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美欧医疗机器人均处“婴儿期” 机器人做手术是未来现代外科发展方向。“医疗机器人在我国发展迅猛,截至10月28日,全国共装机59台,完成手术35273例,其中泌尿外科手术超过2/5。机器人做手术是未来现代外科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仍存在很多不足。”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需求调研及十三五前景预测报告》
“医疗机器人在我国发展迅猛,截至10月28日,全国共装机59台,完成手术35273例,其中泌尿外科手术超过2/5。机器人做手术是未来现代外科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仍存在很多不足。”29—30日,首届世界医疗机器人大会在深圳召开,会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黄健说。
为什么要引入机器人做手术?黄健认为,传统开放手术对患者创伤大,难以暴露深部器官;腹腔镜手术器械灵活性受限,而且手术者容易职业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机器人就非常必要,它可以做非常复杂的微创型手术,触及一些很难到达的身体部位,还能避免因医生疲劳而产生的颤动等。
“当前,美国研发的达芬奇机器人之所以手术做得好,主要是其‘看得准,够得着,做得稳。’”黄健说。
尽管如此,在黄健看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还只是在模仿外科医生的手,仍有很多不足,如笨、钝、粗、少、离等。笨,是说其只是一个机械臂,就像提线木偶,需要医生去控制;钝,主要指没有触觉,与人手不同,不能分辨是正常的组织还是肿瘤;粗,是说切口创伤很大,做腹腔镜手术,3—5毫米的孔就可以进去,而机器人现在要8毫米;少,达芬奇现在只有3个机器臂,可以转换的器械还有限。“最主要是离,手术者和患者、助手是分离的,远程操控手术,用于军用、航天很好。但平时做手术,医生在深圳,病人在北京,病人会觉得很不安全,而且万一在操作中网络断了,或者出现其他突发情况等,反而是一种风险。”黄健强调。
黄健希望新一代的手术机器人能“有思维、看得透、摸得着、体形小、手脚多”,具有人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可以制定手术方案、手术步骤及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对危险操作发出提醒,真正做到灵活、灵敏、微创和智能。
的确,瑞士技术科学院院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Hannes Bleuler教授表示,未来,单孔手术机器人是下一代手术机器人开发及临床应用方向。虽然难度大,但市场潜力也大,手术机器人将成为每个手术室的标配。另外,机器人的远程操控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将有效解决远程医疗中遇到的问题。
当前,医疗机器人是全球各国医疗行业追逐的热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每年营收达到74.7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能稳定在15.4%;未来将形成万亿产业链。另有国外调查表明,大约7成医生认为20年内将进入人工智能医疗的时代。人工智能将极大地提高现有医生的水平,实现诊断“傻瓜化”。
因此,此次大会发起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孙立宁教授认为,药品、传统器械产业国内外差距较大,发展中国家很难赶上欧美上百年的历史积累及沉淀。但在医疗机器人这一新兴行业,目前中、美、欧都处于“婴儿期”,中国政府应提早规划,加大对研发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中国健康产业弯道超车,助力“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达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