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5年我国药品行业前景分析:新政策是否真的利于民

   报告网摘要:近日,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近日发布《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明确从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那么在取消政府定价后,“降价死”现象会否消失?是否真的利于民?诸多问题人需要时间观察。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近日发布《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明确从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那么在取消政府定价后,“降价死”现象会否消失?是否真的利于民?诸多问题人需要时间观察。

  ——药品价格会否出现上涨?

  在此次改革前,官方通过政府指导价(最高零售限价)来对药品价格进行管理,如今,这一价格“天花板”即将取消,民众普遍担心:药价是否会随之出现大幅上涨?

 官方给出的答案是:不会。国家发改委表示,政府综合监管有能力避免绝大部分药品交易价格异常上涨;新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可以动态调整,将对市场交易价格发挥较强引导作用。因此绝大部分药品市场交易价格不会上涨。但不排除部分药品价格因成本、市场供求变化等因素会有所变动。

  “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后,药价在短期内不会出现明显上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蔡江南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医院药品的实际价格是通过集中招标采购确定的,而招标的价格一般会低于最高限价,在招标采购机制的约束下,取消最高限价对于药品的实际价格不会发生大的影响。

  事实上,一些放开最高限价的地区的药价并未出现暴涨的局面。如,江西自2014年4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全面放开省管601种非处方药品的价格,不再制定最高零售价。一年来,江西省大部分非处方药品价格都保持了平稳运行,少数低价非处方药和保健、滋补类非处方药品价格有所上涨,个别价格较高的非处方药价格则略有下降。

  ——“降价死”现象会否消失?

  在实施最高限价十多年的时间里,官方开展了多次降价行动,大幅下调了很多药品的最高限价,但一些药品尤其是低价药,最后却遭遇了“降价死”的尴尬。

  所谓“降价死”,就是只要价格主管部门一下调价格,一些药品就从市场上消失,或者改头换面重新出现。在此情况下,老百姓对药价的下降感受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专家表示,随着原材料、劳动力和环保投入等制药成本飞涨,而低价药受到最高限价制约,价格上涨空间十分有限。随着利润日薄,低价药品就渐渐被药厂限产甚至直接停产。

  那么,在取消最高限价之后,饱受诟病的“降价死”现象是否就此消失?分析认为,取消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有利于药企在生产低价药品时保留合理的利润空间,调动生产积极性,从而促使一些经典低价药品重新回归市场。

  ——“以药养医”、“看病贵”难题能否破解?

  此次《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引导药品市场价格合理形成,进一步减轻患者费用负担。

  根据这则《意见》,医保基金支付的药品,由医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制定的程序、依据、方法等规则,探索建立通过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引导药品价格合理形成的机制;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谈判机制形成价格。

  “长期来看,取消药品最高限价,建立新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让供求双方谈判协商,让医保发挥更大的作用,将促使药品价格出现往下走的趋势。”蔡江南说。

  蔡江南表示,当前由于医疗服务价格过低,促使医院以过度检查、“以药养医”等方式补偿。在新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后,“医疗服务价格偏低、药品价格偏高”的结构问题将得以调整,这有利于理顺医药价格机制,减缓或消除“以药养医”的现象,也将对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产生积极作用。

  北大医学部药学院教授史录文则认为,真正破除“以药养医”怪圈,推动医药行业健康发展,还需要公立医院改革、医保体系完善等各项措施协同推进。药品从生产上市、进入医保报销体系到医院处方使用,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制度设计。

  ——药品价格监管是否一放了之?

  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后,是否意味着政府完全放开了药品价格的管理?药品价格是否会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对此,国家发改委表示,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并不是放弃政府对药价的监管。有关部门将充分借鉴国际经验,采取综合监管措施,保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上述《意见》提出,价格主管部门将重点做好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强化医保控费作用、加强医疗行为监管、强化价格行为监管等四方面工作,并且将建立信用奖惩机制,把药品价格违法行为列入价格诚信记录。

  “取消政府定价不是一放了之,不等于放任不管。”蔡江南建议,一是要改善市场准入的监管,避免过紧或过松;二是新的药品价格机制要全面考虑药品的性价比、安全和疗效。当前药品招标往往太过偏重价格,忽视质量,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取消药品政府定价是医改的重要一步,下一步要做到真正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合理的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的决定机制,这对于激发医生积极性、缓解看病难和医患矛盾意义重大。”蔡江南说。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药品制剂市场格局分析与未来趋势研究报告(2014-2019)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减肥药行业:GLP-1成减重赛道主流靶点 长效&多靶点&口服为研发核心方向

我国减肥药行业:GLP-1成减重赛道主流靶点 长效&多靶点&口服为研发核心方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肥胖患者人群不断扩大。根据世界肥胖联盟数据,2020年全球共有22亿成人处于超重或肥胖,到2035年预计将有33亿成人处于超重或肥胖,年复合增速2.74%,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比例将从从42%升至56%;而到2050年,预计近60%的成年人(大概38亿)将患有超重和肥胖

2025年08月21日
常见且易发 我国便秘用药市场空间大 聚乙二醇3350散剂型实现国产化突破

常见且易发 我国便秘用药市场空间大 聚乙二醇3350散剂型实现国产化突破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便秘已逐渐成为都市居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患者越来越多,对治疗便秘药物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等级院内治疗便秘的药物市场销售规模达 44.1 亿元,同比增长5.3%,院外便秘相关药物市场销售规模为 32.4 亿元,同比增长4.8%。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内窥镜行业国产替代取得显著成效 一次性产品开辟新增长空间

我国内窥镜行业国产替代取得显著成效 一次性产品开辟新增长空间

随着内窥镜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内窥镜市场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人口老龄化加深的趋势下,关节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发病率上升,推动内窥镜检查需求持续增加,为市场带来强劲发展动力。同时,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着内窥镜设备向更高清、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使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

2025年08月18日
全球CT设备行业稳中有升 亚太地区为主要驱动力 64排以上产品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全球CT设备行业稳中有升 亚太地区为主要驱动力 64排以上产品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全球CT设备市场规模保持平稳增长。2020年全球CT设备市场规模达135.3亿美元,预计2030年全球CT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15.4亿美元,2020-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4.8%。

2025年08月17日
化学发光技术为我国免疫诊断市场主流 行业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化学发光技术为我国免疫诊断市场主流 行业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近年来,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深、居民支付能力和健康意识提升、免疫诊断项目持续扩增、医疗资源不断下沉等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免疫诊断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3年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2018-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46%。与此同时,我国免疫诊断在体外诊断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稳居第一大细分市场,2

2025年08月15日
我国康复机器人市场受到资本青睐 行业尚处发展初期 多家企业加速布局

我国康复机器人市场受到资本青睐 行业尚处发展初期 多家企业加速布局

我国康复机器人行业展现出强劲发展潜力,持续获得资本市场青睐。据不完全统计, 2025年1月1日-8月2日,我国康复机器人行业共发生14起投融资事件,数量与2024年持平;累计投融资金额达到14.12亿元,较2024年全年大幅增长138.92%。资本持续投入有力推动了康复机器人技术研发、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为行业发展注入

2025年08月14日
全球基因测序仪行业迎应用拓展机遇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下市场进入国产替代新阶段

全球基因测序仪行业迎应用拓展机遇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下市场进入国产替代新阶段

基因测序应用场景走向多元化,基因测序仪市场迎来增长机遇。根据数据,2023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155.4亿美元,预计2024-203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由188亿美元增长至624.8亿美元。

2025年08月11日
超声检测行业: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本土厂商正逐渐打破国外厂商高端市场垄断地位

超声检测行业: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本土厂商正逐渐打破国外厂商高端市场垄断地位

近年随着国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材料、新工业不断涌现,我国超声检测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超声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为61.12亿元,同比增长13.1%。

2025年08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