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礼品行业未来几年走势

       内容提示:礼品公司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把礼品券快递到收礼人手中也是新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增加,礼品行业逐渐繁荣。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中国礼品产业研究院应用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行业数据,对礼品行业进行了个体与团体分类统计测算得出,目前,我国个体的年礼品需求约在5055亿元,团体的年礼品需求约2629亿元,其中商务和福利礼品需求占其中1900多亿。国内礼品市场年需求总额合计7684亿元左右,整体市场接近8000亿规模。

 
        在刚刚结束的2012北京国际创意礼品及工艺品展览会上,来自海内外的几百家礼品商参展,笔者通过观察和采访参展商户,了解到了目前礼品市场的一些发展现状和趋势。
 
        文化与科技并重
 
        主打“文化艺术”牌的工艺品,一直是中国馈赠礼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的文化热和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也带火了此类产品的销售。参展工艺品主要包括传统工艺品和用新材料塑造新创意的现代工艺品。笔者发现,中低档产品往往靠打价格战和“短、平、快”的创意取胜,虽然紧跟潮流,但创意停留在表面功夫,缺少技术含量,易被模仿,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缺少固定客户,很难做出特色,利润低,生存能力差。高档工艺品凭借着高超的工艺、稳定的客户群,生存比较稳定,主要通过商务、政务渠道销售,但产品通常墨守传统文化艺术,难以传承和突破。
 
        展会上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绿色保健品、数码产品和技术创新产品等则体现了近年来礼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该类产品主打“创意科技”牌,利用礼品的营销渠道,增加知名度,提高销量,拓宽市场。但多数产品靠降低价格和保健品、电子产品本身的热度吸引消费者,在“礼”字上做文章很少。因此在礼品市场难以体现竞争优势。其中改良型器具以其实用的创意吸引了广大消费者,但由于缺乏宣传,广大消费者并不了解,看的多买的少。多数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处于创业初期,刚开始开拓市场。
 
        礼品重在“礼”,送礼人通过精美的外包装、深厚的文化内涵或新奇的创意把“礼”传达给收礼人。但是近年来送礼之风愈加盛行,人们往往比拼的是礼品的高档和贵重。礼品并不能送到人的心坎里。一方面送礼人很难达到送礼的目的,另一方面因为礼品不一定满足需要,因而收礼人尴尬,礼品浪费。礼品行业普遍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各地礼品常常以当地名优土特产为主,很难分出优劣。礼品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方式都亟待改变。
 
        个性定制有“礼”
 
        事实上,每个人需求不同,因而能够当做礼品的商品种类繁多,涉及面也很广。经营完全雷同礼品的企业很少。但由于礼品企业生产时,往往只考虑送礼人的意图,并不了解收礼人的想法,做到客户定位精准很难,从而导致一定数量上的产品盲目生产。并且送礼人本人也很难摸清收礼人想要什么。如果把送礼人送什么对方就收什么,转变为收礼人想要什么就送什么,那么礼品企业就主动很多,送礼人也会主动很多。根据收礼人需求生产即可。这样礼品企业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和收益。
 
        因此很多聪明的商家玩起了定制礼品。独一无二的礼品,既体现了“礼”的内涵,又把“礼”送到了对方的心里。解除了送礼人的苦恼,也解决了产品同质化问题。而且定制不一定要高价费时费力,快速价廉的礼品定制成了礼品行业的新亮点。比如展会上,一家电子产品企业,提供个性优盘定制,容量、外壳都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选择,当场组装。同样大小的优盘,个性优盘比普通的贵了3倍,客户依然愿意接受。
 
        同样是个性定制,吉姆兄弟的定位就高端多了。500到几千元不等的男式衬衫,从选料、选款、量体裁衣到定制完成,只要30分钟。比优盘定制更方便的是,送礼人无需了解收礼人具体的偏好。只要把一张礼品卡送给收礼人,收礼人即可比照说明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享受定制过程。提高收礼人的主动权,在一定程度上也让送礼人更愿意选择此类方式。
 
        创品牌寻合作
 
        有好的创意产品和生产方式,还需改变原有简单直接的销售方式。礼品行业本身的特点导致了礼品销售除了零售,更多是靠与企业客户进行合作。以往礼品行业讲求靠关系拉客户,过分依赖销售团队,反而容易因为人员流动影响企业销售。越来越多的礼品商认识到品牌的建立对于企业长期竞争的重要性。让客户记住品牌而不是拉关系,借助品牌支撑,保持更稳定的发展。
 
        与企业客户进行合作的方式之一是加盟或者经销、代销。吉姆兄弟正试图通过连锁加盟的方式把短短两年的品牌做起来。这种方式由于品牌和广告一致、统一规范管理、集中培训从业人员,对于提高品牌形象有很好的效果,另外也可节约采购成本和管理成本。
 
        不同的是,很多礼品商有好的产品,优先和强势企业客户合作。比如通过与车商合作,利用其客户渠道,把车载设备作为配套产品卖给终端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合作,把办公配套用品作为福利发放给员工;再有通过合作,把贴上合作企业标志的礼品作为企业本身产品和服务外的小礼品赠送给客户等。一方面形成长期稳定的大量订单,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免费的无形宣传。
 
        礼品公司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把礼品券快递到收礼人手中也是新趋势。另外礼品企业间的纵向合作,组合销售也可以互惠互利,增强品牌实力。比如外包装厂商可以为具体不同的礼品和客户的需求定制礼品包装。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电子纱行业:5G/AI浪潮下低介电电子纱前景广阔 本土厂商亟待突破中低端困局

我国电子纱行业:5G/AI浪潮下低介电电子纱前景广阔 本土厂商亟待突破中低端困局

当前,电子纱市场需求主要受到下游电子布、覆铜板及印制电路板(PCB)市场发展影响。进入2024年,随着市场库存调整及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等问题逐步缓解,全球印制电路板(PCB)市场进入缓慢复苏阶段,年产值达735.65亿美元,同比增长5.8%。在此背景下,我国印制电路板(PCB)产业也重回温和增长周期,展现出较强的市场韧性

2025年10月24日
新能源汽车打开合成革行业成长空间 国产聚焦卡脖子环节与前沿领域

新能源汽车打开合成革行业成长空间 国产聚焦卡脖子环节与前沿领域

合成革经历了从低档到高档,从仿形到仿真的发展过程,其特性和发展方向越来越接近天然皮革,市场应用也从鞋服、箱包、沙发家居等传统领域拓展至汽车内饰、体育装备、工程装饰、电子产品、医疗健康等新兴领域。根据数据,合成革下游市场中鞋类、沙发家具、服装、箱包分别占比37%、18%、16%、14%,汽车内饰占比则达到7%。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特种纤维行业:应用多元驱动规模跃升 市场梯队竞争态势成型

我国特种纤维行业:应用多元驱动规模跃升 市场梯队竞争态势成型

近年来,伴随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及各领域战略规划的深入实施,特种纤维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展。到目前,其下游应用已覆盖航空航天、工业制造、国防军工、医疗健康、环境保护及尖端科技等多元领域。

2025年10月21日
我国对位芳纶行业自主供应能力显著提升 泰和新材产能占比超五成

我国对位芳纶行业自主供应能力显著提升 泰和新材产能占比超五成

对位芳纶性能卓越,当前消费主要集中在光纤增强与安全防护两大领域。近年来,我国对位芳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能从2018年不足0.3万吨激增至2024年超3万吨,自给率也从约15%大幅提升至83%左右。然而,行业面临中低端产能充裕、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结构性矛盾,向高端迈进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5年10月09日
企业竞争力提升、出口均价上扬 我国向缝制设备行业之巅迈进

企业竞争力提升、出口均价上扬 我国向缝制设备行业之巅迈进

根据测算,2025年Q1,我国缝制设备内销同比约下滑25%,2025年H1 ,我国缝制设备内销同比下滑 30-35%左右。

2025年10月07日
我国蚕茧行业现状:产业区域加速向西部转移 出口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我国蚕茧行业现状:产业区域加速向西部转移 出口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近几来我国桑园面积持续减少。据蚕桑主产省(区、市)生产主管部门的统计,2023年我国桑园面积共计82万公顷,较上年减少了94万公顷,减幅为5%。到2024年,全国桑园面积进一步降至71.02万公顷。

2025年09月29日
政策驱动产能出清 我国粘胶短纤行业供给格局优化 龙头企业竞合

政策驱动产能出清 我国粘胶短纤行业供给格局优化 龙头企业竞合

目前,我国粘胶短纤行业正经历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变革。在严格的环保政策驱动下,落后产能持续出清,国内粘胶短纤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已形成以赛得利、三友化工、中泰化学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主导的竞争格局。与此同时,在下游需求的强劲支撑下,粘胶短纤行业开工率与产量维持高位,展现出良好的韧性。

2025年09月08日
氨纶行业:国内面临库存和盈利压力 出口成重要增长极 市场头部效应显著

氨纶行业:国内面临库存和盈利压力 出口成重要增长极 市场头部效应显著

服装为氨纶主力下游,占比达76%。服装市场发展带动氨纶需求提升:2020年以来瑜伽服、防晒服等潮流单品的出现,明显带动氨纶整体需求增长。其他应用领域占比达24%,其中产业用纺织品占比7%,主要由于医疗等新兴领域增速显著--老龄化社会推动医用绷带、可吸收缝合线等高端产品需求激增。

2025年08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