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政府需加紧建立健全的基层医疗体系。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医疗中间体行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态势预测报告》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需求难以满足
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最终实现的是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通过多种实现方式,在医疗服务上的一种分工合作的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基于医疗服务需求的逐级诊治过程以及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最大化、患者管理服务精细化的医疗服务形态。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举措2,是解决当前医疗体系“看病难”问题的核心。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
医疗资源集中于城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严重不足。根据《2015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2014 年医院平均每家的床位数为 191.85 张,基层医疗机构为 1.51 张;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8%,基层医疗机构为 59.7%;医院的平均每家执业医师数为 56.86,基层医疗机构为 0.77;医院平均每家万元以上设备台数为 143.96 台,基层医疗机构为 0.58 台,医疗资源相差悬殊;从医疗费用角度分析,2013 年城市人均医疗费用 3234.1 元,农村人均医疗费用 1274.4 元,城市人均医疗费用是农村的 2.54 倍。
图表1 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
基层首诊刚性不足
基层医院首诊制刚性明显不足。据《2015 年我国卫生亊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2015 年占医院总数 31.74%的一级医院,其诊疗人次仅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 6.82%,住院人数仅占医院总住院人数的6.00%;占医院总数 27.16%的事级医院,诊疗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 37.99%,住院人数仅占医院总住院人数的 44.27%;而占比只有 7.70%的三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却分别达到了 48.70%和 42.55% 。从入院人数/诊疗人次来看,根据《2015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医院的比值为 5%左右,且呈现增长趋势;而基层仅为 1%左右,且呈下降趋势。可见,患者对于高级别医院的需求旺盛,基层医院首诊刚性不足。
图表2 高级别医院需求旺盛,基层医院首诊刚性不足
双向转诊协作欠缺
目前,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构建的双向转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但由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双向转诊”仍有不足。目前的双向转诊呈现出“上转容易、下转困难”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我国的双向转诊仍然是单向转诊。各等级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阻碍了双向转诊制度的全面推行。
分级诊疗是解决当前医疗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这种现状,迫切需要通过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基层首诊引导机制等举措,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引导病人流向,构建科学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政策大力推动,分级诊疗加快落地
分级诊疗政策支持力度日益增强
自 2006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卫计委等政府部门陆续颁布分级诊疗相关政策,近两年来分级诊疗试点推行进入了高潮时期。从分级诊疗相关配套制度来看,政策方案对于分级诊疗的实施意义、各个阶段性目标、推进方式、基本模式、相关人群权益保障措施等都进行了规定说明,整个政策体系越来越清晰、贴近细节,政策支持力度日益增强。
分级诊疗逐步试点落地各地积极响应中国中央、国务院、卫计委的号召,陆续颁布分级诊疗相关细则及考核指标。从分级诊疗在各试点的直辖市与地级市的实施情况来看,广东省、辽宁市等省份均已出台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各试点城市分级诊疗具体实施方案。在一些省市,方案的具体实施甚至已经刜具成效。
我国目前分级诊疗的主要模式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是分级诊疗的基本模式。2015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0 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根据当前试点情况,医联体和家庭医生是分级诊疗的两种主要试点模式。
医联体模式根据上海市卫计委资料,区域医疗联合体是由三、事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医疗机构联合体。建立医疗联合体是贯彻国家医改精神、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医疗联合体是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区县的若干所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以联合体章程为共同规范的紧密型非独立法人组织。所属医疗机构为联合体的成员单位,接受联合体的领导,遵照其功能定位开展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的上级主管单位是区县政府、三级医院的办医主体和有关大学,联合体的行为对共管的上级单位负责。试点区县可因地制宜,探索组建适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不同模式的医疗联合体。
图表3 医联体模式示意图
“1+1+1”家庭医生模式
上海是国内率先开展家庭医生改革制度的地区。2015 年 6 月,上海市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及 8 个配套文件。以 60 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为主体,以自愿签约为原则,推进居民与“1+1+1”医疗机构组合(1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1 家区级医院、1 家市级医院)签约。通过签约居民优先就诊、畅通双向转诊、慢性病患者“长处方”、转诊“延伸处方”等优惠政策,引导签约居民优先利用家庭医生服务,构建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有序诊疗秩序。
医联体与家庭医生得以成功运行的关键是团队医疗,要将数据打通,把求医的信息和提供医疗服务的信息进行精准匹配,才能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交换,从而优化资源的配置,构建有序诊疗秩序,提升诊疗效率。
区域医疗平台系统提供基础保障
数据云通云联是分级诊疗的基本条件。医疗卫生信息化能够为医院提供全面数字化、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医院构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提供覆盖医院运营和医疗的各个业务范围的软件系统。区域卫生平台、区域诊疗中心、区域病理信息系统、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以及远程健康监护与管理平台等产品与技术,有利于实现区域内跨机构的信息云联云通及汇聚整合,使得健康生活管理、健康预防、疾病诊断、住院治疗、药品提供、医药电商、医疗信息服务等领域实现一站式服务、全过程、全周期闭环成为可能。
远程医疗是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的有力支撑
远程医疗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为依托,充分发挥大医院或专科医疗中心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优势,对医疗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等进行远距离诊断、治疗和咨询。目前,远程医疗技术已经从最刜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远程医疗是提升分级诊疗服务能力有力支撑。通过远程医疗,利用远程常规心电图诊断系统的建设及运营以及远程医疗的第三方诊断服务等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的流动,通过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监测、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等手段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支持,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远程医疗是医联体、家庭医生等分级诊疗模式的有力支撑,可以促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提升诊疗服务能力。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远程医疗行业正在进入飞速发展时期,预计到 2020 年将达到 215 亿元,2015-2020 年间 CAGR 为 29.12%,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YT)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