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1年中国医药经济运行概况

      内容提示:医药工业集约化程度提高。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 2011年前三季度,医药商品总销售额为59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随着《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医药流通行业将走入加快发展的时期。

      2012-2016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

      医药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11年,中国医药工业,化学原料药工业、化学药品制剂工业、生物制剂工业、医疗器械工业、卫生材料工业、中成药工业和中药饮片工业保持平稳增长,1~9月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10785.71亿元,同比增长24.37%。预计全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5223亿元,同比增长23.3%。
从子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前三季度,受原料药出口价格下降、抗菌素限用导致企业减产等影响,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产值增幅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2243.70亿元和2946.08亿元,同比增长19.53%和19.48%;中成药和中药饮片行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2321.20亿元和565.06亿元,同比增长29.2%和46.4%;生物制剂行业产值增幅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完成工业总产值1099.19亿元,同比增长23.74%。

      2011年1~9月,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064.77亿元,同比增长20.61%,增幅水平是近三年的低位。其中,化学原料药行业利润增幅不断下滑,仅增长10.39%(一季度累计增长12.01%,上半年累计11.48%),这与原料药价格水平下降有关。化学药品制剂累计完成313.68亿元,同比增长13.64%。中成药工业344.18,增长39.41%,远远高于全国医药工业平均增长水平。生物制剂工业利润增幅再次回落,仅6.62%,是各子行业中最低的(一季度增幅5.73%,上半年10.71%)。 2011年1~9月,全国医药工业销售利润率为9.96%,是近三年的新低。

      从子行业分析,重点子行业销售利润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化学原料药和化学制剂行业的销售利润率较2010年同期水平分别下降0.90和1.05个百分点;中成药工业的销售利润率为10.64%,比同期水平提高了0.29个百分点;生物制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虽是七大子行业中最高的,达到13.10%,但与去年同期水平相比,也是下降幅度最大的。

      医药工业集约化程度提高。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 2011年前三季度,医药商品总销售额为59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随着《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医药流通行业将走入加快发展的时期。

      医药商业效益稳增,加速集中。2011年前三季度,医药商业效益水平稳中有升,实现利润90.5亿元,平均利润率为2.1%,毛利率为8.5%。

      2011年,中国药品市场总规模预计为9078亿元,同比增长20.1%。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主要分为三大终端,并呈现不同的增长特点:医院是中国药品销售第一大终端,2011年我国医院药品市场年销售药品规模约为5379亿元,增幅达到19%,全国13000多家公立医院的药品销售量占到了全国医院药品销售总量的92%。但是受到医院控制药费过快增长,以及抗菌药物限用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城市高端医院的药品采购金额增幅明显放缓。

      药店是中国药品销售第二大终端。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我国的药店总数(包括连锁门店和单体药店)为409246家,连锁经营已成为我国主流城市城区药店的主流经营模式,数量上占54%的连锁药店,其零售额占到总体的72%。

      从药品零售业的集中度看,十一五期间,中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百强的整体规模增加1.5倍,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4.8%。2010年药品连锁企业百强合计销售679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同期零售市场规模的39.05%。前10位零售连锁企业销售279亿元,同比增长18.3%,占零售市场规模的16.04%,社区及农村医疗机构构成我国药品的第三大终端,2010年,截至2011年8月底,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9万个,增加1104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3804个,村卫生室增加5246个2011年预计全年规模为1699亿元,同比增长约31%。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进展缓慢,且城市大医院门诊定点统筹的实施,社区医疗机构的药品销售增幅低于预期。
医药外贸实现较快速增长。

      2011年前三季度,尽管面临国内外多种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但中国医药外贸整体上继续实现快速增长,进出口额达53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9.7%,其中出口额327.80亿美元,同比增长35.74%;进口额209.48亿美元,同比增长46.41%,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达118.32亿美元,同比增长20.22%。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患者数量增长+集中采购推动 我国人工晶体市场需求释放 国产化进程不断推进

患者数量增长+集中采购推动 我国人工晶体市场需求释放 国产化进程不断推进

人工晶体是白内障手术中的必备耗材。当前白内障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最新数据表明,白内障仍是全球首位致盲眼病,占可避免盲的51.5%。而规范化的白内障手术成功率已达98%以上,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效治疗方案。其中目前常见的白内障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或飞

2025年09月15日
小分子路径火热 全球口服减肥药行业进入变革关键期 中国转向仿制与创新并重阶段

小分子路径火热 全球口服减肥药行业进入变革关键期 中国转向仿制与创新并重阶段

口服减肥药产品持续推进,减重效果比肩注射剂型。诺和诺德于2023年5月公布口服司美格鲁肽 50mg 治疗肥胖症的 OASIS-1的Ⅲ期试验结果。OASIS 是评估每日一次口服司美格鲁肽 25mg 和 50mg 治疗肥胖症的全球三期临床开发计划,共纳入约 1300 名肥胖/超重合并并发症患者。据诺和诺德公布数据,基线平均

2025年09月11日
我国银屑病药物行业规模强势增长 企业激烈角逐IL类抑制剂 行业竞争格局或生变

我国银屑病药物行业规模强势增长 企业激烈角逐IL类抑制剂 行业竞争格局或生变

银屑病患者基数庞大,2022年全球约1.25亿人,其中中国约670万人,占比高达53.6%。随着国内银屑病患者数量增多,我国银屑病药物行业呈强势增长态势。根据数据,2018-2022年我国银屑病药物市场规模由6.04亿美元增长至14.36亿美元,CAGR达24.2%。预计2030年国内银屑病患者数量达680万人,银屑病

2025年09月11日
我国生化分析仪行业集中度高 基层医疗下沉机遇显著

我国生化分析仪行业集中度高 基层医疗下沉机遇显著

近年来,在医疗机构检测需求增长及国产产品推广等因素推动下,我国生化分析仪采购量总体呈现上升态势,由2021年的1675台增长至2024年的1792台。不过,受医疗机构采购成本控制意识增强以及行业规模化生产降低核心部件成本等因素影响,生化分析仪采购均价由2021年的46.39万元/台整体下跌至2024年的39.68万元/

2025年09月11日
下沉空间释放、AI技术融入 市场变革下微创诊疗国产替代提速

下沉空间释放、AI技术融入 市场变革下微创诊疗国产替代提速

2023年全球微创外科(包括硬镜、微创外科手术设备以及耗材(MISIA))市场规模为298.7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微创外科市场规模将攀升至348.4亿美元,2023-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

2025年09月09日
宠物医院行业:宠物诊疗费用提升空间大 连锁宠物医院具备头部扩张潜力

宠物医院行业:宠物诊疗费用提升空间大 连锁宠物医院具备头部扩张潜力

2021年我国宠物医院市场规模达303亿元,占宠物护理市场规模的比重已超50%,达55.6%;预计我国宠物医院市场规模有望以CAGR为21.1%速度增至2026年的789亿元,占宠物护理市场规模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58.2%。

2025年09月08日
千亿风口已至! 我国益生菌市场产品矩阵日益丰富 AKK菌有望成新一代“明星选手”

千亿风口已至! 我国益生菌市场产品矩阵日益丰富 AKK菌有望成新一代“明星选手”

我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老龄化挑战。有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了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15.6%。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更多老年人会关注自身的肠道疾病及各种慢性病的抑制与辅助治疗,给益生菌市场带来无限潜力。

2025年09月08日
我国眼科医疗行业:市场繁荣下头部企业快速扩张 技术创新成突围关键

我国眼科医疗行业:市场繁荣下头部企业快速扩张 技术创新成突围关键

得益于企业快速扩张,我国眼科医疗供给市场不断扩容。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9-2023年,我国眼科专科医院数量从945家增长至1674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8%。预计到2028年我国眼科专科医院增长至3126家,其中民营眼科医院将达3044家。此外,2023年我国眼科专科医院的执业医师(包括助理)、护士人

2025年09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