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0年我国电工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内容提示:2010年电工行业生产、销售、利润、进出口贸易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都好于年初预期,有望实现20%左右的增长。其中发电设备产量今年仍将超过1亿千瓦,达到1.1亿千瓦;电线电缆、电动机、绝缘材料等基础电工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将达25%左右;变压器产量将与去年持平或略有小幅增长。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10年是我国电工行业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恢复性发展的重要一年。

       据权威预测,2010年电工行业生产、销售、利润、进出口贸易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都好于年初预期,有望实现20%左右的增长。其中发电设备产量今年仍将超过1亿千瓦,达到1.1亿千瓦;电线电缆、电动机、绝缘材料等基础电工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将达25%左右;变压器产量将与去年持平或略有小幅增长。

       2010-2013年中国电线电缆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受益于三大利好
       纵观今年中国电工行业总体经济形势,已经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企稳向好恢复性增长的趋势,这得益于三大利好。

       一是国家宏观经济回升呈现向好势头,政策连续、稳定,为电工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

       国家宏观层面的经济形势为电工行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决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使国民经济逐步企稳、回升、向好。今年以来电工行业的这种势头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向快速增长转变。目前全行业产销继续了上半年增速回升的势头,且增幅一度达到30%,行业发展“V”型反转形态得到进一步确认。

       从政策方面分析,今年以来我国仍然保持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货币的流动性较强,货币供应量比较充足,加之其他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因此政策环境对电工行业及其他行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二是电力建设带动电工行业快速发展。

       近年以来,我国电力建设速度之快,步幅之大令世界惊叹,也带动了电工行业持续快速增长。从今年以来的统计数据看,作为电工行业重点统计、监测的包括发电、输变电设备以及电线电缆、电动机等基础电工产品在内的21种主要产品,有19种同比增长,其中低压开关板增幅高达67.88%,电站水轮机增长47.55%,交流电动机、电力电容器、电力电缆、光缆、绝缘制品、电焊机的增幅达20%~30%。尤其是发电设备中的汽轮发电机改变了2009年以来负增长的局面,实现同比增长5.82%;同时风力发电机组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52.24%。

       第一是电源建设快速增长,发电设备产量增幅明显。

       在“十一五”的前四年中,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5.2亿千瓦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8.7亿千瓦,年均增长13.7%。电源建设对发电设备的强劲需求带动了发电设备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从2006年起,我国发电设备的年产量已连续四年超过1亿千瓦:2006年为1.1亿千瓦、2007年为1.3亿千瓦、2008年为1.33亿千瓦、2009年为1.2亿千瓦。截至目前,从发电设备企业尤其是“三大动力”累计订货额情况看,形势仍比较乐观。

       第二是电网建设拉动输变电行业,尤其是智能电网产品的发展。

       近年来电网建设成绩斐然,在基本完成了以500千伏超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全国电网建设工程后,大力发展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并分别在去年先后建成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交流和云南-广东±800千伏直流两条试验线路。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面对智能电网发展的新趋势,国家已经将发展和建设智能电网上升到战略层面。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全面建设以超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和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并确定了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步骤:2009年和2010年两年为试点阶段,2011~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2016年到2020年为提升阶段。加快推进实施智能电网战略,将为电工行业新一轮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充足动力。

       第三是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转旺,也进一步拉动我国电器产品出口恢复增长。

       多年来,我国电工行业进出口业务很活跃,获得蓬勃发展。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复苏,对我国产品(按照价值量计,其中近60%为机电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步转旺,其中尤以新兴经济体和北美地区的表现更为突出。此种形势对产销总量中出口占比近20%的我国电器工业来说,是一大“利好”。今年,电工行业出口交货值、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等外贸指标一改2009年的低迷和萎缩,均有大幅度的提升。从七八月开始,这些指标全面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最好的年份2008年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恢复性增长。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海上风电行业发展正当时 中国持续引领全球 未来深远海将成市场开发主战场

海上风电行业发展正当时 中国持续引领全球 未来深远海将成市场开发主战场

得益于“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稳步增长,已形成能够支撑每年新增千万千瓦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体系。虽然2021年在经历抢装潮后陷入低谷,海上风电项目延期现象普遍,招标量与装机量呈现明显的背离。但进入2024年以来,受益于海上风电资源丰富,技术快速进步带动经济性不断提升,我国海上风电产业持续迅猛发展。尤其是下半

2025年04月14日
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回温 行业正告别“跑马圈地” 步入高效运营和成本优化阶段

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回温 行业正告别“跑马圈地” 步入高效运营和成本优化阶段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垃圾焚烧处理成为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创造清洁电力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2020年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元,2021年以来,垃圾焚烧发电市场规模有所下降,但随着相关政策出台,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将逐渐回温。

2025年04月10日
我国“风电狂飙”席卷全球 海上风电成新蓝海 行业迎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关键期

我国“风电狂飙”席卷全球 海上风电成新蓝海 行业迎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关键期

当下,碳中和、碳达峰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加快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速,全球风电产业正驶入发展“快车道”,需求迎高景气周期,装机量保持较快增长。

2025年04月10日
智能电网建设推进带动智能用电行业扩容 技术演进及商业模式创新下应用场景将拓展

智能电网建设推进带动智能用电行业扩容 技术演进及商业模式创新下应用场景将拓展

近年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我国智能用电市场持续扩容。智能用电依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现,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采集设备层由智能电表与专变终端/采集器和集采器共同构成。智能用电可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便捷和可靠的用电服务,实现电力系统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目前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工业负荷优化、商业建筑节能、居民智能家居。

2025年04月05日
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智能电网市场快速增长 用电、变电、配电环节成发展重点

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智能电网市场快速增长 用电、变电、配电环节成发展重点

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市场呈现出持续扩张、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数据显示,2018-2023年我国智能电网市场规模由727.6亿元增长至111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19%。估计在2024年,我国智能电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188.2亿元。

2025年03月29日
充电模块为新能源车直流充电设备“心脏” 行业技术正向大功率、高转换率方向发展

充电模块为新能源车直流充电设备“心脏” 行业技术正向大功率、高转换率方向发展

在产业政策扶持下,我国大陆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销量、保有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进入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后补贴时代”,行业发展驱动力由政策端转移至市场端,渗透率水平突破10%临界点并加速增长,年产销增速连续4年超过30%。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

2025年03月01日
我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设施行业发展快速 充电桩、换电站等保有量不断增长

我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设施行业发展快速 充电桩、换电站等保有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基于对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考虑,同时为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实现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和升级,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产业政策扶持下,我国大陆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销量、保有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2025年02月28日
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已迈入平价上网新阶段 分布式光伏发电成为市场发展主要方向

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已迈入平价上网新阶段 分布式光伏发电成为市场发展主要方向

随着光伏发电行业快速发展、产业技术不断革新、核心部件的研发能力、生产效率不断提升,我国光伏发电已逐渐迈入平价上网新阶段,装机容量得到大幅增长,不断创下历史新高。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277.17GW‌‌,同比增长28%;累计装机容量达到885.7 GW,同比增长45.32%。

2025年02月1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