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弃车保帅 聚焦核心药品 中国市场成外资药企福地

相关市场调研报告《2017-2022年中国药品检测市场现状调查及十三五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近日,跨国药企2016年财报相继出炉。在集体经历了“弃车保帅”、分离非核心板块的业务调整后,聚焦核心药物研发的跨国药企去年的业绩普遍向好。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成为各药企角力场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想象空间。


 
 业绩普遍向好

 

  外资药企去年业绩普遍向好。尽管当下还有一些制药企业并未公布2016年的业绩表现,但2016年强生公司销售霸主地位已经没有悬念。强生2016年财报显示,2016年其实现718.9亿美元的销售额。尽管相较于2015年只有2.6%的增长率,但在绝对数值上,已经超过了艾伯维、阿斯利康、礼来3家公司2016年销售的总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跨国药企全球销售三大巨头的宝座基本上都是被辉瑞、罗氏、诺华所占领,区别只在于前3名内部位次的变化。但这样的格局在近些年正在被逐渐打破,曾经的王者面临着竞争对手带来的巨大压力。此次跃居榜首的强生,销售额超过第2名辉瑞接近200亿美元,其竞争实力可见一斑。

 

  强生的爆发源于其处方药业务的大幅增长。2016年,强生处方药业务实现334.6亿美元的销售,同比增长6.5%,已经占到总营业收入近一半左右。但这种增长也主要体现在本土市场方面。2016年,强生在本土市场的销售增长为9.8%,而在国际市场销售的增长则仅为1.8%,相较之下则显得幅度略小。

 

  排名第二的辉瑞在2016年创造了52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尽管2016年遇到了产品专利到期、沛儿13价肺炎成人疫苗在美国营业收入下降等不利因素,辉瑞依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位于三四名的瑞士两大巨头罗氏和诺华侧重研发,长期稳定在第一梯队。2016年罗氏销售额为505.76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4%,制药业务销售收入391.03亿瑞士法郎,诊断业务销售收入114.73亿瑞士法郎,研发投入99亿瑞士法郎。

 

  新兴市场拉动业绩

 

  从几家大公司的数据层面上看,中国市场都成为了拉动企业业绩的利润“奶牛”。举例而言,阿斯利康在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等成熟市场的表现全线下滑,新兴市场例如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的表现一枝独秀,特别是中国贡献了26.36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整个新兴市场的45%,成为阿斯利康全球业绩的最强支撑。

 

  中国市场同样为罗氏的收入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在药物部门,中国部分省份批准Herceptin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是其销量实现4%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而罗氏诊断部门在亚太地区销售额16%的增幅中,中国市场的贡献占据了50%,是罗氏亚太市场发展的主力。

 

  IMS曾发布行业预测称,未来几年成熟市场和新兴药品市场之间的增长差距会不断加大。报告称至2018年以前,预计新兴医药市场药品销售额将占全球市场总值的1/3,与美国市场并驾齐驱,且对市场价值增长的贡献率近60%(不包括返利与折扣。相比之下,所有发达国家市场(包括美国)届时对市场价值增长的贡献率仅占25%。全球市场增长潜力的重心已明显偏向了新兴医药市场。

 

  目前,中国新药审批提速已显现出新的商机。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新药优先审评政策,申请人在欧盟、美国同步申请并获准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或在中国境内用同一生产线生产并在欧盟、美国同步申请上市且已通过其药品审批机构现场检查的药品注册申请可以优先审评。有不愿具名的外资药企高管表示,原来外资新药进入中国,通常需要5-8年的申请期,导致大量新药审批滞后,提速之后,“原来积累的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新药可以快速进来,成为我们新的市场增长点,这是我们现在最看好的领域”。外资药企高管说。

 

  创新药竞争激烈

 

  纵观各大药企的研发布局,在抗肿瘤药和免疫药物方面各有侧重,竞争激烈。市场关注度较高的药物包括:BMS针对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等适应症的Opdivo,默沙东旗下与其对打的产品Keytruda;强生Imbruvica依鲁替尼;罗氏的Tecentriq为FDA首个批准用于治疗膀胱癌的免疫药物等。

 

  同时,仿制药的崛起也给外资药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罗氏集团主管Severin·Schwan称罗氏正在“经历一场转变”,收益可能会首次因为欧洲市场上出现的生物仿制药而下降,但在2016年1年之内推出四种新药依旧是公司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销售额的增长全靠新药拉动,我们希望这股势头能够持续下去。”Schwan表示,毕竟罗氏在癌症治疗领域的畅销药赫赛汀(Herceptin)和阿瓦斯汀(Avastin)正面临着越来越多仿制药的挑战。

 

  近年来,国产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也在同步提高。2016年4月,药明康德研发生产的创新肿瘤免疫候选药物IMP321被正式用于比利时IIb期临床试验,成为首个在欧盟地区获批临床试验的创新药;2015年10月,绿叶制药研发的利培酮微球注射剂也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提交新药申请。“近年来,药企在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恒瑞医药、海正医药的研发投入比已接近10%,相信未来国产创新药的话语权还会进步增强。”第三方医药服务平台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表示,对于外资药企来说,持续的新药研发投入和大举业务板块并购,仍将是2017年壮大自身力量的主要策略。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常见且易发 我国便秘用药市场空间大 聚乙二醇3350散剂型实现国产化突破

常见且易发 我国便秘用药市场空间大 聚乙二醇3350散剂型实现国产化突破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便秘已逐渐成为都市居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患者越来越多,对治疗便秘药物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等级院内治疗便秘的药物市场销售规模达 44.1 亿元,同比增长5.3%,院外便秘相关药物市场销售规模为 32.4 亿元,同比增长4.8%。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内窥镜行业国产替代取得显著成效 一次性产品开辟新增长空间

我国内窥镜行业国产替代取得显著成效 一次性产品开辟新增长空间

随着内窥镜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内窥镜市场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人口老龄化加深的趋势下,关节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发病率上升,推动内窥镜检查需求持续增加,为市场带来强劲发展动力。同时,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着内窥镜设备向更高清、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使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

2025年08月18日
全球CT设备行业稳中有升 亚太地区为主要驱动力 64排以上产品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全球CT设备行业稳中有升 亚太地区为主要驱动力 64排以上产品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全球CT设备市场规模保持平稳增长。2020年全球CT设备市场规模达135.3亿美元,预计2030年全球CT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15.4亿美元,2020-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4.8%。

2025年08月17日
化学发光技术为我国免疫诊断市场主流 行业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化学发光技术为我国免疫诊断市场主流 行业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近年来,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深、居民支付能力和健康意识提升、免疫诊断项目持续扩增、医疗资源不断下沉等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免疫诊断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3年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2018-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46%。与此同时,我国免疫诊断在体外诊断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稳居第一大细分市场,2

2025年08月15日
我国康复机器人市场受到资本青睐 行业尚处发展初期 多家企业加速布局

我国康复机器人市场受到资本青睐 行业尚处发展初期 多家企业加速布局

我国康复机器人行业展现出强劲发展潜力,持续获得资本市场青睐。据不完全统计, 2025年1月1日-8月2日,我国康复机器人行业共发生14起投融资事件,数量与2024年持平;累计投融资金额达到14.12亿元,较2024年全年大幅增长138.92%。资本持续投入有力推动了康复机器人技术研发、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为行业发展注入

2025年08月14日
全球基因测序仪行业迎应用拓展机遇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下市场进入国产替代新阶段

全球基因测序仪行业迎应用拓展机遇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下市场进入国产替代新阶段

基因测序应用场景走向多元化,基因测序仪市场迎来增长机遇。根据数据,2023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155.4亿美元,预计2024-203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由188亿美元增长至624.8亿美元。

2025年08月11日
超声检测行业: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本土厂商正逐渐打破国外厂商高端市场垄断地位

超声检测行业: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本土厂商正逐渐打破国外厂商高端市场垄断地位

近年随着国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材料、新工业不断涌现,我国超声检测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超声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为61.12亿元,同比增长13.1%。

2025年08月08日
我国电子病历行业迈入智慧化发展新阶段 市场竞争格局稳定 嘉和美康市占率领先

我国电子病历行业迈入智慧化发展新阶段 市场竞争格局稳定 嘉和美康市占率领先

国家持续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化建设。2018年以来,国务院、卫健委等部门多次发文规范电子病历系统,推进医院加强电子病历建设,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并且开展相应分级评价。政策持续加强对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考核,2018-2022年我国三级医院电子病历平均等级已由2.56级提升至4.00级左右。

2025年08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