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国抗组胺药物与盐酸左西替利嗪市场销售及重点医院品类份额格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有抗组胺药、过敏反应介质阻释剂、皮质类固醇、钙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等,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为抗组胺药。
参考《2017-2022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运营格局现状及十三五发展趋势前瞻报告》
1)抗组胺药物市场概况
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有抗组胺药、过敏反应介质阻释剂、皮质类固醇、钙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等,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为抗组胺药。组胺是速发变态反应过程中由肥大细胞释放出的一种介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分泌活动增强等;临床上可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支气管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使呼吸阻力增加、腹绞痛,并可引起子宫收缩,抗组胺类药物根据其竞争受体不同而分为 H1 受体拮抗剂、H2 受体拮抗剂和 H3 受体拮抗剂,人们常说的抗组胺药大多为抗组胺 H1 受体药。
抗组胺药在治疗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等疾病作用突出,同时还可与解热镇痛类药物或伪麻黄碱类药物配制成复方制剂或组合用药,用于感冒、发热和呼吸道疾病的临床治疗。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PDB药物综合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至 2015 年期间,我国 22 个地区重点城市样本医院抗组胺药销售额由 2.30 亿元增长至 5.7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3.98%。
全国重点城市医院抗组胺药物销售额(单位:亿元)
抗组胺药按其药理作用不同又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第二代抗组胺药和第三代抗组胺药,其中第一代抗组胺药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由于其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和中枢神经不良反应,已逐渐被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取代。
第二代抗组胺药主要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特非那定、阿司咪唑等,无中枢镇静作用,但部分药物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少用于临床。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主要有地氯雷他定、盐酸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等,该类产品不良反应较少,无镇静作用、无心脏毒性、药物相互作用少,是目前为止最为安全的抗组胺药物。
2015 年全国重点城市医院抗组胺药物品类份额格局
2)盐酸左西替利嗪市场概况
盐酸左西替利嗪是西替利嗪的单一光学异构体,是第三代高效非镇静抗组胺药物,其制剂有片剂、颗粒剂以及胶囊等,2001 年首次在德国上市,随后又在英国和法国上市,2005 年起,CFDA 相继批准了九典制药的盐酸左西替利嗪原料药、胶囊和片剂上市,也批准了重庆华邦、浙江海力生、江苏恒瑞、山东鲁南贝特等盐酸左西替利嗪制剂。
盐酸左西替利嗪作为西替利嗪的新一代药物,适用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长年性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的治疗,在临床上比西替利嗪具有更高的药效、更好的安全性,正逐渐取代盐酸西替利嗪等抗过敏类药物。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DB 药物综合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至2015年期间,我国22个地区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盐酸左西替利嗪销售额由 1,800万元增长至3,429万元,特别是2011年来获突破性发展。
从剂型来看,目前盐酸左西替利嗪剂型主要包括片剂、胶囊剂、溶液剂,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DB 药物综合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22 个地区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盐酸左西替利嗪中,片剂、胶囊剂、溶液剂占比分别为45.66%、34.11%和20.23%。
2015 年重点城市医院盐酸左西替利嗪销售剂型份额格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