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未来我国3D打印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报告网摘要:3D打印无疑是一项被寄予厚望的颠覆性技术,不仅可以改变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更可以进入医疗手术专业领域。下文是对未来3D打印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3D打印无疑是一项被寄予厚望的颠覆性技术,不仅可以改变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更可以进入医疗手术专业领域。下文是对未来3D打印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据著名市场研究机构预测,随着3D打印技术在医疗行业被迅速采用,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1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百亿。

  据报道,近期有消息称由国家食药监总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司主办的3D打印医疗器械审评审批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这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领域的相互交流,加深对3D打印医疗器械产品的认识,增进对创新产品审评审批方式的探讨,提升3D打印医疗器械产品的审评审批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已有蓝光发展、银禧科技、金运激光、中航重机等上市公司,以及挂牌新三板的先临三维、挂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三的部落”,推出3D打印新品。

  其中,蓝光发展瞄准科技含量最高的生物3D打印领域,着力研发的生物墨汁致力于成为引领世界的生物3D打印材料;从改性塑料切入3D打印行业的银禧科技,正在由桌面级3D打印材料向工业及医疗等高附加值3D打印材料领域延伸;金运激光传统的激光业务将随着3D业务的利润增厚而逐步淡化,其将打造鲜明突出的3D主业;中航激光的3D打印技术已经成熟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

  “公司目前在生物墨汁(即生物3D打印材料)、3D生物打印机和配套软件系统三大核心技术上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蓝光发展旗下子公司蓝光英诺负责人介绍,“现在全球推出的生物3D打印机,很少有自己做出生物墨汁的,我们将在这项技术上实现突破。国际上生物墨汁技术较为领先的两大企业为日本剑山公司和美国Organovo公司,两公司技术各具优点,但在细胞排列的精确性以及结构稳定性上都存在缺陷。我们是要做出材料坚硬好操作,同时内部细胞又能够存活生长的生物墨汁,如果研发成功,将是引领世界的生物3D打印材料。”

  银禧科技在3D打印领域布局由来已久,目前研发的ABS、PLA线材已经对外销售,今年上半年新推出的PA粉末实现了向工业级3D打印材料延伸。银禧科技董事长谭颂斌表示:“公司下半年还将推出PEEK材料,可用于医疗领域,例如骨骼植入等。”谭颂斌透露,公司还打算在更多3D打印的前沿领域进行布局。比如钛金属3D打印,该材料生产的部件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还有金属喷墨技术,该技术将颠覆目前所有的金属3D打印技术,不仅产品强度非常高,还具有完美的外观效果。

  三大领域有市场

  3D行业权威报告称,过去三年3D打印市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7.4%,预计2019年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其中,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市场份额占到15.1%,预计2025年该市场可达到1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百亿元。3D打印市场需求主要分为工业打印机和桌面打印机,前者的需求对象主要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领域;后者在医疗领域和个人消费市场有较大吸引力。

  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航空航天行业将成为3D打印技术的率先受益者,通过使用3D打印技术和快速成型技术,可以降低航天器的生产成本。3D打印通过大量使用基于金属粉末和丝材的高能束流增材制造技术生产飞机零件,从而实现结构的整体化,降低成本和周期,达到“快速反应,无模敏捷制造”的目的。

  其次是汽车工业。与航空航天行业一样,3D打印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方便快捷地制造高精度零件,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新车型新零件的开发时间。2010年,世界上第一辆由3D打印机打印而成的汽车Urbee问世。2013年,3D打印汽车Urbee2面世。后者是一款混合动力汽车,绝大多数零部件来自于3D打印,具有优异的性能,耐用、环保、时尚。

  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新应用也层出不穷。不仅能够打印医疗模型、医疗器械,还可以根据患者需要打印出相应的器官,精准指导手术。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未来3D打印机或许可以定制出与人体原来器官一样具有生物活性的人造器官,实现个性化治疗方案,为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带来福音。

  目前,国内3D打印牙齿、骨骼修复技术已经成熟,并在各大骨科医院、口腔医院快速普及;而3D打印细胞、软组织、器官等方面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发。国内3D打印在医疗领域的已有案例包括假肢、气管支架、肝脏、牙齿等。

  产业化尚需时日

  3D打印技术虽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耗材、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难题。更多相关医疗器械制造行业分析内容请查阅中国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竞争调研及未来五年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李小丽博士认为,3D打印产业的发展至少面临五大障碍。

  首先是打印耗材。耗材是目前制约3D打印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目前已研发的材料主要有塑料、树脂和金属等,而3D打印技术要实现更多领域的应用,就需要开发出更多的可打印材料。为此,要根据材料特点深入研究加工、结构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开发质量测试程序和方法,建立材料性能数据的规范性标准等。在一些关键产业领域,寻找合适的材料也是一大挑战。例如空客概念飞机的仿真结构,要求机身必须透明且有很高的硬度。为符合这些要求就需要研发新型的复合材料。目前对金属材料进行3D打印的需求尤为迫切,如工具钢、不锈钢、钛合金、镍基合金、银和金等,但目前这些打印技术尚未完全突破。

  其次是打印机本身。世界上目前只有一种3D打印机能够同时打印出多种材料的产品。由于3D打印工艺发展还不完善,快速成型零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大多不能满足工程直接使用要求,只能做原型使用。3D打印产品由于采用叠加制造工艺,层与层之间连接得再紧密,目前也很难与传统锻件相媲美。

  再者是3D打印的价格。目前,3D打印不具备规模经济的优势,价格方面的优势尚不明显。据了解,1kg打印材料少则几百元,多则要4万元左右。因此,3D打印技术在一段时间里还无法全面取代传统制造技术。但是在单件小批量、个性化订制和网络社区化生产方面,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说,不管打印1件还是100件,价格都相差无几,因而3D打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3D打印技术面临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课题。该技术的出现使制造业的成功不再取决于生产规模,而取决于创意。然而,单靠创意也是很危险的,模仿者和创新者都能轻而易举地在市场上快速推出新产品,极有可能就像当初的音乐领域一样面临盗版的威胁。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采购量快速上升 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格局

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采购量快速上升 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格局

磁共振成像设备(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生成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医疗设备,具有分辨率高、对比度好、无辐射损伤等优点,被广泛用于临床医学诊断。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健康意识增强以及医疗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行业总体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其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50.6亿元

2025年08月01日
我国慢阻肺药物行业持续扩张 新药研发提速有望重塑市场格局 国产药企仍处追赶阶段

我国慢阻肺药物行业持续扩张 新药研发提速有望重塑市场格局 国产药企仍处追赶阶段

慢阻肺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以预防及控制慢性炎症并减轻临床症状。随着慢阻肺患者增多,我国慢阻肺药物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根据数据,2018-2022年我国慢阻肺药物市场规模由23亿美元增长至32亿美元,CAGR达8.6%;2023-2030年我国慢阻肺药物市场规模将由34亿美元增长至63亿美元,CAGR达9.2%。

2025年07月31日
资本加码我国医疗机器人赛道 手术机器人领军地位持续巩固

资本加码我国医疗机器人赛道 手术机器人领军地位持续巩固

医疗机器人是应用于医疗或辅助医疗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可通过自主规划执行药品配送、手术操作、康复训练等任务。医疗机器人作为高端智能医疗装备的代表性产品,近年来获得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

2025年07月30日
我国阿胶行业:“阿胶+”构建多品类产品矩阵 数智化带来革新性改变

我国阿胶行业:“阿胶+”构建多品类产品矩阵 数智化带来革新性改变

近年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将持续增长以及居民对于医疗保健的意识增强,使得消费者对健康保健产品的需求相应增加,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注重健康管理,拉动了阿胶行业的逐步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阿胶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291亿元左右。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口服激素类避孕药行业分析:使用率低 复方短效类药物有望成市场新增量

我国口服激素类避孕药行业分析:使用率低 复方短效类药物有望成市场新增量

近年来,我国女性使用口服激素类避孕药进行避孕的比例有所上升,但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口服激素类避孕药市场规模为55.4亿元。

2025年07月23日
我国血管内超声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但增幅逐渐放缓 未来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我国血管内超声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但增幅逐渐放缓 未来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近年来,在冠状动脉疾病与外周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增长、医生精准诊疗理念增强以及产品技术持续迭代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血管内超声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3亿元快速扩张至2024年的17.6亿元,实现了34.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025年07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