025 年我国氨纶产能预计将超过150万吨。短期内,新增产能的投入或将加重我国氨纶市场供需矛盾,预

2025年02月24日
防疫需求减少后无纺布行业产量持续下降 出口竞争力强劲 未来市场趋向集中

防疫需求减少后无纺布行业产量持续下降 出口竞争力强劲 未来市场趋向集中

在2020年疫情期间,无纺布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量达878.8万吨。然而,进入2021年,随着疫情的好转和市场的逐渐稳定,无纺布产量及企业利润总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2025年02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