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基因预测产业链及发展的核心问题分析(图)

         基因蕴藏着所有生老病死的规律,基因数据是精准医疗的基石。1987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利川根进博士说过一句著名的话:除了外伤,人类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人类疾病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基因有关。基因蕴藏着所有生老病死的规律,对于基因的研究就是为了解读生命大数据。

         随着2015年奥巴马在美国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疗开始为大众所熟知。实际上,精准医疗的核心就是基因数据。精准医疗的本质就会以对个人基因的解读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定制医疗模式。细分来看,精准医疗又包括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两个环节,前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在提前预测疾病发生的风险、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疾病可能的结局;后者则对应个人的精准药物靶向治疗。

         基因数据解读分析的核心就是找到基因组与表型组/疾病组的关系。疾病是人体表现出表型的一种,即每一个人表现出的样子,这些表型中有些不是疾病,只是体现出人体的多样性,比如肤色、发色、智商、身高和运动能力等,这些差异不是疾病。但是有一些表型就是疾病,比如说智力障碍、先天性白内障等,这些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生活,就称之为疾病。

         基因数据解读分析的核心就是,首先要找到基因组数据和表型组数据,或者基因组突变数据与疾病数据之间的规律,然后通过分析个体的基因数据去比对现有的基因组与表型组/疾病组规律,首先事先疾病风险预测以及提早防治。基因预测疾病风险的典型案例就是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朱莉。她在2013年查出带有乳腺癌的易感基因,她又结合自己家族的遗传特性,她的祖母和母亲因卵巢癌去世,而姨妈因乳腺癌去世,所以她觉得自己患这些癌症的风险比较高,在医生与自己的商讨决定下,她做了乳腺的切除手术,将自己乳腺癌的风险从87%降到了5%,并且在2015年进一步切除了卵巢和输卵管。

 
图:基因组数据解读分析的核心就是找到基因组和表型/疾病组之间的规律

 
图:基因预测疾病风险的经典案例

         基因测序成本大幅度下降,数据分析解读能力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焦点。近两年,基因检测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可谓如火如荼。从产业链来看,整个基因检测上游测序成本下降明显。

         根据艾瑞咨询的的数据显示,2001年平均每兆数据量基因测序成本是5292.4美元,单人类基因组测序成本是9526.3万美元,至2006年新一代测序技术推出,平均每兆数据量基因测序成本下降至581.9美元,单人类基因组测序成本下降至1047.5万美元,此后基因测序成本以超“摩尔定律”的速度不断下降,从单个人类基因组1000万美元下降到2013年的5000美元;2014年1月Illumina推出HISeqXTen更是将单人类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1000美元以下。随着基因检测的成本逐步降低,基因检测将更加普及和得到大规模应用。但每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数据会达到100G的容量,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计算,成为了基因检测发展的核心问题。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精准医疗市场发展现状及运行态势预测报告

 
图:基因检测产业链

 
图:2001-2016年平均每兆数据量基因测序成本

 
图:2001-2016年基因测序成本

         现阶段基因数据解读分析技术不够成熟,制约了基因临床应用发展和价值。解读环节可以说是现阶段基因检测产业瓶颈中的瓶颈,由于大部分疾病都是多基因遗传病,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不同的基因突变,不同的突变位点,不同的突变类型,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疾病的最终表型。另外,基因组包含的信息很多,而真正为人们真正所了解的大约只占总体的2%,很多基因的功能尚不明确。再加之基因与疾病的对应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解读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多需要人工做判断。无论是科研还是临床上,数据的解读环节都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和挑战性。

         人工智能是解决现阶段基因数据解读分析技术难题的重要技术。斯坦福大学生物医学信息学负责人Russ Altman博士认为,“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在发现大型生物数据库的规律时是非常有用的。实际上,使用人工智能来研究基因组与疾病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上是正确的,也确实可行。但从实际工业界的情况来看,由于同时掌握生物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人才极为稀少,人工智能和基因数据解读分析的技术融合处于早期,现阶段只有少量公司掌握核心技术。

         典型案例:Deep genomics。在工业界,加拿大的初创公司Deep genomics在2015年就通过引入深度学习实现基于基因数据的疾病风险预测。公司的第一款数据库产品SPIDEX,综合了一系列的基因突变和对整个人类基因组RNA拼接的预期影响,只需将测序结果和细胞类型导入,SPIDEX便可分析出某一变异对RNA剪切的影响,并计算出该变异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从“心”突破,填补生命鸿沟 我国植入式人工心脏行业百亿蓝海市场启航

从“心”突破,填补生命鸿沟 我国植入式人工心脏行业百亿蓝海市场启航

心力衰竭,特别是预后极差的终末期心衰,正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其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患者生存质量极低。当前,中国拥有超过1500万心衰患者,其中终末期患者已逾156万,且数量持续增长。面对这一庞大群体,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作为理想方案的心脏移植又因供体极度稀缺(2024年全年手术量仅1064例),难以满足临床需

2025年11月17日
全球5.89亿糖尿病患者催生规模庞大的血糖监测市场 CGM驱动国产替代浪潮

全球5.89亿糖尿病患者催生规模庞大的血糖监测市场 CGM驱动国产替代浪潮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升级、缺乏运动等问题日益突出,叠加遗传因素与环境诱因的共同作用,糖尿病患者不断增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5年4月发布的第11版《IDF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2024年全球20岁至79岁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已达到5.89亿,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每4人就有1人患病

2025年11月17日
我国益生元已完成从原料供应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布局 市场迈入五大趋势新周期

我国益生元已完成从原料供应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布局 市场迈入五大趋势新周期

益生元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应用领域正日益广泛。从富含益生元的低温酸奶、乳酸菌饮料等乳制品,到添加低聚果糖的面包、饼干等烘焙食品,再到功能性饮料及膳食补充剂,随着消费者对肠道健康管理的日益重视,益生元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已从单一功能向多维度健康赋能转变,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核心驱动力。目前益生元在各类食品中已被广泛

2025年11月11日
全球盐酸氨丙啉供给压力加剧 市场价格上涨 国内出口导向下本土厂商有望充分受益

全球盐酸氨丙啉供给压力加剧 市场价格上涨 国内出口导向下本土厂商有望充分受益

盐酸氨丙啉技术壁垒高,反应链条长,控制要求严格,市场参与者较少,代表包括美国辉宝、大洋生物、绿洲化工、东康源科技、众合化工等。其中美国辉宝和中国大洋生物市占率合计超90%,呈现双寡头格局。

2025年11月07日
政策、需求、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康复医疗迎机遇 但体制不完善+供给不足挑战仍存

政策、需求、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康复医疗迎机遇 但体制不完善+供给不足挑战仍存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系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现象。但近年这一情况正在不断扭转。国家层面连续出台重磅政策,将康复医疗纳入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如2025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引导学校联合医养结合机构、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基层医

2025年11月06日
血液透析中心增多并下沉 促血液透析行业相关设备及耗材扩容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增强

血液透析中心增多并下沉 促血液透析行业相关设备及耗材扩容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增强

在国内,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血液透析治疗的报销比例大幅提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得更多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国内医疗资源的不断投入和优化,血液透析中心的数量逐渐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市场的扩容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2025年H1我国血液透析中心数量由6377家增长至8928家。

2025年10月31日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骨传导耳机早期聚焦于医疗领域的听力辅助,为传导性耳聋、单侧耳聋患者提供非侵入式听力重建方案。京东数据显示,2023年面向听力障碍人群的医疗级骨传导耳机产品需求增速高达50%。随着骨传导耳机行业在核心技术(如振子技术、漏音控制技术、噪声消除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骨传导耳机在音质、漏音控制及佩戴舒适性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

2025年10月30日
两大因素驱动 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行业成长性较好 国产快速崛起

两大因素驱动 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行业成长性较好 国产快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侵入性检查、介入治疗和手术、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的风险正在快速增加,尤其是病毒合并曲霉的感染以及由酵母及酵母样真菌造成的真菌性脓毒症。根据数据,全球每年约 3 亿人罹患严重的真菌感染,其中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逐年提升,侵袭性真菌病平均致死率可达 27.6%。侵

2025年10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