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中国自动衡器行业技术水平、经营模式及基本特征分析

        1、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1)行业技术水平

        目前,国际上自动衡器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主要包括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其称重传感器技术、A/D转换技术、控制技术及通讯技术等方面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自动衡器起步较晚,相关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设备配套进口、技术引进、技术借鉴、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等阶段,近年来在下游需求的促进下,不断研发出适应国内称重设备市场的产品,开发出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操作方便、性价比较高等特点的自动衡器,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称量的速度、精度及外观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国自动衡器未来技术发展空间较大。

        由于科技高速发展和下游应用范围扩大,产品的技术性能要求趋向高准确度、高速度、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其应用性能趋向于综合性和组合性。未来,自动衡器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操作智能化、品种多样化的结合。

        1)操作智能化

        自动衡器智能化趋势下,称重显示控制器可以完全实现与电子计算机的组合,利用电子计算机的智能化增加称重显示控制器功能,使自动衡器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推理、判断、自诊断、自适应、自组织等功能。实现自动衡器智能化的核心是嵌入式系统,它通过整合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针对终端用户特定的称重目的,把所需的功能嵌入到称重系统的设备中。未来,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的自动衡器智能化特征将会越来越明显,并增加设备自身应用过程中的自诊断、自调整、自恢复等功能,以达到全程对于自动衡器的高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智能化管理。

        2)品种多样化

        自动衡器的下游终端用户涵盖食品、医药、化工、能源等多个行业,随着自动衡器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应用程度的加深,标准化、通用型的设备已不能满足细分行业的特殊称重需求,下游客户往往根据特殊需要定制产品,对产品的设计和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单一产品的具体方案选择应该根据称重物料特性、生产条件、客户需求等综合因素确定,保证定量称重方法、控制方式和常用结构组合构成符合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另一方面,下游工业要求该行业企业对静态与动态、重力与非重力、连续与非连续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开发全新的产品系列,拥有丰富的产品体系,是自动衡器行业的发展趋势。

        2、行业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自动衡器领先企业的研发投入均较大,拥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研发团队。采用的是独立研发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关于产品技术进步,包括新产品开发和旧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是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包括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国内自动衡器制造企业在对国外高端产品的学习和总结中逐渐形成独立的研发体系,主要是新产品开发和旧产品更新换代。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年中国衡器行业发展态势及十三五投资定位分析报告

        (2)采购和生产模式

        自动衡器领先企业采用的是“订单装配式”生产运营模式,产能可满足现有以及短期预期的需求。同时,为寻求成本与质量的平衡,行业内企业的采购包括直接原材料的采购和外协采购,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重要部件通过采购原材料自产获得,而对于非重要部件则通过外协生产或直接采购半成品获得。

        (3)销售模式

        自动衡器领先企业采取的是“直接销售为主,间接销售为辅”的销售模式。

        对于技术含量较高、对后期支持服务需求较高的产品,行业内企业在主要区域设立分支机构负责销售及技术支持;对于技术和性能较低、对后期支持服务需求较小的产品,行业内企业主要通过代理商商或其他间接渠道进行销售。

        3、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1、周期性

        自动衡器下游行业领域广泛,除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外,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发展最成熟,目前主要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塑料行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小,由于本行业与下游行业具有高度的联动性,所以本行业也没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

        2、区域性

        全球自动衡器跨国企业主要分布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这些企业在中国、印度等国家拥有生产制造中心,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自动衡器存在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国内自动衡器下游客户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这些区域经济较为发达,制造业产业集群较多,包装、医药、食品、化工、橡塑等行业客户较为集中,受下游行业影响,我国自动衡器制造企业同样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

        3、季节性

        自动衡器属于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下游食品加工企业通常在年度交替时对以后年度生产做合理安排,并在生产淡季进行设备购置或更新。当年9月至次年2月节假日较多,因此各项固定资产投资准备在下半年表现明显。在该等因素影响下,国内自动衡器行业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即下半年为旺季,上半年为淡季。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字节、韶音布局 我国开放式耳机行业销量翻倍式增长 市场呈百家争鸣态势

字节、韶音布局 我国开放式耳机行业销量翻倍式增长 市场呈百家争鸣态势

近年来,随着技术及产业的成熟,TWS蓝牙耳机市场需求逐渐饱和,总体趋于平稳发展。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TWS出货达到3.8亿对,预计2024年出货量增速在5%以下,不超过4亿对。

2024年05月15日
我国电子玻璃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 未来将向大尺寸化、轻薄化等方向发展

我国电子玻璃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 未来将向大尺寸化、轻薄化等方向发展

石英砂是电子玻璃重要的原材料。石英砂又称硅砂,是石英石经破碎加工而成的石英颗粒,是一种非金属矿物质是一种坚硬、耐磨、化学性能稳定的硅酸盐矿物。近年我国石英砂行业产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石英砂行业产量约为9407万吨,同比增长3.11%。

2024年05月10日
我国电子陶瓷行业下游需求持续上涨 市场将迈入千亿级别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电子陶瓷行业下游需求持续上涨 市场将迈入千亿级别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电子陶瓷市场规模达998亿元,同比增长13.8%。估计2023年我国电子陶瓷市场规模将在1123亿元左右。预计伴随着5G通信的商业化以及数据中心的建设,电子元器件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叠加电子陶瓷国产替代化趋势。预计未来我国电子陶瓷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市场将迈入千亿级别。

2024年05月10日
我国线缆用高分子材料行业现状 市场竞争格局明显 高端产品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线缆用高分子材料行业现状 市场竞争格局明显 高端产品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35远 景目标纲要》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电网改造、高压特高压等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尤其是高压电缆,未来将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2022-2027年,我国电线电缆行业需求将保持每年近5%的增速稳定增长,在2027年有望超1.5万亿元。

2024年05月09日
电子纸行业:电子纸标签为下游主流产品 电子纸平板、电子纸数字标牌增长速度快

电子纸行业:电子纸标签为下游主流产品 电子纸平板、电子纸数字标牌增长速度快

电子纸标签为电子纸主要下游产品,广泛应用于零售领域。作为最大出货量的品类,电子纸标签市场的需求变化直接决定了整个上游模组厂商的出货走向。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电子纸标签占电子纸终端出货量的92.6%,较2022年下降2.4个百分点。

2024年05月07日
长坡厚雪的优质赛道 我国锂离子电池结构件行业市场规模超百亿

长坡厚雪的优质赛道 我国锂离子电池结构件行业市场规模超百亿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达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市场渗透率35.2%。而相比之下,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则实现了约1465.3万销量,同样实现较高的增速。

2024年04月30日
下游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市场驱动下我国IGBT行业供不应求 且自给率提升空间大

下游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市场驱动下我国IGBT行业供不应求 且自给率提升空间大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等下游需求旺盛,带动IGBT产量和需求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其产量达到0.41亿只,同比增长57.69%;需求量约为1.56亿只,同比增长18.18%。与需求量相比,我国IGBT产量较少,市场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状态。

2024年04月30日
继电器行业: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将为市场开辟新空间 外资垄断格局被打破

继电器行业: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将为市场开辟新空间 外资垄断格局被打破

汽车继电器可以实现汽车电动天窗、车灯控制、油泵控制、A/C 压缩离合器等各种自动控制,起到切换电路电流、控制电路通断的作用,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系统、车身系统、防盗系统、驾驶信息系统、动力系统、底盘系统等。汽车电子化、智能化提升单车继电器用量,预计2025年我国汽车继电器市场规模达到130亿元。

2024年04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