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陶瓷市场降温 行业需求低迷

  导读:陶瓷市场降温  行业需求低迷,还有一些店铺,甚至不顾经营,大白天就开始理货。而路口这家陶瓷店,算是整个国贸地段最好的店铺。一进门的显要位置,摆放着打折幅度最大的茶具,但经营状况仍然很不乐观。
  

  日用瓷市场降温调查
  
  景德镇:餐具茶具价格全面回调

  
  来关注景德镇陶瓷产业。昨天,我们介绍了江西景德镇的大师瓷遇冷。(图片入)那么餐具、茶具等具有实用功能的日用瓷,今年的市场怎么样呢?
  
  在景德镇“陶瓷一条街”莲社北路,记者看到整条商业街空空荡荡,经营日用瓷的各家店铺,也都没有顾客上门。为掩饰市场遇冷,一些商家告诉记者,专门经营低端瓷器的地方顾客会多一些,而且如果去的时间合适,还会遇上很拥挤的情况。
  
  陶瓷店负责人说,下午的人蛮多的。上午的话就(少点)。而且过节星期六星期天的话,就人比较多。
  
  按照这些经营户的指点,记者专门在星期天的下午,来到国际贸易陶瓷中心。发现尽管地处闹市区,街头人来车往很热闹,但各家陶瓷店却难见顾客的踪影,还有一些店铺,甚至不顾经营,大白天就开始理货。而路口这家陶瓷店,算是整个国贸地段最好的店铺。一进门的显要位置,摆放着打折幅度最大的茶具,但经营状况仍然很不乐观。
  
  陶瓷店负责人说,150元两套。今年陶瓷市场生意这么淡啊。今年受到了一点影响。你们卖低价受影响吗?没人。低价都没人?你看一下整个市场,人气很淡。以前这一套卖多少钱?128元,现在两套150元。
  
  记者随后来到景德镇一家大型日用瓷生产企业,这家企业主营餐具、茶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的经济效益也明显下滑。
  
  博大陶瓷总经理汪武军说,(2013年)下降幅度的话,从百分比来讲,应该有20%-30%。今年定制需求量会明显削减,所以我们今年调整结构也是在往民众化市场靠。
  
  日用瓷市场降温调查
  
  景德镇:陶瓷酒瓶过度包装 行业整体遇冷
  

  在日用瓷中,陶瓷酒瓶算是一个大类。不过在“八项规定”严禁公款吃喝的背景下,今年陶瓷酒瓶企业的效益全面下滑。
  
  在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很多陶瓷酒瓶企业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在一家基本已经停产的陶瓷酒瓶企业,记者看到,整个厂区空空荡荡,只有不到十个人,没有了往日的忙碌。在工业园区转了几圈,记者终于找到一家仍在正常开工的陶瓷酒瓶企业,原来这家酒企的客户主要是地方白酒,当茅台、五粮液等名酒销量骤降的时候,地方酒的销售却直线上升,所以这家酒瓶企业的订单不降反升。
  
  某陶瓷酒瓶企业总经理金云峰说,今年的销售额我们应该比去年翻两到三倍。
  
  据了解,国外的酒瓶和我国传统的酒瓶都是玻璃制成的。陶瓷酒瓶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大规模推广普及的。尽管陶瓷酒瓶成本要比玻璃酒瓶贵数倍到几十倍。但陶瓷酒瓶美观、显得档次高,可以将酒卖出更高的价格,而深受酒企追捧。一些陶瓷瓶装的白酒,酒瓶的成本甚至要占售价的30%-40%以上。
  
  某陶瓷酒瓶企业总经理金云峰说,黄金 24K真金,这一个瓶子大概两克(黄金)对一点点。
  
  记者:(酒瓶)大概价格是多少?
  
  经理:目前我们市场销售价格是1800元。这个瓶子市场价格是十万块钱一个。
  
  记者:这么贵?

  
  经理:但是不是说你随时来订都有,因为能做这种活的师傅不多。如果把这个工艺品师傅的名字,像这个章一样刻在上面的话,那这个价格最少是五十万元。
  
  不过业内人士坦言,陶瓷酒瓶只是一次性使用,大量采用,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同时由于陶瓷酒瓶不像玻璃酒瓶,可以回炉再次使用,对环境也有影响。
  
  资深陶瓷人舒惠学说,这个陶瓷它最重要的价值,还是它文化、材质、工艺的价值。如果你把它用在酒瓶上,酒瓶是实用价值。那叫过度包装。
  
  日用瓷市场降温调查
  
  新闻链接:上市陶企面临“魔咒” 全行业持续亏损

  
  景德镇日用瓷产业整体遇冷,这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从我国资本市场看,古老的陶瓷产业如同顶着一个“魔咒”,始终无法适应新兴的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近十多年来,主营陶瓷的上市公司只有十几家,而这些公司大部分经营亏损,很多公司干脆已经重组改行了。
  
  去年底,东鹏控股赴港上市,结果上市首日既跌破发行价,此后一直在发行价下方盘整,走势疲弱。东鹏控股的境遇并不偶然,陶瓷类上市公司的近年来的表现,简直就是一部“血泪史”。唐山陶瓷、高淳陶瓷、华光陶瓷、四维瓷业、玉源瓷业等企业,上市后都因业绩问题挂上了“ST”的帽子,在随后的重组中纷纷更名,主营业务也转向了陶瓷外的其他产业。目前,只有冠福家用、国瓷材料、长城集团等几家,上市时间不长的公司,还在坚持陶瓷主业。而冠福家用,也因为连年业绩亏损,近期公告购买金矿,表明已经开始着手主业调整。长城集团尽管还在坚持陶瓷主业,但也已经步入业绩逐年下降得怪圈,后市不容乐观。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陶瓷类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业绩差强人意,主要是由于产业创新不足、产能严重过剩,而低端重复的产品设计,也加剧了行业之间的竞。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特种陶瓷行业运营态势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2013-2017)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生物质纤维素长丝行业现状:国风服饰兴起带动需求增长 新乡化纤为龙头

我国生物质纤维素长丝行业现状:国风服饰兴起带动需求增长 新乡化纤为龙头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质纤维素长丝(粘胶长丝)生产国。有相关资料显示,2022年全球生物质纤维素长丝(粘胶长丝)总产能约为28万吨。其中中国生物质纤维素长丝(粘胶长丝)产能为21万吨‌‌,占比达75%;其次为印度,占比24%左右。到2023年国内生物质纤维素长丝总产能约为23.5万吨,产量为20.7万吨。

2024年11月12日
我国涤纶短纤维行业产量呈现波动上涨走势 下游应用广泛 拥有广阔发展空间

我国涤纶短纤维行业产量呈现波动上涨走势 下游应用广泛 拥有广阔发展空间

我国是全球涤纶短纤维的主要供应国,其产量占比在61%左右。近年来我国涤纶短纤维产量呈现波动上涨走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涤纶短纤维产量为1193万吨,同比增长11.8%。2022年我国涤纶短纤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达到61.62%。

2024年11月06日
我国再生涤纶行业现状:政策助力发展 终端市场需求恢复带动产量回升

我国再生涤纶行业现状:政策助力发展 终端市场需求恢复带动产量回升

我国是涤纶纤维及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废旧涤纶纺织品数量巨大,为再生涤纶纤维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原料基础。2022 年我国涤纶在全球涤纶产量中占比达到 78.16%。近年来,我国涤纶产量规模在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2023年我国涤纶产量整体增长至 5702万吨,同比增长6.72%;销量为5343万吨‌。

2024年11月06日
我国粘胶纤维行业现状分析:短纤市场集中度上升 长丝市场消费量或大涨

我国粘胶纤维行业现状分析:短纤市场集中度上升 长丝市场消费量或大涨

由于粘胶短纤使用范围更广泛、价格也相对便宜,其也成为粘胶纤维市场中的主流产品。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粘胶短纤产量在粘胶纤维总产量中的占比超过90%,2023年达到95.49%;粘胶长丝较为高端,产量占比相对较少,始终不超过5%,2023年达到4.51%。

2024年11月04日
我国染料行业:产量回升但基本面呈现“寒意” 多数上市公司业绩承压

我国染料行业:产量回升但基本面呈现“寒意” 多数上市公司业绩承压

进入2023年,受下游印染需求不振,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染料行业发展低迷,供过于求现象明显,产品售价进一步下探。受此影响,国内多数染料上市企业业绩承压,营业收入和归属净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2024年10月28日
我国羽绒羽毛生产加工行业:产业链地位突出 市场逐渐进入全面规范化提升阶段

我国羽绒羽毛生产加工行业:产业链地位突出 市场逐渐进入全面规范化提升阶段

我国鸭出栏量正在逐步恢复并保持稳定增长。受2018年猪瘟疫情的影响,2019年鸭出栏量急速增加至48.78亿只,但随后在2020年和2021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出栏量增速放缓并有所下降。但到了2023年,出栏量恢复到42.18亿只,同比增长5.40%,显示出行业正在逐步恢复并保持稳定增长。

2024年10月23日
我国涤纶行业发展现状:产需整体呈现上升态势 涤纶长丝出口需求持续旺盛

我国涤纶行业发展现状:产需整体呈现上升态势 涤纶长丝出口需求持续旺盛

近年来我国涤纶行业稳步发展,产量和表观需求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2023年分别达到5702万吨和5192.6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72%和5.46%。

2024年09月30日
我国锦纶行业发展现状:产量整体保持增长 户外运动盛行带来更多市场需求

我国锦纶行业发展现状:产量整体保持增长 户外运动盛行带来更多市场需求

锦纶具有轻便、耐低温、耐磨性好、吸湿性强、强度高、耐化学品性能和耐水性良好等优势,在冲锋衣、滑雪服、运动服、运动内衣、速干衣、户外帐篷、睡袋、登山包等户外用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户外运动盛行和户外用品市场的不断扩大,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锦纶市场活力,为其带来更多需求。根据预测,2023年我国锦纶表观需求量达到397 万吨

2024年09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